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法特的錯誤,造成了巴勒斯坦的苦難,中國當年的勸告他沒有聽

文史達觀 2024-05-23 14:22:02

近日,巴以沖突的戰火愈演愈烈,停火協議談崩,戰爭局面難以平息。

雖然以色列在美國的援助下,對巴勒斯坦進行著持續的高強度的破壞,但巴勒斯坦人的強烈反擊,使得以色列也難以有所推進。

尤其是,巴勒斯坦民衆采取地道戰和遊擊戰戰術後,使得以色列一直處于被動的防禦狀態。

其實,曆史上巴以這樣的沖突已不在少數,可以說貫穿在很多人的一生記憶之中。

曾記得有一名記者采訪一名巴勒斯坦少年的畫面,面對記者的詢問,長大之後想做什麽的問題時,當時巴勒斯坦少年的回答讓人陷入了深思。

那名少年並沒有像大家所想的那樣,說出所謂的要努力長大成爲一名士兵,保護祖國之類的話,而是非常幹脆的回答道,“根本就無法長大”。

這是多麽紮心的回答啊!也從側面反映出了巴以沖突之頻繁,幾乎貫穿在了整個曆史之中。

現如今,在巴以沖突的戰火下,巴勒斯坦的民衆依然處于水深火熱之中。

而經濟實力和國際綜合實力較強的以色列,在美國背後的加持下,所受的苦難要比巴勒斯坦民衆少的多。

宏觀上看,戰爭不僅嚴重影響到了巴勒斯坦的經濟發展,導致民衆生活水平的急速下降,甚至很多人連最基礎的溫飽都解決不了,時時還面臨著生命的危險。

尤其是女人和孩子,在以色列每一次入侵時,都是最先受到迫害的,場面之慘烈,讓人十分揪心。

還有一個畫面,一個只有三四歲的小孩兒坐在廢墟之中,大聲的哭喊著,身邊是父母的屍體,路人匆忙而慌亂的逃竄,無一人過問和搭理。

想想這孩子的未來,真是令人心生憐憫,也許不久也會湮滅在炮火之中,也許會餓死。

而這樣一幕幕的場景,絕不是個例,而幾乎每天都在巴勒斯坦上演著。對于身處其中的人,也許看過了太多這樣的畫面,人們已經將痛苦變成了麻木。

這一切罪惡,都歸結于巴以沖突的戰火。如果要究其根源,一方面源于以色列的貪婪,另一方面也在于當年“阿拉法特”的錯誤做法。

國民英雄“阿拉法特”

阿拉法特,全名拉赫曼·阿蔔杜勒·拉烏夫·阿拉法特·古德瓦·侯賽尼,是巴勒斯坦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曾任巴勒斯坦國總統。

阿拉法特出生于耶路撒冷,少年時期即參與巴勒斯坦阿拉伯民族主義的活動。

1950年,他進入開羅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習,並當選爲巴勒斯坦學生聯合會主席。畢業後,進入埃及軍事學院學習,並參與了埃及和以色列的軍事沖突。

1969年,阿拉法特當選爲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委會主席,開始領導巴勒斯坦人民進行反抗以色列的武裝鬥爭。

阿拉法特一直致力于恢複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民族權利,並爲此進行了長期不懈的鬥爭。1993年,他與以色列簽署了《奧斯陸協議》,爲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間的和平進程奠定了基礎,並因此獲得了1994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阿拉法特在巴勒斯坦人民中享有崇高的聲望,被譽爲巴勒斯坦的“國父”。

但即使如此,阿拉法特依舊犯下了很多錯誤,其中有兩個重大的錯誤,更是造成了巴勒斯坦如今的諸多苦難和當前絲毫沒有停息的“巴以沖突”。

阿拉法特的“兩大錯誤”

1、錯過建國機會

阿拉法特年輕時期,領導著巴勒斯坦人民與以色列開展了長期的鬥爭。雖然他在抵抗以色列的軍事行動上立下了赫赫戰功,但他激進的行爲也引發了後續的諸多問題和挑戰。

在阿拉法特的領導下,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法塔赫)逐漸嶄露頭角,成爲巴勒斯坦人民反抗以色列的重要力量。

