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抗日戰爭老兵,爲一日軍掃墓60余年,臨終告誡女兒:替我掃墓

文史達觀 2024-05-15 15:18:17

在風景秀麗的長清革命烈士陵園中,一座特殊的墓碑靜靜地伫立著,它就是“宮川英男烈士之墓”。

這座墓碑方正素雅,采用陰刻字體,字迹清晰可見,彰顯了其莊重與肅穆。

只是令人不解的是,這是一座日本人的墓碑,它的存在無疑給這片陵園增添了幾分特殊的曆史色彩。

那麽,這位日本人爲何會被埋葬在我們的陵園中呢?這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呢?

據曆史文獻記載,宮川英男是一名日本人,抗日戰爭期間,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與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暴行。

他不僅在戰場上英勇殺敵,還積極宣傳抗日思想,幫助中國軍民提高戰鬥意識。

正因爲宮川英男的傑出貢獻和英勇行爲,他在2014年被列爲第一批抗日英烈之一,與白求恩、柯隸華等外籍英烈共同被銘記。

值得一提的是,宮川英男是這300名英烈中唯一的一名日本人,這更加凸顯了他的特殊地位和偉大貢獻。

宮川英男的戰友李洛夫對他的評價極高。

在悼詞中,李洛夫這樣寫道:“宮川同志,凡是接近過他的人,對他都很贊揚,群衆對他的人格感到偉大”。

這充分說明了宮川英男,當時在人民群衆中的崇高威望和深厚感情。

然而,更令人動容的是,李洛夫爲宮川英男掃墓長達60余年之久。他用自己的行動表達了對這位異國戰友的深深懷念和敬意。

同時,在其臨死之際,還特意叮囑女兒,要代替自己繼續爲宮川英男掃墓,並希望死後能與宮川英男合葬在一起。

從侵略者到“日本友人”

宮川英男,原名宮川啓吉,1918年出生于日本山梨縣笛吹市的一個貧寒家庭。

他總共兄弟姐妹六人,從小家中經濟拮據,使得宮川英男在初中畢業後便不得不提早踏入社會,肩負起家庭的重擔,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

1931年,日本發動的“九一八事變”成爲了他命運的轉折點。

這場事變不僅揭開了日本侵略中國的序幕,也激發了日本國內的軍國主義狂熱。

當時爲了解決前線兵員短缺的問題,日本政府大肆宣揚軍國主義思想,鼓動國內的青壯年參軍入伍,爲國家效力。

當時宮川英男正值青春熱血的年齡,懷揣著建功立業的夢想,他和哥哥一同報名參加了侵華戰爭。在日軍內部,他被編入32師團,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然而,隨著戰爭的深入,他親眼目睹了日本軍隊對中國人民的殘暴行徑,這些血腥的場景對他內心的沖擊極爲深刻。

1941年7月,宮川英男隨部隊在山東長清縣雙乳山與我軍交戰。在那場激烈的戰鬥中,日軍最終戰敗,宮川英男俘虜。

被俘後的他,心中充滿了恐懼和絕望。

他深知自己已經參加了近十年的侵華戰爭,雙手沾滿了無辜中國人的鮮血,他害怕自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此外,日軍內部一直流傳著關于中國軍隊虐待戰俘的謠言,這些謠言讓宮川英男更加膽戰心驚。他曾數次嘗試自殺,以逃避即將到來的懲罰。

然而,後來我軍對戰俘的優待政策卻讓他感到困惑和不解。

我軍不僅爲他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還對他們進行了思想教育,幫助他們認識到戰爭的殘酷和和平的重要性。

盡管我軍對戰俘的優待讓宮川英男感到驚訝,但他仍然心存僥幸,期待著日軍的營救。

因爲在日軍內部,有著一種不成文的規定:一旦有日本士兵被俘,日軍會派遣小分隊不計代價地去營救他們。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宮川英男等來的卻是一份“陣亡名單”,他的名字赫然在列。這意味著他已經被日軍放棄了,他成爲了國家遺棄的犧牲品。

面對這樣的現實,宮川英男心中的希望和幻想徹底破滅了。

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和價值觀,最終決定放棄過去的身份和信仰,加入我軍,成爲我國抗日鬥爭中的一員。

無所畏懼的“和平主義擁護者”

在我軍耐心細致的感化下,宮川英男,這位原本內心善良、充滿正義感的年輕人,毅然決定正式加入“反戰同盟”,走上了一條全新的道路。

他的這一決定,既是對過去的反思,也是對未來的期許。

其實,在宮川英男加入之前,已有許多像他一樣的日軍戰俘,在我軍的感化和引導下,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如杉本一夫、小林武夫、岡田義雄等人,他們都曾是侵華戰爭的參與者,但最終選擇了加入我軍,共同爲反法西斯事業貢獻力量。

