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談房地産(一)放開限購與“以舊換新”就能釋放住房需求嗎?

譚浩俊 2024-05-09 09:18:05

近一段時間以來,房地産市場政策又出現了新一輪“井噴”,很多地方、特別是一線城市都出台了放松放寬房地産市場的政策,推出了許多新的刺激居民購房的措施。

如北京市對在京擁有2套住房的京籍居民家庭、在京擁有1套住房的京籍單身人士、在京擁有1套住房且連續5年在京繳納社保或個稅的非京籍居民家庭和單身人士,可以在五環外新購買1套住房。又如成都市,在全市範圍內住房交易不再審核購房資格。天津市則明確本市戶籍居民在市內六區購買單套120平方米以上新建商品住房的,不再核驗購房資格,等等。

特別是北京市,這是自2011年以來,首次對房地産限購政策進行優化調整。其他一線城市,也都在限購等方面,對政策進行了調整與優化。二、三、四線城市,則在政策調整方面,步子邁得更大,尺度也放得更寬。很多城市還出台了比調控政策出台前更加寬松的住房 “以舊換新”政策、“房票”政策,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鼓勵居民購房,釋放居民購房熱情,加速存量房消化,緩解開發商資金壓力,避免出現新的風險。

事實也是,目前,房地産市場的最大風險,就在于開發企業的資金鏈會不會斷,會不會出現資金鏈斷裂風險。實際情況是,由于成交量的持續下滑,絕大多數開發企業都已經到了青黃不接、上氣不接下氣的地步。尤其是一直被認爲行業風險“風向標”的萬科,也出現了資金鏈斷裂風險。要不是背後有“國企”“國資”這座靠山,萬科已經像碧桂園等一樣,出現兌付風險了。也就是說,行業性的資金鏈風險,尚未得到有效化解,市場低迷、銷售不暢引發的問題,仍然在開發企業身上頻現。

比較難以理解的是,在如何解決市場低迷問題上,無論是政府還是銀行以及開發企業,總想利用“小恩小惠”去引誘居民購房,而不想觸動開發企業的利益。對廣大居民來說,會不會購房,除了自身需求外,與房價是關系最爲密切的。政府出台的政策、銀行給予的利率優惠、開發企業的各種獎品等,都只能是對必需購房者的誘導,對那些猶豫否決的購房者,則沒有什麽吸引力。要想讓那些潛在的需求釋放出來,只有房價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要麽漲價,漲得讓居民産生恐慌心理,要麽降價,降到可以對居民購房産生刺激的水平。

正是因爲如此,放開限購和“以舊換新”能否對居民購房産生積極作用,可以寄予一定期待,但也不要期待過高。這些政策措施,不可能毫無作用,也不可能作用明顯。在經濟還沒有完全恢複,就業仍然難度很大,居民收入缺乏良好預期的情況下,指望通過政策措施來激活居民的住房需求,概率是不太高的,效果也不會太好。唯一有可能的,就是某些方面的非居民需求被釋放,特別是炒房和住房投資。如在廣州,近期就出現了多個“老破小”二手房小區成交異常快速,不少房源十幾天就可成交,個別挂牌一兩天就已經被拿下的現象。這應當不是普通居民所爲,也不是一般投資者所爲,而是炒房者入場的標志。甚至不排除這些炒房者可能聽到了某些方面的消息,想用時間換利益了。果真如此,市場仍然是扭曲的,不僅不能改變低迷現象,還會引發更多新的問題。

眼下,房地産市場能否走出低迷、市場需求能否得到釋放,主要應當看90後、95後、00後的態度。只要他們的態度不轉變,房地産市場的低迷狀態就難以改變。而這一群體的行動,則取決于就業和收入,這個問題解決了,按照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還是有可能購房的。反之,讓他們購房,比登天還難。他們可以去進行其他方面的消費,但絕對不會買房。他們非常清楚,一旦買了房,就有可能從此過上“苦行僧”的生活,對于比較自私的他們來說,當然是不能接受的。所以,房地産市場還得等,必須用時間換空間。那麽,開發企業有沒有繼續等待的能力呢?手中的商品房,是否可以先轉型成租賃房,增加一些現實的現金流呢?不然,資金鏈風險隨時會發生的。

0 阅读:15

譚浩俊

簡介:著名財經評論員,媒體專欄作家、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