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唯一黃種人國家,30萬人,90%的人信佛,跟中國有什麽關系?

南齋孤風中 2024-04-04 21:02:13

“巉岩容儀,戍削風骨。碧玉炅炅雙目瞳,黃金拳拳兩鬓紅。”

此句詩來自李白所作的《上雲樂》,形象描繪出唐朝人眼中外國人的形象:

“身材高大、瞳色各異、發色較淺……”

事實上,時至今日,一些人對于外國人,尤其是對以俄羅斯爲代表的歐洲人,仍存在一種固有印象。

認爲其必定是由高鼻深目、身材高大、膚色白皙的白種人所組成的民族。

不過,在歐洲同樣存在著這樣一個國家,竟然是由黃種人組成。

與其他歐洲國度大相徑庭。

這究竟是怎樣一個國家?

同爲黃種人建立的國家,其與中國又有哪些淵源?

“與衆不同”的歐洲國度

此國名爲卡爾梅克共和國,隸屬于俄羅斯聯邦,人口30萬。

其位于裏海沿岸低地的西部,與阿斯特拉罕州、達吉斯坦共和國等地區相接壤,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歐洲國家。

而且,其地域遼闊,國土總面積超過7萬平方公裏。

資源豐富,擁有大量天然氣、石油,以及天然林、礦泉水源等珍稀資源,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資源大國。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位于歐洲東部的國家。

按照常理而言,其國內居民應與相接壤的俄羅斯類似,應是高鼻深目、皮膚白皙的斯拉夫白人形象。

但令人驚訝的是,其國內國民主要由卡爾梅克人組成。

屬于徹頭徹尾的黃種人。

而且,此國不但在外貌上與他國截然不同。

在文化、習俗等方面也存在不小的差異。

在語言上,卡爾梅克的官方語言爲卡爾梅克語,而非大多數歐洲國家所使用的英語、西班牙語等。

而且,雖然“卡爾梅克語”聽起來較爲陌生。

但實際上,其也被稱爲衛拉特語,屬于蒙古語族。

在我國內蒙古、新疆等地也被民間廣泛使用,只是在發音與書寫上存在略微不同。

在民俗上,與大多信仰新教、天主教,以及基督教的歐洲國度不同。

卡爾梅克國內,約占90%的人信仰佛教。

其國內,還擁有歐洲最大的佛教寺院,也就是著名的釋迦牟尼大金寺。

其每年所舉辦的佛教祈福慶典,也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佛教信徒,使其紛紛前往此處觀賞、膜拜。

在經濟結構上,不同于多數以工業爲主的歐洲國家。

卡爾梅克與我國類似,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業大國。

其在畜牧業養殖、農作物種植,以及食品加工方面較爲發達。

每年向他國出口大量農畜産品,農業也因此成爲其主體經濟支柱。

然而,其在工業方面卻較爲薄弱,缺乏相應的生産制造技術。

致使其所需要的金屬、機械、建材,以及先進設備只能從他國進口。

綜合來看,卡爾梅克這一歐洲國度。

不僅由黃種人組成,而且與我國在人文風俗、經濟發展等方面多有相似之處。

究其原因,則與其建國以及發展史息息相關。

與中國的種種淵源

卡爾梅克人的祖先是土爾扈特人,也被稱爲瓦剌人,屬于西亞蒙古人種。

其與我國自明朝時起,便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在明朝初期,明成祖朱棣曾率兵討伐漠北,與瓦剌在烏蘭巴托展開激戰。

此次戰役的結果,最終以瓦剌方兵敗畫上句號。

也讓瓦剌選擇暫時低頭,向明朝稱臣納貢。

也正是在這段時期,明朝與瓦剌開展了頻繁的文化、貿易等多方面交流,極大促進雙方文化的融合。

根據《大明會典》記載:

