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推動重點産業鏈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産力系列調研③

經濟日報 2024-03-05 07:10:31

國産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離港出海開啓商業運營、國産大型客機C919和ARJ21支線飛機首次亮相新加坡航展……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方興未艾,新興前沿技術正在深刻改變著工業格局。面對新技術帶來的競爭新挑戰,上海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聚焦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加快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大力發展新質生産力,推動重點産業鏈高質量發展。

謀劃發展重點

新質生産力的含量,在上海經濟中分量很足。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上海全市經濟運行穩步恢複,地區生産總值增長5%,達4.72萬億元。其中,工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總産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比重達43.9%,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産業規模達1.6萬億元,軟件和信息服務業規模增長17.2%。

數據的背後是上海長期注重科技創新,鼓勵高新技術産業發展,努力鍛造新動能,布局新賽道。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研究員權衡說:“科技創新是上海發揮排頭兵、先行者作用的關鍵所在。科技創新中心對其他4個中心的核心能級起著重要的支撐和引領作用。通過科技創新賦能産業轉型升級,以高質量發展推進國際經濟中心建設。”

2022年7月,上海制定並發布了綠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終端産業發展3個行動方案。3個行動方案具有引領未來的高度,智能、綠色、健康是全球産業創新發展的大趨勢;具有賦能千行百業的廣度,如元宇宙通過虛實融合,將驅動實體經濟各行業轉型升級;有持續爆發增長的速度,如智能終端,有望不斷催生新業態、新模式,釋放巨大的市場價值。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張英表示,2023年,上海出台實施了汽車芯片、新材料、特色産業園區等領域創新發展支持政策,有58個10億元以上重大産業項目開工建設。這些都爲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爲骨幹的現代化産業體系、穩步壯大上海産業發展不斷積蓄新動能。

隨著新興産業的快速發展,上海近年來湧現出了一批具有支柱潛力的新動能産業,形成了“3+6”新型産業體系,即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産業,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時尚消費品六大重點産業。

在推動産業和科創協同創新方面,上海在加快打造張江、臨港等未來産業先導區的基礎上,今年將著力建設産業創新網絡,加快培育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世界級高端産業集群,持續培育産業科創“核爆點”。在推動數綠轉型融合化方面,上海已累計建成國家級標杆性智能工廠3家、示範工廠19家、優秀場景111個;在已建成的智能工廠中,生産效率平均提升50%,運營成本平均降低30%。今年,上海將再建70家市級智能工廠,打造3家至5家工業互聯網“平台+園區”試點示範,重點培育50家綠色供應鏈鏈主企業。

“今年,上海將持續聚焦‘五個中心’建設重要使命,加快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圍繞實現新型工業化這一關鍵任務,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加快重點産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聚力打造高端制造業增長極,推動産業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爲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作出新的貢獻。”張英說。

促進産業聚集

去年8月,上海智元機器人公司發布首台人形機器人樣機“遠征A1”。其形態與人類相似,身高1.75米,最高步速可達7000米/小時,全身49個自由度,單臂最大負載5公斤,在雙足行走、智能任務、人機互動等領域展現了領先業界的能力。

智元機器人公司創始人彭志輝告訴記者,面向商用的“遠征A2”正在緊鑼密鼓開發,大幅提升了機器人的運動能力上限,並引入多個自主研發的關鍵核心零部件,整機自由度也有所提升。

隨著新産品的發布,智元機器人所在的領域——具身智能,更爲火爆。在人工智能浪潮下,具身智能毫無疑問成爲機器人産業的下一個風口。除了智元,傅利葉、中國電科21研究所等多家上海機構均發布了自主研發的人形機器人。

類似機器人這類新興産業落地開花的故事,正在上海各個區域上演,各個新賽道正在上海形成實質化推進的新質生産力。

在大院大所集聚的上海嘉定區,已構築同濟、複旦、上大“三園支撐”的校地合作格局,集聚校地、院地合作企業千余家,年總産出達700億元。

在以G60科創走廊馳名的上海松江區,去年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創新資源集聚效應持續放大,目前已設立百億元級規模的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松江區全社會RD(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突破百億元,91.4%的研發投入來自經營主體。

