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錫山教授:戰略規劃+多方協同,全力提高腸癌生存率

百姓健康頻道 2024-04-20 13:26:59

導語:2024年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主題是“綜合施策、科學防癌”,旨在擴大癌症防控科普宣傳,普及抗癌健康知識,動員全社會支持和參與癌症防治工作。爲加強結直腸癌防治工作,國家衛生健康委百姓健康頻道(CHTV)特邀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腫瘤醫院結直腸外科主任王錫山教授分享結直腸癌的防治現狀。

CHTV&醫學論壇網:目前我國腸癌的發病情況?我國應如何布局防癌措施?王錫山教授:根據國家癌症中心2022年最新統計數據,惡性腫瘤新發病率482.47萬,死亡病例數257.42多萬。在2020年,腸癌新發病率約爲55.5萬,死亡病例數28.6萬。大概每一分鍾就會出現一例腸癌患者,每兩分鍾出現一個腸癌死亡病例。在這種情況下,怎樣降低發病率、提高生存率是擺在所有醫務人員面前的重要課題。

衆所周知,腸癌的發生和發展是多因素、多階段、多步驟、多基因促成的結果。這給腸癌的診療帶了許多壓力。我們必須明確:每一位患者都是獨立的個體,同病異症,同症異病的情況隨時存在,個體化的精准醫療在腸癌領域從來都是一個大課題,不是一域、一城、一人、一隊、一機構就能夠輕易實現的,而是要多方共振、打造一個立體交叉的精細化診療網絡。

首先,國家層面制定戰略,數據顯示,腸癌發病率特點是“城市高于農村、東部高于西部、男性高于女性”,我們是否可通過分析城市和農村的精神壓力、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差異、東、西部經濟差別、男性和女性生活應酬、酒精飲用量、精神壓力等差距,來找出腸癌發病規律的原因,再有針對性地制定癌症防控措施。其次,社會層面要做好分工,醫生、媒體、機構各有相應職責,比如對于醫療機構來說,醫生要宣傳正確的防癌知識、診斷治療知識等,讓患者客觀認識腸癌發生、發展和轉歸的規律。最後,個人層面要具備定期體檢意識,如今許多家庭都有車,車子每年需要送到4S店保養,爲什麽人們卻沒有定期檢查自己身體的意識?只有國家、社會、個人層面同時行動,才有助于降低發病率、提高生存率、降低病死率。

無論醫務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媒體,以及國家相關單位都應把人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大家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氛圍,才有利于腸癌的防治事業。同時,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只有珍愛自己的生命才能遠離腫瘤。

CHTV&醫學論壇網:我國結直腸癌的早期診斷率如何?王錫山教授:目前,我國Ⅰ期腸癌5年生存率約爲95%,Ⅳ期腸癌5年生存率僅保持在10%左右。這說明,早期病例構成越高,晚期病例越少,如Ⅰ期腸癌越多,Ⅳ期腸癌越少,越能提升我國腸癌整體生存率。美國Ⅰ期腸癌構成比例爲24%左右,我國是10%~15%左右。此外,美國Ⅳ期腸癌患者比我國多,但其5年生存率依然比我國高10多百分點(我國是56.9%)。這都說明Ⅱ期、Ⅲ期腸癌的規範化、科學化治療以及Ⅳ期的綜合治療都要做到位,每個時期的工作都不可或缺。除了醫務工作者的努力外,早期診斷和治療的提高,還需要科普工作者、媒體,甚至用人單位,都能夠把人的健康、把人作爲第一位,形成共振。

CHTV&醫學論壇網:我國早期、晚期腸癌的精准治療現狀是怎樣的?王錫山教授:精准治療,狹義概念指腫瘤的免疫精准治療;廣義上涵蓋了診斷、手術治療、藥物治療等治療全程,適合病人即爲“精准”。截至目前,腸癌仍然是以手術爲主,結合放化療、靶向免疫的綜合治療。以手術治療爲例,在外科技術進步下,現在大肆炒作微創手術概念,只爲了減小創傷。事實上,微創並非適合所有病人。例如一個晚期病人,腫瘤已經占滿整個盆腔,開刀全盤切除才能解決問題,此時強調微創已然沒有意義。在手術的選擇上,選擇合適的方式也是一種“精准”。此外,極少數腸癌患者因接受免疫治療而免于手術治療,如MSI-H的患者幾乎百分之百地對免疫治療有反應,但這部分人群僅占5%左右。隨著研究進展,放化療聯合免疫治療方案也受到大家關注。最後,腸癌分爲早期、晚期,不同病期選擇的最佳方案不同,比如體檢有利于發現早期腸癌,那麽病人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效果更好。

