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電員粗心漏譯一字,致使三萬人葬身于火海,三位高官人頭落地

榮軒談曆史 2024-05-21 13:30:36

1938年,一場翻譯失誤引發的悲劇讓中國古城長沙淪爲焦土。日軍在全面侵華期間步步緊逼,將戰火推向湖南境內。蔣介石發出“焦土政策”的命令,意圖在敵人入城前摧毀所有戰略資源。

然而,一名譯電員的誤譯導致計劃提前執行,長沙全城被熊熊烈焰吞噬,最終釀成三萬余人喪命的慘劇。究竟是怎樣的翻譯錯誤,將這座城市推向毀滅?

一、緊迫的形勢與焦土政策

1938年,日軍在南京淪陷後,將進攻的方向指向了戰略位置重要的武漢,企圖打通中國南北的交通命脈。面對敵人的咄咄逼人,國民政府將南京的首都職能遷至重慶,將武漢作爲抗擊日軍的前沿陣地。

然而,經過一系列激烈的會戰,武漢也被日軍占領。至此,長江中遊的戰略要地落入敵手,南方的大門岌岌可危。日軍進一步沿著粵漢鐵路直逼湖南長沙,意圖突破最後一道屏障,直指重慶。

面對日軍的步步緊逼,長沙城內進行了大規模的物資儲備和防禦工事建設。大量糧食、武器彈藥和醫療物資被集中儲存,同時,城牆加固、壕溝挖掘等防禦工事也在緊張施工中。

張治中主持的防禦工作力求確保即便日軍攻入長沙,城內守軍仍有足夠的資源和工事進行持久戰。湖南省主席張治中與國民政府高層經過討論,意識到長沙作爲南方最後一道防線的重要性。

它不僅是軍事戰略的關鍵位置,還坐落于鐵路、交通樞紐地帶,若失守,整個南方將陷入日軍的鐵蹄之下。蔣介石和國民政府高層認爲,即使最終放棄這座城,也不能讓日軍獲得任何有用的資源或物資。

爲此,蔣介石提出執行“焦土政策”,即在敵人即將攻入時摧毀長沙的全部戰略物資和設施,將其變成一片廢墟,以削弱日軍的後勤供給。張治中奉命組織這項行動,並召集全城各級官員,部署了周密的計劃。

他要求在日軍逼近城外15公裏時縱火焚城,並必須確保長沙的百姓們都提前撤離。指揮部布置了縱火的地點,並提前將大量的煤油、汽油等易燃物資運往各個點位,等待時機成熟時點燃。

指揮部設定了一整套嚴密的指令體系,由警備司令部負責指揮,確保在張治中親自檢閱後再點燃這些燃料。

二、翻譯錯誤與提前點火

1938年11月,日軍已經攻入湖南境內,抵達新牆河。此地距長沙120公裏,與長沙城形成隔河對峙的局面。在緊迫的形勢下,城中所有士兵嚴陣以待,密切關注日軍的動向,隨時准備根據命令執行“焦土政策”。

軍中電台在持續不斷地發送與接收電報,隨時與外部保持聯系。根據計劃,指揮部會在日軍逼近長沙城外15公裏時開始放火,而在其他時間,士兵們只能嚴守崗位、保持待命狀態。然而,一名負責電報翻譯的譯電員出現了一個致命錯誤。

他將日軍逼近“新牆河”誤譯成“新河”。這個翻譯錯誤直接導致了嚴重的誤判,因爲長沙城內確實有一條名爲“新河”的河流,且距離長沙城區僅三公裏。

聽到日軍逼近“新河”的消息後,城內的士兵們認爲日軍已兵臨城下,慌忙提前點燃了戰略儲備的燃料,將城市的南門變成了火海。

起火的第一把火從南門的傷兵醫院燃起。大火迅速蔓延,炙熱的火焰吞沒了周邊建築。熊熊烈焰在夜空中騰起,帶著濃烈的黑煙彌漫全城。火勢一經點燃,消防部門的滅火行動幾乎無法展開。

由于之前的部署,消防隊已經撤離城區,而消防車的水箱中還裝滿了燃料,根本無力阻止火勢的蔓延。隨著火苗升騰,火光沖天,南門周邊的所有街巷和建築都被火焰吞噬,烈焰擋住了所有通道,使得本打算撤退的人們無法離開。

街道上被封死的無數人被嗆死、燒死,慘狀令人不忍目睹。這名譯電員的一個字之差,直接導致了整座城市的覆滅。從人爲的失誤釀成如此慘劇,可見戰時譯員責任之重大。錯誤的信息在指揮系統內流傳,從而引發了一連串無法收拾的災難後果。

三、城內混亂與居民恐慌

逃難的百姓們被高溫和濃煙嗆得喘不過氣來。人們在封閉的街道上倉皇奔走,或被火焰吞噬,或被濃煙熏倒在地。許多住在外圍的居民,意識到火勢已經吞噬了整個城區,趕忙向湘江邊逃去。

