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雲再革新:商企“蝶城”戰略啓動

睿思網 2024-05-10 22:23:00

近日,58家上市物企均公布了2023年成績單,營收增幅放緩、增收不增利等特點尤爲突出。

依第三方機構統計數據,58家上市物企中,57家2023年營收總值爲2784.40億元,同比增長14.34%,增速較上年同期滑落4.7個百分點。

利潤方面,58家上市物企中,49家實現盈利,9家錄得虧損。刨除9家虧損企業,28家企業淨利潤同比增長,21家同比下降。

物管行業已步入低速增長時代,物企們又要如何在轉型變革周期中找到新的增長點?

在5月10日召開的萬物雲2023年度股東大會上,萬物雲董事長朱保全提供了一個新思路——物業服務公司要升維爲資産管理公司。

“這一輪房地産調整,很多資産易主,這對物業公司的商企業務是極好的機會,也是中國物業公司升維的一次革命性機會。”朱保全表示。

2023年,萬物雲錄得營業收入331.8億元,同比增長10.22%;核心淨利潤23.4億元,同比增長29.8%;股東應占溢利19.55億元,同比增長29.31%。在物管行業集體進入轉型周期,萬物雲仍能實現“增收又增利”,與其近年積極轉型不無關系。

萬物雲近年不斷降低對萬科及其它開發商的依賴。2023年,萬物雲來自萬科集團的關聯交易收入占比,已從2021年的19.2%持續下降至2023年的13.5%。若剔除開發商業務,公司的收入增速將達14.5%,比當前增速更快,剔除後的毛利潤增速也會達到23.6%,比當前增速高。

針對當前商企板塊利潤率普遍下滑的現象,朱保全認爲,這實際上是戰略選擇的結果。“房地産開發的增長不可能永無止境,而近年來行業周期的下行趨勢已經明確表明了這一點。”爲此,萬物雲也在不斷尋求新的業績增長點。

事實上,房地産行業的調整和資産所有權的頻繁變更,在某種程度上,也爲物業公司的商業業務帶來了新的機遇。

據了解,早在2015年,萬物雲就開始對新興空間領域的布局和能力的構建,逐步從社區空間進入商企空間及城市公共空間,目前,旗下“萬科物業”和“萬物梁行”已成長爲專營住宅物業與商業物業的頭部品牌,並持續科技投入,大力數字化轉型。

從目前來看,萬物雲各業務均取得不錯的發展。2023年,社區空間居住消費服務全年收入187.38億元,同比增長13.0%,占總收入比例56.4%;商企和城市空間綜合服務收入116.64億元,同比增長4.7%,占總收入35.2%;AIoT及BPaaS解決方案服務收入27.81億元,同比增長16.9%,占總收入8.4%。

朱保全表示,萬物雲目前仍處于規模擴張階段,未來商企物業有望構建蝶城,進一步強化市場地位。“就像我們住宅物業有蝶城,商寫物業也同樣需要蝶城去形成協同聯動和網絡效應。這不代表著他們在地理層面是緊挨著的,而是如何利用客戶網絡來鏈接各個客戶。”朱保全稱。

“蝶城”是萬物雲的區域服務概念,指在3公裏半徑的地理空間內,圍繞居民生活與資産服務需求,基于空間物聯技術及應用,構建的社區共享服務網絡。其商業邏輯是通過打破傳統住宅物業圍牆,人員調度從小區內變爲跨小區,讓效率得以提升。

得益于“蝶城”戰略,僅社區空間居住消費服務方面,其于2023年就爲萬物雲貢獻了29.08億的毛利,同比增長38.51%,占比60.43%,毛利率同比上升2.8%至15.5%。

除了在住宅市場把蝶城做穿做透,在較早前的業績發布會上,萬物雲管理層亦透露,萬物梁行的商企業務把原來服務商用不動産逐漸向服務産業發展做戰略轉型。從目前來看,萬物雲的商企業務轉型方向已清晰。

朱保全稱,萬物雲正計劃在綜合設施服務市場織出一張密實的網絡,一方面客戶網絡可以反向助力寫字樓物業市場的市場率提升,一方面能爲客戶提供共享增值服務。順應過往數年國內IFM(綜合設施服務)市場蓬勃發展,萬物梁行亦在該領域實現快速增長,而借助IFM業務,也進一步豐富了萬物雲B端多元客戶數量。

朱保全認爲,這一輪房地産調整,對物業公司的商企業務是一次機遇。

其稱,其在日本看到大和房屋就是從公寓運營反向爲土地主定制開發,這其實就是從PM(property management物業管理)到AM(asset management資産管理)到FM(fund management基金管理)。

朱保全不止一次公開表示,物業管理(PM)的價值是爲業主實現資産的保值增值,綜合設施服務(FM)則是以客戶爲中心,以爲企業主打造良好環境空間爲目的。物業管理(PM)與資産服務(AM)一脈相承,並且是資産服務(AM)的基石。

分析指出,向資産管理公司升維,或是萬物雲率先走出“獨立行情”的重要支撐,也有望成爲當前物管行業轉型的重要參考及借鑒。但各物企仍需結合自身能力跑出屬于自己的商業模式,才能實現長遠立足與發展。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