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牢數字鄉村發展底座

經濟日報 2024-05-21 06:51:07

鄉村的未來,可以用“數字”來定義。近日,中央網信辦等六部門聯合發布《數字鄉村建設指南2.0》,中央網信辦等四部門聯合印發《2024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上述文件提出,到2024年底,農村寬帶接入用戶數超過2億,農産品電商網絡零售額突破6300億元。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數字鄉村值得期待。

數字鄉村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必由之路。2019年印發的《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對數字鄉村建設作出系統安排。目前,數字鄉村仍處在建設初期,發展模式仍需探索,內生動力仍需加強。相較于城市和工業領域,數字鄉村起步晚、困難多,面臨資源統籌不足、基礎設施薄弱、區域差異明顯等難題,導致數字技術難以深度融入鄉村産業,農業農村數據整合共享不足。

媒體上不乏對數字鄉村的報道,前沿的如無人農場、算法種植、蟲臉識別等。不過,不要誤以爲這就是鄉村的全貌。在現實中,既能看到傳感器自動控制、機器人自動采收的場景,也能看到部分地區仍然采用傳統生産方式,果蔬種植依然很大程度依賴人工的情況。手機成爲新農具、數據成爲新農資需要一個過程。面對國際農業競爭和消費者的更高要求,要進一步挖掘鄉村振興的信息化潛力。

建設數字中國,數字鄉村不可或缺,不能成爲短板。傳統觀點認爲,農業是低成長性産業,隨著經濟發展,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將逐年下降。現實是,一方面,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依然存在,農業處在價值鏈中低端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另一方面,數字技術的普惠效應和技術創新的擴散效應前所未有,農業農村發展進入數字驅動的新節點。

數字鄉村不僅是一個經濟發展要求,也是“三農”發展的共同訴求,要處理好整體和重點的關系。數字鄉村包羅廣泛,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農業全産業鏈、鄉村建設治理等方面。重點是産業,要從生産發力,把智慧農業作爲主攻方向,推進農業各領域各環節數字化。要把握不同場景下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讓産業發展更智慧,建設治理更有效。産業發展,要讓新型主體能參與,讓普通農民能獲益,確保數字投入建得起、用得上;建設治理,更多要靠政府更好下沉數字資源,補上農村公共服務和民生短板。

數字鄉村是座富礦,要富礦富采,處理好快與慢的關系。鄉村本身是個慢變量,但數字技術是個快變量。建設數字鄉村,既要順應信息時代的要求,又要克服急于求成的思想。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數字技術對鄉村消費的影響快,對産業的影響慢,對治理的影響居中。浙江建設全國首個數字鄉村引領區,提出力爭到2027年建成數字農業工廠1000家、未來農場100家。我國鄉村衆多,經濟水平、資源禀賦差異明顯,各地要根據發展基礎、區位條件,探索適宜模式,合理把握節奏。

數字鄉村不是智慧城市的複制版,要處理好一般和特殊的關系。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相互碰撞,對鄉村産生深刻影響。當前,不同鄉村之間、不同農民之間的數字鴻溝絲毫不亞于城鄉之間。建設數字鄉村,不僅要遵循數字化的一般規律,還要接農業農村的地氣。參與的企業要擺正心態,不僅要把消費品賣給農民,更要幫助農民智慧化生産並把農産品賣出去。能形成農業新質生産力的創新未必一味高大上,關鍵要管用,要與鄉村振興的實際需要相結合,讓農民分享數字紅利。

惟變所出,萬變不從。數字技術正潛移默化地改變著農民的生産生活方式,勾勒出農業農村的未來模樣。(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喬金亮)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