花旗銀行業務關停進入倒計時?世界巨頭爲啥會敗退?

江瀚視野 2024-05-21 10:03:41

在世界銀行市場上,花旗銀行可以說是一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名字,就是這個世界有名的銀行業巨頭現在卻在進入個人業務各地關門退卻的倒計時,這到底是怎麽回事?都已經進入中國120年的世界巨頭爲啥會如此大敗退?

一、花旗銀行業務關停進入倒計時?

據21世紀經濟報道的消息,華爾街巨頭花旗銀行在中國各項個人業務的關閉逐漸進入倒計時!花旗銀行最新公告,個人銀行業務營業網點預計于2024年6月8日起停止營業,共涉及上海分行個人銀行營業網點等15個營業網點。此外,個人信用卡也即將終止交易。在今年1月份,花旗銀行官宣將裁員至少2萬人,約占其員工總數的10%。

2024年1月,花旗中國已公告將向富邦華一銀行就花旗中國個人信用卡還款服務停止後仍未結清的欠款款項或信用卡分期還款余額(“應收賬款”)進行債權轉讓,該轉讓計劃于2024年7月5日交割。

2022年12月花旗宣布將逐步關閉其中國內地的個人銀行業務,但不涉及其對公業務。此外,花旗中國還陸續宣布關閉韓國的個人銀行業務,全面結束其在俄羅斯的業務,將尋求其在墨西哥的個人銀行、小型企業和中型市場業務的IPO等。

在花旗已宣布將退出個人銀行業務的跨亞洲、歐洲、中東和墨西哥的全球14個市場中,花旗已完成了在澳大利亞、巴林、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中國、印度尼西亞等市場的個人銀行業務出售。

據市界的報道,1902年,一家名爲City Bank of New York(紐約城市銀行)的銀行在上海外灘開設了它在中國的第一家分行。這也是第一家在中國開業的美國銀行。那時,在車水馬龍的上海灘,City Bank的門前每天都懸挂著一面美國國旗,格外引人注目。

紅藍白的三色旗子上,有星星、有橫條,花俏的樣子,讓當時的中國人給它起了個挺形象的名字——花旗。City Bank從此也擁有了自己的中文名——花旗銀行,沿用至今。

時間撥到一百年後。2007年4月,花旗銀行成爲首批注冊成爲本地法人銀行的國際銀行之一。此後,在全國12所城市(北京、長沙、成都、重慶、大連、廣州、貴陽、杭州、南京、上海、深圳和天津)都擁有該行分支網點。

2021年12月23日,花旗集團將其在菲律賓的個人銀行業務以9.08億美元的現金溢價,出售給一家本地金融機構菲律賓聯合銀行;2022年1月13日,花旗集團將其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的個人銀行業務打包出售給新加坡大華銀行集團,同時大華銀行將接收其在這四個國家的約5000名員工。

二、世界巨頭爲啥會敗退?

花旗銀行作爲全球金融業的巨頭之一,其業務遍布世界各地,擁有悠久的曆史和豐富的經驗。然而,近年來,花旗銀行卻頻頻傳出業務關停的消息,尤其是最近其在中國的個人銀行業務進入倒計時階段,引發了廣泛的關注,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首先,花旗銀行關閉個人業務是其長期發展的必然。在金融業的版圖中,個人銀行業務因其廣泛的客戶基礎而被視爲連接銀行與普通民衆的橋梁。然而,這一領域並非總是一片藍海。與大型企業或機構客戶相比,個人客戶通常涉及較小的交易金額和更高的服務成本。銀行在爲個人客戶提供服務時,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包括人力、物力以及技術支持,但這些投入往往難以通過個人客戶的交易規模來完全覆蓋。

當銀行能夠通過服務更多的客戶或處理更大的交易金額來分攤固定成本時,其盈利能力會得到提升。然而,對于個人業務而言,由于其交易規模相對較小,銀行可能難以達到足夠的規模來實現規模經濟效應。這可能導致個人業務的利潤率較低,甚至出現虧損。

對于花旗銀行來說,花旗銀行的個人業務規模雖不及其企業及投資銀行業務,但在維護、運營成本上卻並不低廉。高昂的網點建設、人員配置、客戶服務及技術支持等成本,加之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個人業務往往陷入高成本低利潤的困境。尤其在無法實現規模經濟效應的情況下,虧損風險顯著增加。因此,關閉在某些市場中不具備競爭力的個人業務,實際上是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理性選擇,而非單純意義上的敗退。

其次,花旗銀行的降本增效其實早就開始了。從公開市場信息來看,花旗銀行從2021年開始實施降本增效的轉型策略,在全球化和金融科技的雙重沖擊下,傳統銀行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爲了保持競爭力,銀行需要不斷地優化業務結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關閉不賺錢地區的個人業務,可以減少銀行在這些地區的投入,從而節省成本。

對于花旗銀行來說,核心業務是其競爭優勢的源泉。通過關閉不賺錢的個人業務,銀行可以更加專注于其核心業務,提高服務質量,增強客戶黏性。這種戰略選擇有助于銀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雖然關閉不賺錢地區的個人業務在表面上看起來是一種敗退,但實際上它是銀行爲了長遠發展而做出的明智決策。這種決策有助于銀行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整體運營效率,從而爲股東創造更大的價值。

因此,關閉不盈利地區的個人業務,不僅是對市場現實的響應,更是銀行主動尋求變革、聚焦更具增長潛力和盈利能力業務的體現。這表明,花旗銀行的“敗退”實則是以退爲進,爲未來的持續發展蓄力。

第三,中國市場的競爭日趨白熱化也是花旗銀行退出的原因。近年來,中國銀行業經曆了激烈的競爭,尤其是在個人金融服務領域。本土銀行的快速崛起爲市場帶來了更多的選擇和創新,而外資銀行如花旗銀行雖然擁有品牌優勢和國際經驗,但是這種優勢與其在中國的現實是不匹配的,以花旗銀行爲代表的外資銀行在中國的存款、貸款等核心業務上確實難以與中資銀行匹敵。這主要是由于中資銀行在國內市場的深厚根基和廣泛網絡覆蓋,使得它們能夠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並提供更便捷的服務。

與此同時,近年來中國存貸利差水平的不斷壓縮,使得外資銀行的盈利空間進一步收窄,存貸利差是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但隨著市場利率的下降和競爭加劇,這一利差水平逐漸收窄,使得外資銀行在盈利方面面臨更大的壓力。

對于當前的花旗銀行來說,與其花大力氣去布局不賺錢的個人金融業務,不如把有限的資源、精力以及中國市場的重心轉向其他具有更大增長潛力的業務領域,通過其他業務領域賺取更多的收入。

從長期來看,值得注意的是,花旗銀行的退出並不意味著完全放棄中國市場或其他受影響地區。相反,它在關閉個人銀行業務的同時,仍保留並加強了在投資銀行、企業金融、財富管理等高利潤領域的布局。截至目前,花旗在中國已經擁有近千家國際跨國企業、350多家本地大型企業、2300多家新興企業和中型企業客戶。過去一年內,花旗爲中國企業從國際資本市場募集了超過300億美元的資金。這種策略調整,體現了花旗銀行對自身優勢的重新定位,即更加專注于能夠發揮其全球網絡、專業服務優勢的領域,以期實現更高的資本效率和盈利能力。

所以,花旗銀行的邏輯還是“輕裝上陣”得加速轉型,通過構建更加靈活、高效、可持續的業務結構,從而獲得更多的收入和更高的利潤。

1 阅读:85

江瀚視野

簡介:互聯網與金融的有機結合,資深互聯網金融觀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