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風還真的能“喝”了!二氧化碳“變廢爲寶”變成糖,能吃嗎?

鋤禾園 2024-04-25 22:57:42

我們日常食用的“糖”,是如何來的呢?一般來自于甜菜和甘蔗,都是植物制取的。似乎我們對這種制糖法習以爲常,但受到植物分布地域、季節,以及氣候等條件的制約,似乎這種方式也有弊端。

最近,我國科學家在實驗室內,實現了二氧化碳到糖的合成技術。如果用一句網絡流行語來說,那就是“可以喝西北風”了。甚至連空氣都是甜的,成真了!

我們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被變廢爲寶成爲了人工合成的新“糧食”。如果再算上兩年前已經實現的把二氧化碳合成爲澱粉的技術,這次簡直又是一次新的“食品革命”!

這原本是呼吸出的廢氣二氧化碳,是怎麽變成能食用的糖的呢?這樣合成出來的糖,能不能直接吃呢?

在自然界內,糖的存在形式幾乎都來自于農作物,像是提到過的甜菜和甘蔗,還有小麥、玉米、蔬菜以及水果中,都有糖的存在。不過這些糖分的提取,都需要用物理、化學,甚至是綜合手段加生物手法才能提取。像是傳統的糖提取過程,主要是利用了自然界的光合作用來合成糖的。這樣糖類的提取就對水資源以及土地資源有不可分割的依附和綁定。

那麽二氧化碳變“糖”是如何實現的呢?植物是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後,在植物體內經過生物能轉化得到的糖分。人工合成糖,原理就是把植物體內的生物能轉化過程,變爲人工合成的過程得以實現。這樣,就能得到一種不依賴土地種植,還能獲得糖分的辦法,並且還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謂一舉兩得。

目前,我國科學家已經實現了可以把高濃度的二氧化碳,在一定催化劑反應後,得到葡萄糖、阿洛酮糖、塔格糖和甘露糖。這四種糖類的形成不需要依賴光合作用,不依賴土地、陽光、水源,除此外,還能精確控制糖類品種構型。換個通俗的說法,就是可以直接産出食用糖、醫用糖等定型糖品種,簡單又高效。

如果說高效的意義僅在于節省了土地以及人力等,或許您是小瞧了這項技術,因爲整套實驗過程,僅需要17個小時。這和通過植物生長,再到傳統提取糖分的過程相比,獲得糖分的時間單位已經發生了“質”的改變,從“年”爲單位,變成了“小時”。

從長遠來看,目前雖然已經可以獲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己糖,但是對于肥胖人群以及糖尿病群體的甜味取代劑來說,還需要實現人工合成稀少糖,這種稀少糖,也就是讓我們吃到甜味的同時,還不會爲發胖生病而擔憂的糖類品種。

近年來,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很是擔憂。畢竟人工合成糖有沒有食品安全問題,能不能被直接食用,食用後對人體有沒有危害,人們還是有懷疑的。目前來看,還缺少一些實驗來證明這一點。只是在理論方面,可以說人工合成的糖類是可以被食用的。並且這種合成的糖類,是能夠作爲原料被運用在食品、飼料、醫藥等方面的。但距離上市售賣,依舊存在著人們的思想接受程度、法律法規束縛等多方面制約。不過,它提供了一種節能、省效、靈活的獲取糖分的過程,也爲我國綠色科學指明了一個方向。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