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業務回歸後,5nm芯片出現,任正非太會用人了

曆哥說曆史 2024-03-29 23:22:03
引言

2023年3月,一則消息在科技圈引發了軒然大波:華爲推出了自研的5nm工藝芯片,訂單量快速增長,僅1月份的訂單就超過了去年全年。在經曆了美國長達數年的技術封鎖後,華爲是如何實現逆境突圍的?這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

一、大浪淘沙:美國對華爲的步步緊逼

20世紀90年代末,華爲開始進軍國際市場。然而,這一征程注定荊棘遍布。

2003年,華爲在美國市場上與思科(Cisco)形成正面競爭。思科CEO錢伯斯(JohnChambers)早就意識到這個來自中國的對手的潛力。爲了維護本土企業利益,美國政府開始對華爲在美國的業務進行限制,禁止其銷售路由器等通信設備。

此後十余年間,美國不斷加大對華爲的打壓力度。2010年,美國以國家安全爲由,阻止華爲收購3Com等公司;2018年,美國國防部下令禁止在軍事基地銷售華爲手機;同年12月,應美國要求,加拿大警方逮捕了華爲CFO孟晚舟……美國的一系列行動,無疑給華爲的全球化征程蒙上了一層陰影。

二、鑄劍爲犁:華爲的創新突圍之路

面對美國的重重封鎖,華爲並沒有退縮,而是加大了自主研發的力度。多年來,華爲始終保持著對研發的高額投入。據統計,2022年華爲的研發投入高達1423億元人民幣,占其總收入的25。1%,這一比例遠高于業界平均水平。

在芯片領域,華爲更是早有布局。2004年,華爲就成立了海思半導體,開始了芯片的自主設計之路。2018年,華爲推出了全球首款7nm工藝的手機SoC芯片麒麟980。2020年,華爲在Mate40系列手機中首發5nm工藝的麒麟9000芯片,再次刷新了行業紀錄。

然而,由于美國的制裁,華爲在之後一度無法獲得先進的芯片制造服務。爲了突破這一困境,華爲在算力芯片領域尋求新的突破口。2022年,華爲推出了基于5nm工藝的算力CPU,性能達到了同級別産品的頂尖水平,同時能耗比也有明顯優勢。這款芯片迅速獲得了市場的認可,訂單量快速增長。

三、幕後英雄:任正非的人才布局

華爲的創新成就,離不開一支強大的研發團隊。而打造這支隊伍,正是任正非多年來的戰略布局。

作爲華爲創始人和靈魂人物,任正非深知人才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他曾說:“我認爲一個企業最重要的是奮鬥者,華爲要吸引一大批世界級的科學家。“

在任正非的主導下,華爲形成了“以奮鬥者爲本“的人才理念。公司內部實行輪值CEO制度,給更多有才能的年輕人以曆練和成長的機會。同時,華爲還深入高校開展産學研合作,爲公司輸送新鮮血液。

在外部人才引進方面,任正非更是不遺余力。他常說,“要請客吃飯,總要備些好酒好菜。“爲了吸引頂尖人才,華爲開出了業界頂級的薪酬待遇。2021年,華爲招聘了上百位海外科學家,其中不乏在相關領域享有盛譽的大牛。

正是在任正非的人才戰略指引下,華爲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研發隊伍。截至2022年底,華爲擁有研發人員11。4萬名,占公司總人數的53。4%。正是他們的辛勤耕耘,鑄就了華爲今天的創新成就。

四、鴻蒙初開:陳海波的操作系統夢

在芯片領域發力的同時,華爲還進行了軟件生態的戰略布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鴻蒙操作系統的推出。

鴻蒙的首席架構師陳海波,就是華爲引進的頂尖人才之一。他曾是上海交通大學的教授,在操作系統領域有著深厚的理論功底。2017年,華爲通過高薪和事業平台吸引陳海波加盟,擔任鴻蒙項目負責人。

陳海波帶領團隊開發出了一款基于微內核架構的全場景分布式操作系統。鴻蒙可以兼容多種設備,實現萬物互聯。更難能可貴的是,華爲並沒有將鴻蒙據爲己有,而是選擇了開源的道路。這一決策正是出自任正非的戰略考量。他認爲,只有讓更多廠商和開發者參與進來,才能加速鴻蒙生態的繁榮。

2021年6月2日,鴻蒙正式發布。半年內,已有超過1億台設備升級到鴻蒙系統。這款操作系統有望成爲物聯網時代的基礎設施,爲華爲打開新的成長空間。

結語

一個企業的創新,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長期的戰略布局和持續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它需要一個偉大的領航者,以及一群願意追隨他奮鬥的人。

任正非以其前瞻的眼光和獨特的人才理念,爲華爲的創新之路指明了方向。而千千萬萬像陳海波一樣的奮鬥者,用他們的智慧和汗水,鑄就了今天的華爲。

站在新的曆史起點,華爲正在開啓新的征程。相信在任正非的帶領下,在廣大華爲人的努力下,這家公司一定能創造出更多的奇迹,爲中國和世界的科技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