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一首失眠詩,道盡孤寂悲涼,人生虛無到底追求的意義是什麽?

桂臨塞上聊曆史 2024-03-17 19:21:34

讀書,品詩,看電影

悟人生

我是威評書影史

01

《倦夜》

蘇轼

倦枕厭長夜,小窗終未明。

孤村一犬吠,殘月幾人行。

衰鬓久已白,旅懷空自清。

荒園有絡緯,虛織竟何成。

在現實生活裏,每個人早上只要睜開眼睛,就開始如同一只不停旋轉的陀螺,在爲生活和工作不停地轉,不敢有絲毫松懈。

或者只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躺下勞碌的身子,才能感受到那一份疲憊和辛酸。那種孤寂落寞之感無與誰說,只能是默默獨自承受。

而失眠也成爲了常態!

可能這就是生活吧。

02

在現實中,很多人都只是一個個微小的存在,如同塵埃般飄蕩在塵世的每一個角落。被生活的洪流無情地沖擊著,無法抗拒,只能默默地承受,盡力去適應。

現實生活的壓力如同一座大山,壓得人們喘不過氣來。工作的繁瑣、生活的煩惱、家庭的瑣碎,都讓人疲憊不堪。也渴望改變,渴望掙脫這沉重的枷鎖,卻往往發現自己無能爲力。只能默默地承受著這一切,如同暴風雨中的小船,任憑風浪肆虐,卻無法改變航向。

然而,其實生活並非總是陰霾密布。在那些艱難的日子裏,讓人學會了堅強,學會了勇敢地面對。懂得了人生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了坎坷和曲折。

更讓很多人明白,要想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就必須學會適應,學會在困境中尋找希望。

生活中有很多無法改變的事情。不能改變自己的出身,不能改變過去的事實,不能改變他人的想法。但是,卻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可以改變自己的態度,可以改變自己的行爲。

可以選擇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可以選擇用寬容和理解去對待他人的錯誤和不足,可以選擇用勤奮和努力去改變自己的命運和未來。

當然了,改變並非一蹴而就。這需要不斷地努力和堅持,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尋找改變的可能。

需要學會反思和總結,在失敗中尋找教訓,在成功中尋找經驗;需要學會學習和成長,在知識的海洋中不斷拓展自己的視野和能力等等。

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也會感到疲憊和無助,更多時候會感到迷茫和困惑。但是,請不要放棄,請不要失去信心。因爲只有經曆了這些磨難,才能真正成長起來。

只有勇敢地面對生活的挑戰,才能真正地實現自我價值。勇敢地去承受生活的壓力,堅定地去適應生活的變遷。用無盡的努力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麽能夠阻擋自己前進的腳步。除非自己都放棄自己。只要擁有堅定的信念、勇敢的心靈、頑強的毅力,就一定能夠戰勝一切困難,創造屬于自己的奇迹。

生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經曆很多喜怒哀樂、酸甜苦辣。但是,請相信只要不放棄努力、不失去信心、不停止前進,終有一天我們會發現,那些曾經無法改變的事物已經悄然改變,那些曾經無法適應的現實已經變得不再那麽艱難。

就像北宋大文豪蘇轼,在這樣的失眠夜裏,也是孤枕難眠,于是寫下了一首《倦夜》以感懷人生的寂寞無奈和悲涼。

03

只要是喜歡詩詞的人,可以說是沒有幾個是沒讀過蘇轼的詩詞的。包括威記。

他面對人生的跌宕起伏和風霜雪雨,那種豁達樂觀,積極又隨遇而安的恬靜心境和態度,著實讓人欽佩。

他的人生可以說是大起大落又多災多難。在面對生活裏的種種不堪,換做別人估計都早已經放棄抵抗,不是躺平就是擺爛,愛咋咋地了。可是他卻左臉被打,還伸右臉上去。

那份胸襟和坦然,是如此的雲淡風輕。

甚至于他在臨終前給自己用一首詩做了一個總結:

《自題金山畫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了解蘇轼生平的人都知道,“黃州惠州儋州”分別是他三個被貶的地方。可謂是一貶再貶,越貶越遠離京城。

簡單一點來說,這也是他離自己抱負越來越遠的一個過程。

可是他偏偏說這幾個地方是自己“平生功業”彰顯之地。由此可見他對待這在外人看來是不堪的境遇,卻是非常滿意的。這是需要怎麽樣的一份心境才能寫出出這樣的總結?

