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實現的蘇聯“超級直升機”,功能齊全的卡莫夫V-50

丹書戰史 2024-05-23 22:18:17

在上世紀60年代,專業的武裝直升機概念正在發展,而渦輪軸這種大馬力且緊湊的發動機投入實用,爲未來先進直升機奠定了動力基礎,再加上旋翼、飛控等技術的進步,專業的武裝直升機出現只是時間問題。在60年代後期,蘇聯卡莫夫設計局提出了V-50這個很超前的直升機計劃,計劃把它打造成一種適用于海、陸軍的模塊化多功能直升機。

當時卡莫夫設計局還在爲海軍研制緊湊型的艦載直升機,它采用共軸對轉旋翼結構,不過另一條線上的V-50則采用了串聯雙旋翼結構,似乎是爲了保證直升機的飛行速度、負載能力。它的模塊化設計主要在直升機的機載設備和武器配置上,通過更換這些單元就能變更直升機的任務能力,或者對直升機進行升級。

V-50擁有長而窄的機體,這種設計是爲了降低飛行阻力,在機體後部兩側各安裝一台TVZ-117渦輪軸發動機作爲動力,這也是後來米-24武裝直升機早期型號采用的動力型號。V-50的2台發動機動力合並,經過變速箱後共同驅動旋翼,主旋翼與常規縱列雙旋翼一樣采用前低後高的階梯式分布,每副旋翼都采用3葉螺旋槳,不過前旋翼的位置比較靠後。根據初步計算,V-50的最大航速可達400千米/小時,不過以現今的眼光來看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實際運行中將大打折扣。

V-50與後來的米-24一樣設置了運兵艙,它可以一次性最多運輸8名傘兵,也有可能是10名,傘兵通過機體側面的艙門出入。機頭部分采用了階梯式艙室,正/副飛行員並排坐在高位的駕駛艙內,機鼻內是武器操作員,他們可能都獲得防彈玻璃和裝甲板的保護。

在武器方面,V-50在機頭兩側安裝了一副短翼,它可以提供一定升力,同時是武器外挂點的安裝位置。陸軍武裝版本將在機翼下最少挂載4枚空射版AT-2反坦克導彈,另外也會挂載航彈、火箭彈發射巢、機槍/機炮吊艙等武器,在機鼻下方還會安裝一座炮塔。海軍版的武器有很大不同,因爲它面臨的作戰環境和目標不同,短翼下將挂載小型反艦導彈,可能也會有深水炸彈、魚雷等武器,而機鼻下的炮塔會被替換爲對海搜索雷達,因此海軍版可以執行巡邏、反艦任務,還能有限的承擔預警任務,它不錯的負載能力也可能取消運兵艙,安裝機載雷達成爲真正的預警直升機。

V-50直升機的前期進展很順利,已經發展到模型風洞測試的階段,但是蘇軍認爲它的設計太過超前,海軍和陸軍都沒有選擇它,陸軍隨後選擇了相對保守的米-24武裝直升機,而海軍則選擇了卡-25共軸對轉直升機(卡-25的研發時間比V-50稍早),這兩款直升機相當于把V-50的功能進行了拆分。即便V-50能夠量産並達到設計預期,可它尺寸偏大的缺陷是不可避免的,縱列雙旋翼對傳動部件強度要求高,同時需要更寬敞的起降環境,如果陸地上還能接受的話,那作爲艦載機就不那麽容易被接受了。

18 阅读:11571
评论列表

丹書戰史

簡介:觀三千年戰史,品海內外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