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地繁花複經緯之間有洞天

華輿 2024-04-28 14:41:08

  ▲抽紗技藝産品。受訪者供圖

  ▲潮汕抽紗主要分爲抽通、手繡、編織、補布和拼接五大類技藝。受訪者供圖

“在這一行裏,我並沒有留下所謂的代表作。”初見抽紗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陳樹澤,他便向記者坦言,作爲一名在潮汕抽紗行業裏勤勤懇懇工作了一輩子的抽紗藝人,他並沒有一件屬于自己的作品。“除了我自身以外,我工作的空間、手中的筆和紙以及設計出來的作品都屬于抽紗公司、屬于國家。”

1974年,陳樹澤進入中國抽紗汕頭進出口公司,從此邁入潮汕抽紗行業。那麽,何爲抽紗?這項素有“南國名花”雅稱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項目,從狹義上講,是指對梭織平紋布料的一種手工藝處理。它按照紋樣要求和制作需要,抽去布料的若幹經紗、緯紗,從而在布料上制作各種透空圖案的技藝。而從廣義上講,抽紗是一種融合了東西方民族風格的織繡技藝,以及通過這種技藝制作出的各種家庭紡織品。

作爲一項與20世紀下半葉中國外貿市場緊密相連的技藝,抽紗的興衰與時代的發展息息相關。近日,陳樹澤在汕頭市小公園人才講堂上再度回望那段抽紗歲月,展現在聽衆眼前的不僅是他數十年如一日始終堅守的身影,還有潮汕抽紗産業從輝煌走向衰落的曆史圖景,更帶觀衆領略了潮汕抽紗技藝在這個時代的重要角色。

抽紗流程環環相扣

與衆多非遺傳承人一樣,陳樹澤抽紗技藝的啓蒙也來自父輩。他的父親陳鐵泉是潮汕抽紗第一代藝人。自1929年起,陳鐵泉便跟隨意大利畫師學習西洋紋樣設計技術,自此便與抽紗藝術品的創作設計結下了不解之緣。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初,陳鐵泉在中國抽紗汕頭進出口公司從事抽紗藝術品的創作設計與帶徒授藝,被譽爲該公司的設計“一支筆”。

陳樹澤18歲便進了抽紗公司,並跟隨父親和其他師傅學藝。回憶起那個時代,陳樹澤感慨:“那時候我真的非常積極勤奮,絲毫不敢懈怠。”他強調,抽紗圖案設計的效果,都靠線條表現,稍有偏差,圖案紋樣的形和神就會發生變化,工種處理上也會出現問題。爲了練就紮實的基本功,陳樹澤每天都會練習描繪各種線條,同時學著設計稿件,這都是形成作品的基礎。

講起抽紗作品,陳樹澤表示,每一幅作品的誕生都始于一張設計通知單。“我設計的抽紗産品都必須以滿足國際市場銷售、適合不同區域制作爲前提。”據陳樹澤介紹,設計通知單上會詳細列明所需産品的規格、用料、工種、價格、檔次、銷區、産地等要素。“這麽一張高合成的設計單,已經完全決定了作品的設計方向和紋樣色彩等細節。”

陳樹澤表示,做設計圖需要充分考慮和兼顧設計單上的所有要素。他說,潮汕抽紗技藝有很多工種,不同工種産品的設計有不一樣的表現手法,在設計過程中,必須全面考慮並妥善處理各種相同或不同材質在産品制作上的關系,還需深入考慮不同銷區的喜好及禁忌情況……

記者了解到,盡管陳樹澤從事的是抽紗産品的創作設計工作,但他卻對整個抽紗工藝流程了如指掌。“畫稿必須了解整稿、針稿、刷稿、制作、洗熨等環節的運作,一幅設計作品只有轉化爲産品並進行銷售,這個設計才算完成。”陳樹澤說。

抽紗産品從設計到制作到生産銷售,環環相扣。設計中每個要素“牽一發而動全身”,陳樹澤反複強調,“工作中大家都不敢馬虎應付,每個人都勤勉細心,特別是在檔次價格的配合上,對一分錢、一條紗的投入都嚴格把控。”也許是在抽紗行業中養成的細致入微的習慣和嚴謹的工作態度,陳樹澤講起潮汕抽紗技藝時,對其曆史淵源、發展狀況、類別等方面的介紹也力求詳盡而精確。

技藝傳承與創新並重

說起抽紗在潮汕的曆史,陳樹澤滔滔不絕。他向記者介紹,19世紀中後期,制作抽紗的手藝由西方傳教士傳入中國沿海地區,因此抽紗行業是全國性存在的。産品制作區域主要分布在廣東、上海、山東等九個沿海省市,但各地的抽紗技藝種類不同。