CHTV&醫學論壇網:腸癌外科手術治療現狀是怎樣的?NOSES手術在結直腸腫瘤中發揮什麽作用?王錫山教授:醫學的發展離不開多個學科的支持,如光學、電學、器械學、工程學、力學和美學等。這些學科的進步爲醫學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特別是在外科手術領域。微創手術是醫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成果,它依賴于手術平台的發展,包括能量平台、器械平台和顯像平台。能量平台的發展使得手術從傳統的冷兵器(直接用刀切開)轉變爲熱兵器(如超聲刀等),減少了手術創傷。器械平台的進步則使得醫生能夠在不開腹的情況下進行手術,通過在肚皮上打小孔插入加長器械來操作。顯像平台的改進讓醫生不再需要趴在病人身上觀察,而是可以通過鏡子或屏幕直觀地看到手術區域。微創手術的普及得益于這些技術平台的發展,但同時也需要醫生具備相應的操作技能。機器人手術是一個工具,也需要醫生來操作。NOSES手術在這個時代背景下誕生,它始于偶然,成于必然。

NOSES手術是一種特殊的微創手術技術,它被稱爲“微創中的微創”,因爲它能夠在不留下明顯疤痕的情況下取出病竈,減輕病人的疼痛和心理壓力。這種手術技術已經在結腸外科、胃外科、肝膽、胰、婦科、泌尿、胸外、甲狀腺等多領域得到應用,目前國內已經開展5~6萬例NOSES手術,越來越受到醫生和患者的歡迎。爲了推廣這項技術,國內成立了NOSES聯盟,定期舉辦培訓和比賽,通過線上直播和視頻分享經驗,提高醫生的技能。此外,這項技術也在國際上得到了認可,被翻譯成多種語言,促進了國際間的學術交流。總之,NOSES微創手術技術的發展是醫學進步的必然産物,它不僅提高了手術效率,也極大地改善了患者的就醫體驗。隨著技術的不斷普及和醫生技能的提高,NOSES手術將在未來發揮更大的作用,爲更多患者帶來福音。

CHTV&醫學論壇網:您認爲腸癌的防治工作需要重點關注哪些方面?王錫山教授:中國的腸癌的發病率已經上升到第二位,死亡是第四位。今後我們應當從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個人層面這三個維度,做好宏觀的政策、指導思想和策略。其次,在戰術上,做好不同人群的社會分工。

首先,在篩查方面,建議各社會組織、單位給員工提供深度體檢的福利。通過深度體檢實現腸癌的早期發現和治療,腸癌防治關口的前移非常重要。其次,醫務工作者應堅持行醫三原則:依法行醫、人文行醫、科學行醫,同時追求做醫生的三境界:匠、家、師,以提高診療水平和服務質量。在分級診療方面,目標是實現全國醫生同質化技能培訓,強化治療的科學性和規範性,提高基層診療水平,減少患者向中心城市流動,改變不健康的就醫文化。同時,同質化培訓非常重要,它將有效提升患者對基層醫療機構的信任。從病種治療角度看,重點在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預後。中晚期患者的治療規劃應科學化,醫生需幫助患者正確面對病情,並選擇有效、減輕痛苦的治療方法。晚期病人的治療應注重生存質量而非增加痛苦,需要醫患和家屬共同面對疾病的治療過程。

最後,王錫山教授指出中國腸癌的診治規範性已有極大提高,這得益于中國抗癌協會的指南制定工作。這些指南結合了最新技術,更符合中國國情,爲醫生提供了規範化治療的保障和同質化培訓的標尺。通過這些努力,我們對腸癌的防治工作應保持信心,並倡導全民科學防癌意識,做好個人健康管理。

專家簡介

王錫山 教授

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腫瘤醫院結直腸外科主任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山西醫院總院長

現任《中華結直腸疾病電子雜志》主編

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國家癌症中心國家腫瘤質控中心結直腸癌質控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會主任委員

國際NOSES聯盟主席

中國NOSES聯盟主席

中國醫師協會第四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專業委員會NOSES專委會主任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MDT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整合腫瘤學分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常委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結直腸腫瘤學組副組等

來源: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百姓健康頻道(CHTV)、醫學論壇網

0 阅读:192

百姓健康頻道

簡介:國家衛生健康委主管,中國健康教育中心主辦的電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