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故事丨滬上社會組織媒體開放日(浦東專場)舉辦

上海黃浦 2024-05-01 00:21:12

4月28日下午,以“浦社精彩 ;引領發展”爲主題的滬上社會組織媒體開放日(浦東專場)活動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社會創新示範園舉行,活動由上海市民政局指導,上海市社會組織服務中心、浦東新區民政局主辦,浦東新區社會組織發展指導中心協辦,浦東新區社會組織合作促進會和浦東聯盟行業協會服務中心承辦,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長李雅平出席活動並致辭。活動現場設置了主題展示、互動體驗、分享交流等環節,以提升區域社會組織影響力爲主線,展現了近年來浦東社會組織積極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在促進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福祉、推進社會治理創新等領域的責任擔當和作用發揮。

五社聯動 ;爲毛孩子建造“流浪星球”

“喵嗚~”在主題展示環節,上海洋泾社區公益基金會的區域下“流浪星球”幾個字映入眼簾。上海洋泾社區公益基金會成立于2013年,是上海首家由街道發起成立並獲得公募資格的社區基金會。基金會以“社區因你而不同”爲口號,努力營造互愛互助、和諧共融的幸福家園。

而“流浪星球”洋泾社區流浪動物成片治理項目專項基金(下文簡稱“流浪星球”項目)自2017年成立以來,通過“志願者發起,自治金支持,社會組織賦能,專項基金募集”相結合的方式,組建社區愛護流浪動物成片治理網絡。“成片治理網絡也就是在單一救助團隊的基礎上,將包含了街道相關部門、社區自治團隊、誠信寵物商戶(寵物醫院)、社區基金會、綜合社工站等多元主體的救助力量集合起來,整合資源、各有分工,充分發揮“五社聯動”作用。”上海洋泾社區公益基金會秘書長任豔萍介紹,“從去年開始,我們將救助流浪動物與社區微更新相結合,將社區內髒亂差的空間、環境進行改造的同時,也嵌入了例如貓窩、文明養寵倡導活動場地等流浪動物救助的功能。”

除此之外,在寵物醫院爲區域內的流浪貓開設綠色通道提供優惠價格的絕育手術、和洋泾社區定時開展“流浪星球”社區領養日、寵物義診、寵物環保市集等活動、爲流浪動物的後續治療提供專項基金的幫助等等,也都是“流浪星球”項目一直在做的。

自“流浪星球”項目開展後,2019年起項目輻射的社區內關于流浪動物的投訴量已經連續多年爲零。2023年累計培育及賦能流浪動物自治骨幹27人,帶動各年齡段居民參與流浪動物治理志願服務171人。更是通過“洋泾自治金”從一支居民區流浪動物自治團隊拓展成了5支。

未來“流浪星球”項目將與類似撸貓館、動物療愈這樣的機構合作,給流浪貓更多的新身份。除了可以減少流浪貓對人的應激反應,還能在專家的指導下將他們培養成爲獨居老人、自閉症兒童等特殊群體帶來關愛的“治愈貓”。

角色扮演、身份互換……走進殘障人士的心理世界

在互動體驗環節,一場“角色扮演”的即興戲劇正在進行,參演者們沉浸式參與到“殘障人士生活場景”,以服務的受益者、提供者、觀察者身份深度體驗。

提供這場身份互換體驗的是上海新途社區健康促進社旗下核心公益品牌之一的斯迪克計劃,2008年成立以來,始終紮根社區,開展各類公益項目,踐行“預防—康複—支持—倡導”的品牌策略,致力于在社區搭建平台,組織殘疾人自組織和家屬俱樂部,動員社區並鏈接資源,通過多部門合作,促進殘障人士社區康複和社區參與。

“今天即興演出的故事都來源于真實案例,例如精神疾病康複者小申有著理發的手藝,他特別希望免費給中心的夥伴們剪發。由于工具的危險性,考慮到後果,小申的願望落了空。”斯迪克計劃品牌經理韓笑納告訴記者其實不能融入社會的小申感到非常沮喪,既無奈又無助,他很希望被更多人認可。“據統計,目前上海市共有持證殘疾人59.5萬,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卻又很少看到這些殘疾人的存在,盲道上沒有盲人,無障礙通道上沒有肢體殘疾人,聽語、智力和精神殘疾人又遊離在主流社會之外。所以不是他們不存在,而是我們沒有發現。”斯迪克計劃希望通過此種“角色扮演”方式,引導參與者關注社會問題和不同群體的需求點,成爲慈善公益的參與者和倡導者。

自2021年起,斯迪克計劃不斷探索關于“殘障人士主體性缺失”的議題,通過前期的小組活動、個案訪談等等內容搜集資料,分析以“殘障人士”爲第一視角在日常生活中的主觀體驗,梳理並歸納出了殘障人士主體性缺失的關鍵因素;並通過本次體驗活動,還原殘障體驗中,殘障人士與社會的互動情景,爲活動嘉賓帶來真實的體驗,並以對話的形式嘗試重新定義“殘障觀”,爲殘障議題提供新的視角,並爲日後的助殘工作提供新的可能。

浦東新區作爲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一直以來都是社會組織培育發展的熱土,社會組織的活力和創新力得到持續激發,對標引領區定位要求,浦東社會組織活躍在改革發展的各個領域,在倡導社會參與、整合社會資源、推動産業發展、協調社會關系等方面作用日益凸顯。此次滬上社會組織媒體開放日(浦東專場)的成功舉辦,不僅爲媒體和社會組織之間搭建了一個良好的交流平台,也進一步拉近了社會組織與公衆的距離。通過各渠道的廣泛傳播,不斷宣傳社會組織的先進典型和成功經驗,讓更多人認識、了解社會組織,促進社會各界共同爲推動本市社會組織發展出謀劃策、貢獻力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