04

蘇轼這首《倦夜》寫自過海到儋州的第二年。

那個時候的儋州可不像現在是個旅遊勝地,它管轄三縣,百姓不過800戶,人口3000余人。是古代罪官被貶之地中最苦的地方,偏遠就算了,還要過海才行,以古代的交通來說,可謂是九死一生才能完成這樣的經曆。

此時的蘇轼已經年過花甲,他也做好了客死儋州的准備,所以他到任之後,“首當做棺,次便做墓”,且立下了遺囑。把一家老小都托付給了弟弟蘇轍。

年老孤寂,又是羁旅千裏之外的海外,每當夜幕降臨,難免會多想。簡單來說,蘇轼這是失眠了。

詩詞大意:

疲倦地枕著枕頭,討厭這漫漫長夜,眼望著小小的窗戶,期待天亮,卻遲遲不明。孤寂的鄉村裏,突然傳來一聲狗叫,原來是殘月下,幾人早早啓程謀生的腳步驚動了它。

我稀疏的鬓發早已花白,貶谪天涯,空懷清苦。可憐這荒蕪園中的絡絲娘(一種蟲),辛辛苦苦鳴叫,織著自己美好的夢想,到頭來一切都是虛幻,如夢一般。

那只“絡絲娘”就是蘇轼自己。

他回望一生,忽然間發現,自己就如同那只“絡絲娘”,看似很忙,原來這一切不過是“虛織竟何成”而已。

從風光無限到寂寥千裏外,無人關心和過問,垂暮之年,再難有所作爲。他終于看透了一切。往事原來都是假象,皆是虛無。

尾聯讀來給人一種悲涼之感,像是詩人發出驚天之長歎,讀著讓人心痛至極。

05

塵歸塵,土歸土。

生活孤寂悲涼,人生虛無,到底追求的是什麽?

在這個喧囂的塵世裏,常常被生活的瑣碎所淹沒。

只有勞碌一天回到家中,躺在床上,獨自一人面對空蕩蕩的房間,心中的孤寂感油然而生。

那些曾經的夢想和激情似乎在歲月的流逝中漸漸消逝,留下的只有無盡的疲憊和迷茫。

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仿佛成爲了一個孤獨的旅者,找不到屬于自己的歸宿。 人生的虛無感時常讓任覺得生活失去了意義。

所努力追求的名利、地位、財富等等,在時間的長河中都不過是過眼雲煙。那些曾經以爲重要的事情,在生死面前顯得如此微不足道。

在這個迷茫的過程中,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和追求。生活或許充滿了孤寂和悲涼,但正是這些負面情緒,讓人更加珍視那些溫暖的瞬間。

也正是人生的虛無,讓人們更加渴望尋找真實的自己,找到那個能讓心靈得到安慰的地方。 人生裏很多時候所追求的,或許並不是物質上的富足,而是精神上的滿足。

每個人在生活裏,都渴望找到一種價值和意義,讓生活不再那麽虛無;渴望真誠的交流和連接,讓孤寂的心靈得到一絲溫暖。

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逐漸明白,人生的意義不在于追求名利、地位、財富,而在于尋找內心的真實和自由。生活的價值不在于擁有多少物質財富,而在于能否找到那個能讓心靈得到安慰的地方。

也許,所追求的只是一個簡單的微笑,一個溫暖的擁抱,一句真誠的贊美,一個肯定的眼神。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能讓人在孤寂與悲涼中找到一絲光明,使人相信人生並非完全虛無。

勇敢地面對生活的挑戰,在孤寂與悲涼中尋找真實的自己。在人生的虛無中尋找價值和意義,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因爲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個地方能容納自己的喜怒哀樂,總有一種生活值得去追求。

06

就像那只“絡絲娘”,雖然編織著“虛無”,可是它帶給蘇轼的卻是思考。這本身就是存在的意義。

就像如今很多人喜歡讀蘇轼一樣,不也是一種思考嗎?

喜歡就關注威評書影史吧,更多詩評、書評、影評,給您不一樣的感受!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