街頭的行人驚恐無比,他們望著熊熊燃燒的天空,濃煙滾滾而來,熏得人睜不開眼。有的人踉跄奔逃,被滾燙的空氣嗆個正著;有的家長拽著孩子的手狼狽逃竄,生怕走失了最親的人;還有些老人癱坐在路旁,茫然無助,眼見著家園化爲灰燼...整個城市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驚慌失措之中。

湘江成了許多百姓的最後一線希望,成千上萬的逃難者爭先恐後地擠上渡口。然而,平日裏的渡船早已不足以應對這場災難中的人潮。擁擠的碼頭和有限的船只造成了混亂,船只被過多的人攀附而迅速超載,甚至沉沒,許多來不及上船的居民被人群擠入江中。

在寒冷的江水中,有些人奮力遊向對岸,有些人被人潮和寒意所擊倒,沒能逃出死亡的威脅。岸邊,火光映照著滾滾的江水,絕望的呼救聲在混亂的船只與岸上交織成一片。

四、領導混亂與慘劇擴大

警備司令部的參謀長許權清楚意識到南門火勢的嚴重性,立即打電話聯系警察局長文重孚以獲取援助,卻發現他不僅推卸責任,還未對事態采取任何積極行動。負責縱火行動的總指揮酆悌更是失蹤,整個指揮系統陷入癱瘓狀態。

在這種混亂局面下,士兵們各自爲政,無法收到准確的指令,部分士兵在誤判情勢的情況下點燃了更多的燃料,導致火勢急劇擴大。原本計劃中用于對付日軍的燃料,成了迅速蔓延的火焰助燃劑。

油罐、煤油、汽油等提前布置的易燃物品分布在全城的各個角落,這些燃料一旦被點燃,火苗飛快地將整片區域吞噬。火焰從南門沿主要街道向北迅速擴展,城區內的商鋪、民宅都化作火海的一部分。

數不清的房屋被熊熊烈焰吞噬,火勢在五天五夜間摧毀了每一條街道,整座長沙城陷入混亂的火海中。翻滾的火焰和濃煙升騰入空,將這座城市染成了一片通紅的地獄景象。火焰持續向其他城區蔓延,市中心的繁華街市一片狼藉。

各類建築在高溫的炙烤下迅速坍塌,木質結構的屋梁化作灰燼,磚石建築也被焚毀,整片街區的建築殘骸堆積如山。原本車水馬龍的街道此刻只剩滿目瘡痍的廢墟和焦黑的骨架,曾經繁榮的店鋪和市場全都被夷爲平地。

烈火燒毀了這座城市的古迹、文物和典籍,數千年文化積累在火焰中付之一炬,長沙城的文化底蘊在濃煙中消散。

五、事後審判與曆史反思

得知這場災難的具體規模後,蔣介石震驚不已,立即于三天內趕到長沙,嚴令徹查此事。他責令軍法部門迅速采取行動,將相關責任人繩之以法。負責縱火的警備司令酆悌、警察局長文重孚以及警備二團團長徐昆被迅速逮捕並受到審判。

最終,三人被以失職罪名處以死刑,接受槍決。其他直接或間接參與此次縱火行動的人員也被清查並予以懲戒。警備司令部參謀長許權盡管積極嘗試進行協調,但指揮系統的癱瘓與不作爲讓整個救援行動遲遲未能展開,釀成如此嚴重的災難。

湖南省主席張治中雖直接負責執行“焦土政策”,但僅被革職留用,並未受到實質性的懲罰。在事後調查中,人們了解到他始終未能有效監督行動的實施,也未確保指揮系統的穩定。

然而,隨著蔣介石對他的保護,他不僅避免了直接懲罰,反而繼續得到重用,後來晉升爲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部長。

這場人爲的災難引發了國內外的譴責與抗議,長沙城的廢墟與無數平民的遇難震驚全國。文夕大火揭示了翻譯失誤和指揮系統癱瘓的致命後果。日軍從未攻入長沙,而是因後勤問題暫停了對長沙的進攻。

因此,大火純粹是一場由內部失誤和指揮失當導致的災難。在熊熊烈焰燃燒的五天五夜裏,曾經繁榮的長沙成了人間地獄,古老的城市與無辜的百姓成爲這場悲劇的犧牲品。

經過五天的肆虐,火勢終于逐漸熄滅。焦黑的殘骸與被燒毀的房屋構成了一幅滿目瘡痍的景象。大火帶來的損失已無法挽回,只有散布在城市廢墟中的焦土殘骸,見證著這一場人間災難的發生。



參考資料:

來自 羅傑著. 曆史罪 不忍細讀的史案真相[M]. 2009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