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國智庫發布《大國複利》報告,暢想中國經濟穩增長前景

北京日報客戶端 2024-03-31 21:05:41

3月31日,《大國複利:中國高質量發展與 2035 年趨勢暢想》五國合作智庫報告發布暨國際研討會在北京舉辦。此次會議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以下簡稱人大重陽)承辦,美國丹佛大學美中合作中心、俄羅斯自由經濟協會、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地緣政治經濟研究小組、印度中國經濟文化促進會合作舉辦。來自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加拿大、巴西、印度等國的近二十位中外專家學者,以及十余個國家的駐華使領館代表齊聚中國人民大學,共議中國經濟發展前景。

警惕唱衰中國經濟的話語陷阱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作開幕致辭。他表示,今年以來,中國經濟持續穩定恢複,運行態勢回升向好,多組經濟數據表現穩中有升,發展韌性持續彰顯,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同時,宏觀政策“組合拳”協同發力,新動能新優勢不斷培育,爲中國經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這充分體現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韌性與活力,折射了中國經濟未來的光明前景。

他強調,推動高質量發展,最重要的是把中國自己的事做好,但也要警惕唱衰中國經濟的話語陷阱。特別是近兩年,一些西方政客和機構臆造“中國見頂論”,在國際輿論場上企圖唱衰中國發展前景。這種論調過去從來沒有實現過,現在和未來也注定不會實現。

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作特別演講。他表示,中美經濟差距實際上在縮小而非擴大。中美經濟既要看名義GDP增長也要看實際GDP增長,名義GDP是加上了通脹的因素。從名義GDP看,中美兩國去年分別爲17.9萬億美元和27.4萬億美元,中國GDP是美國的65%,這包含了通脹因素。而從實際GDP增長來看,2023年中國的GDP是美國GDP的79%。排除物價因素,按實際GDP核算,中美經濟差距實際上在縮小而非擴大。

他認爲,中國要完成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就要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人類進入第四次産業革命,我國第一次站在世界産業革命中的第一梯隊,2023年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總量首次超過了傳統能源,光伏設備在全球市場約占80%,風電設備在全球市場占50%以上,電動汽車占60%以上。無論從人工智能還是從綠色經濟發展來看,中國都位居世界前列。

中國式現代化不斷累積,能帶來“複利式”發展

會上,人大重陽執行院長王文發布《大國複利:中國高質量發展與2035年趨勢暢想》(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首次提出了“大國複利”的概念。複利是財富創造、資産增值的利器,中國式現代化不斷累積,能夠給中國帶來“複利式”發展。大國複利具有收益穩定性和長期積累性兩大特征,這種發展模式能夠長期推動國家的經濟增長和繁榮,具有巨大的潛力。中國式現代化的“複利式”發展動能,集中體現爲創新驅動、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和綠色發展。

報告選取新民生、新消費、新制造、新基建、新服務五大領域集中展示過去幾年特別是近一年來中國高質量發展取得的成果。新民生“新”在十大變化:鄉村生活火熱,小城內容豐富,城市綠地變多,勞動保障提升,醫療服務更近,政事處理更快,電信詐騙減少,反腐更加有力,資本市場好轉,居民負債改善。新消費方面,政策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顯著增強。各地文旅發展緊跟市場變化,不斷推出火熱的新消費場景,文娛演出經濟極大豐富城市消費新業態,數字零售市場逐漸回暖。新制造方面,先進制造業成爲強國之基。“燈塔工廠”引領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新三樣”商品出口首破萬億,加速産品出海與産業鏈全球布局。自主研發浪潮加速提升電子産業國産化替代,産業“聯動”作用凸顯。新基建已在5G基站建設、特高壓、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集中發力,逐漸成爲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新質生産力支持下的新服務成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驅動力,呈現出數字化、平台化、智能化、均等化、高端化、全球化的突出特點。

報告認爲,當前“社會預期偏弱”的本質是“經濟複利預期偏弱”,雖然也有政策信息差和外在不利因素的綜合作用,但更應重視體制性改革滯後的影響。雖然當前社會預期依然偏弱,但中國經濟增長潛力依然巨大,只要朝著法治化、市場化的方向堅定深化改革開放,糾正資源配置中的扭曲,確保政策的有效落實,一定能扭轉社會對于中長期的經濟複利預期。

在經濟複利逐漸釋放的過程中,應進一步彌合政策感知的信息缺口,緊抓政策落實力度;激發創新活力,突破高端科技“卡脖子”;重點推進服務業引領的新型全球化;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實施國民收入倍增計劃;適當增加風險偏好,在先立後破中提升發展信心;圍繞金融強國目標,高質量推進資本市場改革,使人民群衆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滿足感。中國高質量發展的根基正在不斷夯實,對內制度性改革和對外高水平開放的政策複利正在持續釋放。在這一過程中,提振發展預期,重建社會信任至關重要。