在多項國家戰略疊加的上海青浦區,推動産業“智變”也被視爲制勝未來的法寶,長三角數字幹線、網易國際文創園、長三角綠洲智谷等穩步推進建設,今年還將全力打造“上海AI+生物醫藥創新先導區”。

塔吊林立、樁基隆隆的火熱場景,彰顯出鼓足幹勁、擰緊發條的精氣神。春節假期後的首個工作日,寶山區就實現30個産業項目集中簽約落地、50個重大項目集中啓動,總投資額超600億元。“寶山區的發展將更具韌性,必將催生出一大批應用場景需求。”寶山區委書記李晨昊表示,新的一年,寶山區將繼續發揮優勢、鍛造長板,以營商環境之“進”,促經濟高質量發展之“穩”,持續推動國企敢幹、民企敢闖、外企敢投。

“一個籬笆三個樁”。隨著新産業的加速落子布局,上海迅速強化在數據底層架構、算力布局、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支撐,讓“路線圖”變成“施工圖”的步伐更加堅實有力。

夯實數據基礎

“浦江數鏈”,這一新名詞,正在成爲滬上不少企業關注的熱點詞彙。

“‘浦江數鏈’不是一種區塊鏈底層技術,而是城市級新型數字基礎設施,是一張城市級的區塊鏈運營網絡。”上海數據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上海浦江數鏈數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小山表示,“浦江數鏈”區塊鏈基礎設施體系去年11月16日正式上線,標志著上海在全方位構建區塊鏈創新發展體系,推動技術、産業、應用和生態協同發展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數字經濟時代,各行業大模型訓練、生成式AI對算力有了大量需求。上海流程智造科技創新研究院公司總經理賀仁龍表示,算力容量決定了城市未來的發展空間。要測算和排摸未來5年面向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跨境數據流動、金融結算等算力需求,結合海上風電規劃,對海底數據中心進行統一布局規劃,分區域、分規模、分步驟推進海底數據中心規模化建設。

在2023年11月25日舉辦的2023全球數商大會上,中國工業經濟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江小涓說:“中國月活移動端上網人數爲12億,人均上網時長6.9小時,每天提供在線總時長80億小時;2022年,我國660個城市中有600個在進行智慧城市建設,和城市運轉相關的海量數據居全球第一位。”

上海依托上海數據交易所,在數據要素市場高質量建設和規模化發展上打出了一系列組合拳。自2021年11月25日揭牌成立以來,上海數據交易所從制度規範、交易服務體系、數據資産化、基礎設施建設、理論研究、數商生態六大方面提升能級,推動數據作爲商品、資産在流通中産生價值,發揮數據要素的乘數效應。

在上海數據交易所的推動下,由多地數據交易機構共建的數據交易鏈正式啓用,上海、浙江等10省市實現“一地挂牌、全網互認”。同時,一批國際數據産品集中挂牌,從“境內通”到“國際通”,國際數據合作進一步深化。“我們正在大力推動數據放心供得出、安全流得動、更大規模用得上,搭建數據要素流通的基礎設施。”上海數據交易所副總經理韋志林說。

數據高速運轉,離不開算力支撐。當前,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爲代表的算力應用落地開花,也引發了算力需求的進一步增長。針對這一情況,上海市印發的《立足數字經濟新賽道推動數據要素産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明確提出,建設高效協同的算力體系,建設“E級”超算載體、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因地制宜部署邊緣計算資源池,對接“東數西算”國家戰略,建設樞紐型算力調度平台,到2025年,算力總規模較“十三五”時期末翻兩番。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已推出瞄准主體培育和團隊挖掘的未來夥伴“攜手計劃”,將分層次建設産業生態主導型企業、創新型企業、領軍團隊等創新梯隊;推出瞄准集聚人才第一資源的未來人才“雁陣計劃”,整合各類創新平台,面向全球“揭榜挂帥”。上海市科委主任駱大進說,未來上海將著力疏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産業化雙向鏈接的“快車道”,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經濟日報記者 李治國)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