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27年深耕,産教融合繪多方共贏教育藍圖

華商韬略 2024-05-27 10:29:51

張朝陽對話李書福:

吉利,爲何不營利也要持續辦學?

文 | 華商韬略 吳蘇

這個夏天,吉利學院將迎來遷址成都後首屆普通本科畢業生。

5月24日,“張朝陽的物理課”首次走進吉利學院,課後,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和搜狐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CEO、物理學博士張朝陽進行了一次關于“逐夢”的對話,談論到人才教育理念,並向畢業生送出了寄語。

李書福表示:“只要心中有夢,你就有持續奮鬥的動力!”他還特別提到,千萬不要放棄夢想,“要像逆流而上的魚一樣,持續奮鬥”。張朝陽則提出“三個終生”,即終生學習、終生努力、終生折騰。

這是吉利學院遷址成都的第四個年頭,這段時間裏,學院緊緊圍繞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國家重大戰略,實現了校地共贏。與此同時,吉利學院也成爲吉利教育高質量産教融合的重要載體。

結出盛大的“果”,源于此前種下的不同尋常的“因”。

1997年,吉利作爲中國第一家民營企業,深感汽車行業人才匮乏之痛,在浙江台州臨海成立了第一所吉利學校。

27年來,吉利不營利也要辦學,創辦吉利學院、三亞學院、湖南吉利汽車職業技術學院等10所院校,不斷提升辦學品質和辦學層次,形成了從中高職到研究生的多層次培養體系,塑造了教育新模式,打造出中國民企辦教育的獨特標杆,並由此讓業界和社會看到了中國教育未來的多元發展。可以說,吉利教育持續深耕背後,藏著中國民企辦教育的進化密碼。

渴望改變人才匮乏的狀況,無疑是吉利深耕教育的“因”,吉利學院實現高質量産教融合,則是吉利教育的一枚碩果,第一批本科畢業生正是這枚碩果“含金量”的展現。

四年時間裏,在産教融合新模式下,吉利學院畢業生學到了“真本領”,練就了“硬功夫”。深入了解吉利學院辦學理念及相關成果後,張朝陽發現:“産學研結合,這是吉利學院的特點,學以致用。”

正因如此,給學院學生上物理課之前,他開門見山:“你們是在一個代表未來、代表教育方向的學院,祝賀你們!”

【人才,人才,還是人才】

對話環節,面向吉利學院學生,張朝陽首先抛出一個問題:“大家畢業以後,工作都是有保證的?”

很快得到答案:“絕大多數是有保證的,而且學生的價值越來越高。”

這一問一答的社會背景是,這個5月,不少年輕人遭遇“就業難”,另一方面,人才緊缺同時成爲熱門話題。

5月21日,“上海集成電路行業産教融合就業育人聯盟”成立,其援引《中國集成電路産業人才白皮書》稱,我國相關人才缺口高達30萬。

這之中,上海作爲我國集成産業産業鏈最完整的城市,産值占全國近四分之一,集成電路産業人才缺口卻有10萬之多。

在汽車行業,人才緊缺也備受關注。

5月初獵聘發布的《汽車行業人才趨勢報告》顯示,2022年以來,汽車行業人才緊缺指數(TSI)高于全行業水平,招牌難度相對更大,進入2023年,“智能型”汽車人才供需矛盾也逐漸顯現。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汽車行業新發職位分布城市TOP20,還是汽車行業求職者投遞城市人才分布TOP20,成都、重慶均榜上有名。

上述兩個熱門賽道,正是吉利教育持續發力的關鍵賽道。以集成電路爲例,吉利學院重點建設電子信息等相關專業,還特別聚焦成渝地區電子信息萬億産業。

據電子信息教研室相關負責人介紹稱,以服務國家戰略和産業發展需求爲導向,吉利學院著力深化産教融合,推進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專業教學改革,努力培養集成電路領域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

而在汽車人才領域,吉利教育更是深耕多年。2023年,吉利技師學院的新能源汽車專業入選首批浙江省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項目。

這方面,吉利學院聚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另一個萬億産業——汽車産業,重點建設汽車相關專業,創辦了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學院等二級學院,也開設了車輛工程、新能源汽車工程、智能車輛工程等本科專業。

擴展來看,憑借新能源、芯片設計、儲能、電控電視、人機交互等前沿學科建設,和與此相關的人才培養體系,27年來,吉利爲社會累計培養包括汽車行業人才在內的創新型、應用型人才18萬。其中,80%以上的畢業生進入全國相關行業的各類企業就職。

通過長期的人才培養和“外溢”,吉利教育既不斷培養、輸送著人才,也驅動了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産業升級的正向循環,促進了汽車制造、電子信息、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等多個産業的升級。

毫無疑問,這正是吉利教育的畢業生“工作有保證,價值越來越高”的底層邏輯。

【持續進化,實現高質量産教融合】

上海集成電路人才緊缺,爲此,成立“上海集成電路行業産教融合就業育人聯盟”。這意味著,填補人才缺口,産教融合是“密鑰”。

這也契合教育學者熊丙奇的觀察。在他看來,我國確實存在“企業人才荒和學生就業難”困境,要破解這一困境,必須推進産教融合,並形成長效機制。

之所以強調“長效機制”,是因爲有些産教融合停留于形式。

熊丙奇表示:“當前,不少高校推進的産教融合,浮于表面,很難深入,如聘請企業高技能人才到學校任教,基本只是開一兩次講座,而不是帶教學生。企業、技能人才、高校三方的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

怎樣才能避免“浮于表面”,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産教融合?