然而,隨著鬥爭的深入,阿拉法特的激進策略開始引起一些爭議。

一些人認爲,應該先建立巴勒斯坦國家,擁有一個合理、正當的政權,再以此爲基礎與以色列進行和平談判。

1964年,周總理針對這一問題,還曾給阿拉法特提出過以下建議:

“不要太過于激進的應對以色列,應該先組織建立巴勒斯坦國家,擁有合理正當的政權之後,再去處理其他的事情”。

在周公看來,阿拉法特過激的行爲,勢必會擴大矛盾,且當時巴勒斯坦還沒有建國,既沒有合法性,也得不到聯合國的支持。

由此,周公建議盡可能地通過和平手段解決與以色列的爭端。而後盡全力先建國,以此爲基礎尋求國際社會的認可和支持。

然而,當時的阿拉法特深受民族主義情緒的影響,對以色列的仇恨和憤怒使他難以冷靜下來。

他堅持認爲,只有通過軍事鬥爭才能贏得巴勒斯坦的獨立和解放。

因此,他並沒有完全接受周公的建議,繼續以激進的態度領導著巴勒斯坦的鬥爭。

隨著時間的推移,巴勒斯坦的鬥爭形勢日益嚴峻。尤其是,以色列在中東地區取得了一系列軍事勝利,其影響力逐漸擴大。

而巴勒斯坦則因爲缺乏一個統一的政權和有效的組織,難以在國際舞台上獲得足夠的支持。

在這種情況下,阿拉法特的激進策略開始暴露出其局限性。

當法塔赫最終上台執政時,他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一方面,需要繼續與以色列進行鬥爭;另一方面,也需要應對國內的經濟和社會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法塔赫的治理陷入了兩難的境地。而關于巴勒斯坦國家的建立問題,也由于阿拉法特的激進策略而一再推遲。

再往後,許多阿拉伯國家擔心巴勒斯坦的激進政策會破壞整個中東地區的穩定局勢,開始更加排斥巴勒斯坦的合法性。

直到1988年,巴勒斯坦才正式宣布建立國家,但此時以色列已經遠超巴勒斯坦,巴勒斯坦更沒有能力和力量與以色列進行抗衡。

2、阿拉法特手段過于殘忍

年輕時的阿拉法特,是一位軍事與政治才能並存的傑出領袖。他的英勇與智謀使他能夠帶領巴勒斯坦民族走向獨立與解放的道路。

而阿拉法特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手段過于殘忍”,一方面這一缺點助其登上了總統的寶座,但也爲他的政治生涯埋下了隱患。

相關文獻記載顯示,當年周總理曾提醒阿拉法特說,“治理國家要抱著仁慈的態度”。

雖然要有必要的強硬手段,但是同時也要保持著文明,公平,這樣才是一國領導人應該具有的最大特點。

然而,阿拉法特當年過于自信,並未將周公的忠告放在心上。

他依然堅持著自己的激進路線,將個人的怒火與仇恨發泄到了無辜的民衆身上。

他甚至公然劫持了以色列、德國等四國的飛機,將300多名乘客囚禁起來。這種卑劣的行徑,不僅嚴重違反了國際法和人道主義精神,也極大地損害了巴勒斯坦在國際社會中的形象。

這還沒完,阿拉法特還曾在一次運動會期間,對以色列的運動員進行了非法殺害。當時他的這一做法,直接震驚了世界,也引發了國際社會對其的重新審視。

正因阿拉法特過于激進的行動和殘忍卑劣的手段,最後使得巴勒斯坦國家背上了“恐怖分子”的惡名。

正因如此,到了如今巴勒斯坦在整個國際社會還顯得孤立無助。本次巴以沖突中,要不是中俄兩大國的堅持和力挺,巴勒斯坦極有可能面臨更大的災難。

而巴勒斯坦如今遭遇的一切苦難,都與當年阿拉法特的行爲和做法不無關系。

曆史雖已過去,結果卻還在影響。令人心痛的背後,也值得我們深思和反思。

讀者們,關于“曆史上的阿拉法特”,大家怎麽看?如果喜歡本文章,請分享收藏哦~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