瓦剌使臣不顧路途遙遠,千裏迢迢從如今的新疆、蒙古等地出發,再由甘肅進入中原地區,將大量的駱馬、皮毛等西域特有産物獻予朝廷。

作爲總助孤,明朝自然也投桃報李。

以精致的彩緞、精美的瓷器、昂貴的金銀器皿作爲回禮。

除了官方貿易外,疆域附近的百姓也會自發進行交易,改善雙方生活的同時,也推動了民族之間的交流。

在文化方面,瓦剌在接受中原儒家文化的影響、熏陶。

其所信仰的佛教,也在中原得到推廣、傳播。

並逐步完成本土化,實現了儒、釋、道三家的風氣的融通,被世人所接納。

或許正因頻繁的交流、往來。

使得文化認同的種子就此種下,也爲之後的東歸埋下伏筆。

時至17世紀,爲了避免與周邊准噶爾部、哈薩克部等強大部落發生沖突。

不過也有學者持其他想法,認爲是其生活的區域土地貧瘠,缺乏資源,導致部族生活難以爲繼。

總而言之,一部分瓦剌部族選擇西遷,搬至伏爾加河流域附近生活。

在當時的族長和鄂爾勒克的帶領下,這些瓦剌人逐步在此繁衍、生息,而且也因此地資源豐富、水草茂盛。

這些遊牧民族開始發展、壯大,甚至征服花剌子模部分領地。

他們所占領的地方,也正是如今卡爾梅克共和國的前身。

然而,盡管已在此安家繁衍,但不少人依舊對故土魂牽夢萦,希望終有一日能夠返回中國。

其中的原因主要分爲兩點:

一是因爲文化的影響。

盡管已遠離故鄉,但是其心中所認同並遵循的,依舊是中華傳統文化,絲毫不願被外界所同化。

在曆史學家霍渥斯所撰的《蒙古史》中,便詳細記載了當時的情景:

那時的卡爾梅克人,依舊保持著與中原地區的密切聯系。

他們熱情接待遠道而來的中國欽使,詢問國內同胞的情況,並對當時的清朝稱臣納貢。

當時的首領阿玉奇甚至直言:

雖然他們已經遠離故鄉,但是其身上所穿戴的衣帽服飾、所認可的文化習俗。

仍舊與中國別無二致。

而且,他們還不顧路途的遙遠、艱辛。

曾多次派人回國,不僅是爲了“奉表入貢”,以示對清朝的尊敬。

同樣也是爲了探望親人,追念故土。

二則是因爲周邊環境的影響。

雖然當時的卡爾梅克人已在此定居,然而與其相接壤的沙俄。

卻對此地豐富的資源,以及強大的遊牧騎兵虎視眈眈。

沙俄曾多次嘗試從文化、經濟,以及軍事方面入侵卡爾梅克,使其煩不勝煩。

盡管卡爾梅克曾一次次化險爲夷,但是當沙俄鼓動哥薩克族,企圖與其圍攻卡爾梅克時,卡爾梅克終于下定決心。

不顧路途漫長且艱難,毅然決然地選擇返回故土。

1673年,在首領渥巴錫的率領下,一場漫長的東歸之旅就此開啓。

盡管路途中充滿了艱辛,甚至還遭到沙俄的進攻,但終究有一部分人成功回到故土,在新疆、內蒙古等地落腳。

而選擇留在伏爾加河附近生活的人,則與周邊民族逐步融合,成爲如今的卡爾梅克人。

也正是在他們的努力經營下。

卡爾梅克于1920年,成爲自治州,並于1935年成爲自治共和國。

密切合作的夥伴

盡管在此之後,卡爾梅克也曾遭遇波折。

但如今的它,仍舊呈現出一片蓬勃發展、欣欣向榮的繁盛景象。

而且盡管與我國相隔較遠,但其仍與我國保持著較爲密切、友好的聯系。

在2018年,我國的駐俄羅斯大使李輝,便曾訪問卡爾梅克。

並堅信作爲與中國在文化、曆史等方面存在聯系的卡爾梅克。

必定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得到進一步發展。

由此來看,雖然遠在千裏。

但是文化、曆史等方面的聯系,仍讓卡爾梅克與中國之間,存在著難以忽視的紐帶。

0 阅读: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