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教育:因虐貓考研“落榜”,這個教育要跟上了

北京日報客戶端 2024-04-10 14:25:50

近日,一則“考研生成績第一被備注複試不合格”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

據媒體報道,考生徐某(男)本科就讀于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今年報考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碩士研究生,以專業課排名第一的成績複試被刷,原因疑似是其思想品德考核不過關。

此前,多名網友在網絡平台發帖向學校反映,徐某曾在宿舍虐殺動物,並錄制視頻上傳到網絡。一段流出的畫面顯示:他將一只奶牛貓放入水桶,然後用腳踩踏貓頭……

此後又傳出消息,徐某已進入蘭州大學複試調劑名單。在蘭州大學官微下方,衆多網友刷屏留言,“不能錄用品行惡劣學生”。

在蘭州大學最終公布的研究生調劑擬錄取名單上,徐某因“複試面試不合格,未進入思政考核”。

1

考研被刷不算稀奇事,此事爲何激起“千層浪”?關鍵原因就在于徐某有虐貓的行爲,觸犯到公衆最樸素的是非觀。

虐待小動物並拍攝傳播相關視頻,無論是滿足個別人扭曲的心理需求,還是背後可能潛藏的黑色利益鏈,都突破了道德底線、法律底線,斷然不被現代文明社會所容。

如果這位考生最終因爲虐貓而“落榜”,從相關規定上來說也是沒有問題的。教育部《202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定》中明確規定,“對于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錄取”,而虐待動物顯然屬于一種品德問題。

事實上,高校對于虐待動物行爲的處置,正呈現趨嚴迹象。

2020年,山東理工大學通報學生範某某存在虐貓並在網上發布、轉發他人虐貓視頻情況,並予以退學。

2023年,河南南陽理工學院通報學生李某某存在虐貓行爲,並予以開除學籍處分;四川科技職業學院通報學生虐待流浪狗,並予以留校察看處分。

高校不斷向學生發出信號:尊重生命是最基本的價值觀,同樣是成長的必修課。

2

此次風波也提醒我們,針對青少年和未成年人的生命教育確實應該加強了!

在童年時期,一些孩子就會做出虐待動物行爲,如捉到昆蟲後把它們的翅膀揪掉、頭扭掉等。

研究發現,這些殘忍行爲的背後往往反映出孩子處在心理壓抑的狀態。如果孩子處于一個不和睦、充滿敵意或關系緊張的家庭中,父母的爭吵、對孩子缺乏關愛,都會使孩子産生心理壓力和緊張焦慮,爲了緩解壓抑,就會借動物來發泄其沖動。

自卑感和被歧視感也會導致孩子虐待動物。他們常會借虐待動物來表明自己的“強大”,彌補內心的自卑,尋找畸形的心理平衡,借虐待動物來吸引別人的關注,引起他人的重視。

教育學家發現,教育不當和不良環境同樣會造成孩子的殘忍行爲。孩子的周圍成人如父母、教師對人缺乏同情心,教育手段粗暴,常以體罰行爲代替說服教育,潛移默化,孩子會習慣殘忍行爲。

今年兩會,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代表帶來了《關于將生命教育納入中小學教材的建議》。他指出,目前我國的教育體系較爲注重智力的開發和教育,對生命教育存在著淡化、軟化、弱化等現象。

青少年和未成年人虐待動物等事件頻發,正體現出他們對生命沒有敬畏之心和道德觀念渙散、模糊的問題。

生命教育不僅與孩子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樹立密切相關,也包含著如何理解生命過程、如何處理與周圍事物環境之間的關系。

如何通過課堂教育,讓孩子真正地學會敬畏生命、愛護動物,避免類似事情再次發生,無疑是一個更深遠也更厚重的課題。

3

除了虐待動物,近年來,有關學生失德失範的事情時有發生。成績好可以是好學生的通行證,也可能變成“壞孩子”的保護色。這不禁引人思考:我們需要怎樣的教育?社會需要什麽樣的人才?

蔡元培先生曾說:“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達,適足助其爲惡。”

從古至今,在評價人才時,有誇人“德才兼備”的,也有批評“德不配位”的——“德”始終是一個重要標准。教育之重,不僅在于傳授知識技能,更在于人格的塑造、價值觀的培育。

換句話說,社會發展需要更多健全的人、“大寫”的人。從這個角度看,大中小學在人才培養和選拔上,用好思想品德這把“標尺”至關重要。

作爲家長,也請您告訴孩子:在考場上答好試卷很重要,在考場之外答好思想品德這一“無形的試卷”更爲重要!

0 阅读:117
评论列表
  • 2024-04-10 20:59

    他複試被刷不止因爲虐貓,他在ins上說什麽殺ren也是藝術,還說自己做夢夢見自己殺了三個ren,還說自己知道是錯的所以不會殺人。他本人就是個心理變態說自己是血肉藝術家。但是營銷號都只說他虐貓只字不提他就是變態,所以很多人都以爲他是殺貓所以不讓讀書。反正這種心理變態我覺得不應該給他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