吉利教育的戰略是,充分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從市場需求出發,以培養一批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爲目標,聚焦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培養。

這背後,企業作爲辦學主體,吉利對經濟轉型與産業變革的感知能力更強,讓吉利教育的學校能夠先于其他院校感受到“春江水暖”,也更有探索和嘗試破解高等教育領域困難和挑戰的緊迫感。

具體策略是,將學校學科、專業、課程設置得更接近市場和産業的需求,爲師生創造“真題真做”的機會與平台,進而“打破人才規格與企業需求錯位、院校人才培養跟不上經濟轉型和産業變革的困境”。

這些年來,堅定走産教融合之路,吉利産教融合的教育模式已經發展到了3.0版本。

簡單來說,1.0版本的校企合作,即校企共同制定人培方案、共育人才、共建雙師型隊伍,共享校內外實習場所等。

2.0版本的校企合作,是建立現代産業學院,由企業提出勝任關鍵崗位人才標准,學校用作人才培養過程的教學指南,校企將學生高價值崗位就業,作爲人才培養結果的評價標准。

3.0版本的校企合作,是吉利各本科院校開始逐步融入所合作的頭部企業的科創體系,學校自帶“幹糧”,即自籌相應的研發人才和相應的研發資金,加入企業産品研發和技術攻關系統。

從産教融合3.0版本不難看出,吉利聚合教育鏈和産業鏈資金、資源,使吉利教育成爲企業産品研發和技術攻關系統的關鍵力量,最大程度爲社會進步、産業發展與科技創新注入強勁動能。

需要說明的是,不只是産教融合持續進化,不斷培養應用型人才,腳踏實地的同時,吉利教育也在仰望星空。

事實亦是如此,吉利學院以工學爲龍頭,經濟學、管理學、教育學、藝術學、文學、法學和理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去年,吉利學院獲批四川省新增碩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而今年,吉利學院第一屆本科生將畢業。

三亞學院則擁有旅遊管理、社會工作、電子信息三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且是國內唯一擁有3個院士工作站(院士創新平台)的民辦高校。

李書福曾說:“吉利辦學是在自由探索,要把塔基做大,塔尖做高。塔尖做高,即辦學層次要不斷提升;塔基做大,是指教育要産生規模優勢,使學校能夠持續發展。”

做大塔基,做高塔尖,實現高質量産教融合,不斷推動人才升級産業升級,吉利教育仍然在不停進化。

【千人千面。助力更多人實現更高價值】

“上大學,就是爲了形成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獨立判斷能力和自由探索能力”,2020年,李書福在吉利學院開學典禮上的一席話,道出了吉利教育的核心思想,即“千人千面”。

這也不難理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夢想,如何“助力每一個夢想”,無疑是當下教育模式下一種迫切的社會需求。

和張朝陽對話時,李書福介紹稱:“吉利的教育改革就是要實現每一個學生一個學習大綱,每一個學生到學校裏,要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千人千面,因材施教,而不是千人一面。”

張朝陽頗爲認同,認爲“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學得非常好,生動且很有興趣”。他還表示,學生“一定要有理想和追求”,這樣才更有創造性。

而要實現學生個人的理想追求,達到“千人千面”的人才培養目標,首先,吉利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

這方面,吉利教育設立可以靈活調整的人才培養方案,在設置課程時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打破傳統的、固定的教學計劃,代之以靈活的、可調整的課程體系,讓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目標來選擇課程,構建符合自己需求的課程體系。

學校開設有輔修專業,學生修讀主修專業之余,還能跨專業類修讀輔修專業,取得輔修證書,爲自身發展和就業提供更多方向。

其次,設置模塊化課程。根據學生的興趣和企業崗位的需要,將課程劃分爲不同的模塊,突出思維方式教育,明確專業方法教育,進行精准專業的技術教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選擇不同的模塊進行學習,同時可以實現跨學科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再者,實施多樣化的第二課堂活動,開展豐富的學生社團活動。通過鼓勵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爲學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組織能力、領導能力,培養團隊協作精神。

舉個例子,在4月底舉行的2024“蓉漂”人才成果展上,吉利學院學生展示了“松露獵人”“高原上的致富果”“蓉東果彙”“吉刻到達”等多個項目,其中,“吉刻到達”瞄准低空經濟,希望以無人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的開發爲核心,推動綠色航空産業發展。顯而易見,這些項目立體化展現出“千人千面”的教育理念。

此外,吉利建設和利用在線教育平台,建立數字化資源庫,爲學生提供豐富的數字學習資源,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並通過大數據技術對學生行爲展開分析,爲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建議。

更重要的是,吉利教育深化校企合作、産教融合,與吉利、百度、京東、華爲、騰訊、阿裏巴巴、盛寶銀行等國內外知名企業、行業頭部企業合作,共建産業學院,爲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全方位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幫助學生打通從學校到企業的“最後一公裏”,更好地走向社會。

梳理至此,我們看到,吉利教育爲學生成長構建了全方位、立體式、系統化、多維聯動的培養體系,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與核心競爭力,而“千人千面”充分尊重人的主體性和個體差異,助力更多人實現更高價值。

如今,這批畢業生將帶著“真本領”,奔向自己的理想。可以預見,未來,將有更多畢業生走向社會,吉利教育也將堅持公益辦學,繼續落實“千人千面”的個性化教育理念,推進與地方、産業、行業的協同發展,在持續進化中,加速成爲産教協同創新和聚焦人才戰略發展的非營利民辦教育全球品牌,不斷深化中國教育的多元發展,同時有力、有效地服務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韬略】,識風雲人物,讀韬略傳奇。

0 阅读:20

華商韬略

簡介:聚焦標杆與熱點、解構趨勢與韬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