報告首次從智庫視角具象化暢想了中國2035年十大發展面貌:一、中國GDP大概率在2035年左右超過美國,成爲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二、2035年中國居民可支配收入有望比2023年翻番;三、中等收入群體占比有望從三分之一擴大到近二分之一;四、2035年平均每三個家庭擁有一輛新能源車;五、中國將成爲維持國際和平與引領國際穩定秩序的首要力量;六、居民參與國際交流程度顯著提升,對中國互免簽證、單方面免簽以及落地簽的國家有望從80多個擴大到120個以上;七、中國在2030年之前提早實現碳達峰,在2035年成爲年排放減少量絕對值最高的國家;八、世界500強企業中國入圍數量預計至少超過200家,中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上升到新台階;九、A股穩健增長,2035年中國成爲全球最成熟的資本市場之一;十、“一帶一路”二十年取得突破性成就,成爲全球第一大合作倡議,覆蓋最多國家、最多人口和最大經濟規模。

中國經濟內生增長具有兩大優勢

在“主題演講及研討一”環節,與會嘉賓圍繞“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展望”主題進行了研討。人大重陽高級研究員賈晉京主持這一環節。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唐睿思(Christopher Thomas)認爲,中國人口數量大、市場大,有勤勞的人民和堅實的工業基礎,中國的未來是光明的。中國要重視人工智能,學會利用人工智能,也必須要有升級的能力,讓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用上這些新的技術。在制造業方面,中國公司在本土的生産制造已經做得非常好了,但還要在海外學會本土化,中國企業應當成爲真正全球化的公司。因此,中國需要增強全球吸引力,吸引全球人才、全球創新能力。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表示,“大國複利”的概念與經濟學上“內生增長”的概念具有類似的含義。中國經濟內生增長的優勢體現在兩方面:一是中國具有完備的産業鏈,産業鏈廣,産業規模巨大;二是創新速度較快。中國每年新增大約440萬工程師,這爲中國帶來巨大的創新力。雖然中國從0到1的創新還不夠,但是從1到100萬,中國具有明顯的速度優勢。

俄羅斯自由經濟協會副主席、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總統普京原經濟顧問謝爾蓋·格拉濟耶夫認爲,中國的管理體系比現在美西方國家的管理體系更有效。原因在于,中國的管理體系是各種政策的有機結合,即在生産增長的基礎上增進人民福祉,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他相信,以高質量發展爲首要任務的中國經濟新階段,將在未來取得圓滿成功。他高度贊賞報告,認爲報告有助于制定2035年歐亞經濟聯盟的發展願景,並助力聯盟與“一帶一路”更有效對接。

英國倫敦經濟與商業政策署前署長、人大重陽高級研究員羅思義(John Ross)表示,此前有人說中國的投資效率不高,但就此而言,中國應該是排名第二的,中國GDP每增長8%只需要1%的投資,在美國是10%的投資才能換來1%的增長。也有人說中國面臨人口方面的危機,但1978年以來,中國人口增長每年大概是1%,中國經濟增長年均約爲8%,也就是說中國經濟增長並非由勞動力人口增長所驅動的,而是因爲經濟本身的發展和效率的提升而實現的。因此我們要去看到事實,而不是簡單地相信西方媒體的報道。

在“主題演講及研討二”環節,圍繞“高質量發展與國際合作”主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表示,此次發布的報告有幾個比較大的突破,一是實現五國合作研究;二是研究周期跨越了十年;三是報告提煉了大量數據,研究紮實。她認爲,中國經濟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中國未來將是開放的世界經濟中一股強大的推動力量。同時,中國正在推動生産力和生産方式的重大變革,將釋放出強大的潛力和動能。她認爲,中國已經在培育新質生産力方面取得結構性突破,未來應該在補短板、換賽道、鍛長板、雙循環方面繼續下功夫。

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政治學教授、地緣政治經濟研究小組聯合主任拉迪卡·德賽強調,與全球化一樣,中國正在賦予“複利”以新的含義。但在過度金融化的西方,複利的崇拜者卻幻想著金錢會自行倍增。相比之下,本次發布的報告完全將“複利”視爲生産的延伸:以國家“財富增長和資産保值增值”等爲特征,通過“以創新驅動的舉措、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和促進綠色發展”,實現“收益穩定和長期積累”。如果參考報告中的建言,未來中國的發展成就,令人期待。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認爲,中國經濟有比較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比較充沛的要素供給保障,也有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在經濟結構變化的驅動下,仍然具有巨大增長潛力。當前,全國上下正在抓緊貫徹落實今年兩會的各項安排和部署,預計需求不足的矛盾將加快解決,企業發展的宏觀經濟環境、市場營商環境和政策環境在加快完善,中國高質量發展正在進入全面提速的新時期。

三大洲社會研究所研究員馬可表示,近期,中國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與“全球南方”國家建立了大量的合作關系,其中許多都與當地高需求礦産加工或電動汽車生産有關。東南亞國家加快了工業發展的步伐,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中國工廠遷址和中國對東南亞地區的投資。人們對金磚國家和上海合作組織等區域倡議寄予厚望,希望它們能成爲加強這一進程的杠杆。盡管它們面臨著西方大國的反對但我們仍需要深化這種合作。

美國全球策略信息社華盛頓分社原社長威廉·瓊斯認爲,報告很好地概述了中國經濟的發展走向。盡管外部勢力對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感到不安,並設下了重重障礙,這些地緣政治問題導致中國政府需要采取適當的措施,以確保這種不友好的姿態不會顯著影響發展步伐。但中國政府有能力在國內實行必要的改革,制定適當的政策,使中國能夠在不屈服于外部壓力的情況下繼續向前發展。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