抽紗技藝在潮汕地區找到了可以紮根的良性土壤。陳樹澤表示,1860年汕頭開埠後,潮汕抽紗技藝逐漸形成了由西方圖案紋樣及刺繡、抽通、編織技藝和潮汕民間流傳的刺繡、編織和衣物縫補等針線手工藝相互融合的樣態。可以說,潮汕大批閑置女性勞動力的存在和優秀的傳統手工藝基礎,共同促進了潮汕抽紗行業的興盛。

陳樹澤介紹,潮汕抽紗主要分爲抽通、手繡、編織、補布和拼接五大類技藝,每個種類又有多種不同的工種和針法。不同的技法和針法産生了不同的藝術效果:抽通類晶瑩通透,繡類或華麗或淡雅或抽象,編織類或粗犷或華貴或雅致,補布類質樸厚實,拼接類典雅清逸。

“抽紗的內涵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豐富起來的,嚴格來說,這五大技藝中只有‘抽通’中的工種真正體現了‘抽紗’的內涵。”陳樹澤表示,潮汕抽紗和潮繡是兩種不同的民間手工技藝,兩者在技藝手法及形態、産品原材料、題材、用途及制作規模等方面都不盡相同。

潮汕不同地區在工種制作上也各有專長,因此,一些涉及多工種結合的産品往往需要多個工區的合作才能順利完成。據陳樹澤回憶,那時候自己常與父親和其他師傅一起深入工區參與創新設計活動,足迹遍及潮汕地區各大抽紗産區。在實地了解各類技藝和工種的制作方法和特點、與一線技術人員及技藝女工深入交流後,他們積極推動了多種技藝、多個工種之間的相互結合,從而産生了不少新技藝、新工種和新産品。不同國家的技藝流傳到潮汕各地,在此基礎上,新的技藝和産品創作得以蓬勃發展。陳樹澤在創作設計中注重對傳統針法、技法、紋樣的深入挖掘與巧妙運用,並大膽進行改良和創新,爲抽紗技藝的進一步發展開辟了新的空間。

抽紗産品按其用途來分,大致可歸爲台布類、手巾類、被枕類、雜件類以及服裝類等五大類別。陳樹澤設計的作品總能精准把握市場需求,並適應工區的生産條件,爲抽紗産品的市場推廣和生産銷售作出了顯著貢獻。如1986年,他獨立承接試制“浮刁花邊”産品的全部紋樣設計,創作了浮刁花邊房間套系列作品,該産品在當時發展爲潮安縣東鳳技藝産區年産值1200萬元的大宗商品。

“抽紗美”啓蒙青少年審美

2008年,陳樹澤被認定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抽紗(汕頭抽紗)代表性傳承人。2016年,陳樹澤從中國抽紗汕頭進出口公司退休,42年的抽紗工作經曆暫告一段落,而他與抽紗的緣分並未因此畫上句號。

多年來,陳樹澤親力親爲,參與抽紗藝術的挖掘、搶救、研究、保護和傳承中,致力收集和整理抽紗藝術的相關資料和實物,參與《中國工藝美術全集》廣東篇“抽紗”分篇、《廣東十大工藝美術》等專業書籍及其他藝術欣賞和推介文章的撰寫,參與影視專題的編輯、制作,參與相關課題的研究等。

作爲抽紗行業從繁榮到式微的見證者,陳樹澤表示,非遺技藝有生産性保護和搶救性保護兩個方向,“抽紗這門技藝與産業相關,如今追求抽紗的生産性保護顯然不太現實,因此年輕人對于‘爲什麽學抽紗、學了抽紗可以做什麽’等問題都值得認真思考。”

對于“抽紗技藝進校園”的實踐和意義,陳樹澤有自己的見解。

在陳樹澤看來,向青少年講授並展示抽紗技藝,最重要的是起到美育浸潤的作用。他說,潮汕抽紗技藝是傳統工藝美術領域的一份寶貴遺産,具有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豐厚積澱和雅俗共賞的文化內涵。潮汕抽紗産品多樣化的圖案,形成了浮沉有序、虛實相映、清樸實致的構圖特點,展現出一種雅致深邃、中西融合的藝術風格。

陳樹澤認爲,青少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力量,通過向他們展示抽紗技藝的精湛和美麗,可以激發他們的審美情感和文化自信。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講解和示範,讓更多青少年感受到抽紗藝術的獨特魅力,從而在心靈深處埋下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在潮汕文藝人才一條街的工作室裏,陳樹澤認真地向來訪的單位和個人介紹潮汕抽紗技藝。平時,他也參與國內外高等院校關于潮汕抽紗的課題研究,帶研究生探索潮汕抽紗的“前世今生”,協助多個高等院校“三下鄉”隊伍開展田野調查,組織從藝人員對抽紗藝術的應用進行廣泛的研討。

陳樹澤表示,保護傳承和推介宣傳抽紗技藝是他的責任和義務。“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進入抽紗的學術研究中來,希望有了這些研究,這門技藝能一直流傳下去。”(完)

來源:南方日報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