加入反戰同盟後的宮川英男,展現出了極高的積極性和自律性。他嚴格遵守我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以身作則,成爲了同志們的榜樣。

同時,他還像兄弟一般對待身邊的同志,用實際行動贏得了大家的尊重和信任。

在反戰同盟中,宮川英男的事迹不勝枚舉。其中有兩件事特別具有代表性:

1、有一次,他的戰友李洛夫同志因感冒發燒而身體不適。在夜行軍時,宮川英男毫不猶豫地背起李洛夫,穿越崎岖的山路,翻山越嶺。

到達村莊後,由于條件有限,無法及時得到藥物治療。宮川英男便運用自己掌握的土方子,爲李洛夫退燒,直至他恢複健康。

當時這一舉動不僅展現了宮川英男的善良和責任心,也體現了他與戰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2、另一件事是關于一位名叫橋本的日本反戰人士。

橋本曾一時迷失方向,趁機調戲了中國房東的女兒,引起了房東的不滿。

宮川英男得知此事後,立即對橋本進行了嚴肅的批評和教育。在他的勸說下,橋本深刻反省了自己的錯誤行爲,主動向房東一家道歉認錯。

在反戰同盟中,宮川英男主要負責針對日軍的文化宣傳工作。

他深知,要讓日軍士兵意識到侵略的錯誤,必須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的思想觀念。因此,他積極利用各種宣傳手段,向日軍士兵傳遞反戰信息。

他通過制作特殊的“慰問袋”,寫上“家裏老少盼望你回去”“請千萬保重身體”等溫馨的話語,喚起了士兵們對家鄉的思念和對戰爭的厭惡。

此外,宮川英男還積極揭露日本軍中的不良現象,如“打罵下級”“折磨新兵”等。他通過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曆和見聞,讓日軍士兵認識到這些行爲的錯誤和危害。

同時,他還借助宣傳形式,揭露日本侵華的邪惡面目,讓更多人了解日本軍國主義的罪行。

宮川英男等人的反戰工作猶如一股清流,穿透了日軍內部,引起了巨大的恐慌。

他們堅定的反戰立場和勇敢的行動,對日軍軍心産生了極大的動搖,這種影響無疑是致命的。

後來日軍高層對于宮川英男等人的行爲深感憤怒和恐慌,視他們爲“叛徒”和“帝國敗類”,不惜發出高價懸賞來誘捕他們。

1945年6月9日,這一天注定被曆史銘記。

宮川英男與戰友李洛夫在官莊被日軍重重包圍。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宮川英男深知自己已經成爲日軍的主要目標。

他深知,一旦自己落入日軍之手,不僅自己難逃一死,還會連累到身邊的戰友。

于是,他和李洛夫迅速焚燒了所有重要的反戰文件,然後決定分開躲藏,以減輕日軍的搜索壓力。

然而,日軍並未就此罷休。他們勢在必得,展開了地毯式的搜捕。

在這種危急的情況下,宮川英男做出了一個勇敢的決定。他跳出了躲藏的地方,迎著日軍的槍口沖了上去。

他先是向日軍展開了一陣猛烈的掃射,隨後,在彈盡糧絕之際,他毅然決然地飲彈自盡,以死明志。

宮川英男就義時年僅27歲,他的英勇行爲令人肅然起敬。

日軍在得知他的死訊後,竟然將其遺體運往萬德車站據點,試圖邀功領賞。

後來我方同志冒著生命危險,從日軍手中搶回了宮川英男的遺體,爲他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和追悼會。

作爲一名優秀的反戰烈士,宮川英男的事迹被永遠地镌刻在了曆史的長河中。

他的墓地最初被安置在孫家土村大峰山烈士陵園裏,後來于1983年被遷入長清革命烈士陵園,每年都有大量的遊客前來參觀和悼念。

李洛夫作爲宮川英男最親密的戰友,對于他的犧牲深感悲痛。

他每年都會在清明節這一天來到宮川英男的墓前掃墓,這一堅持就是60余年。

直到臨終之際,他仍然念念不忘宮川英男,並告誡自己的子孫要繼續替他掃墓,並努力尋找宮川的親人。

直到2009年,在“日本八路軍新四軍老戰士會”會長小林寬澄的幫助下,李洛夫後人終于找到了宮川英男的親人。

2009年4月,李洛夫之女孫雁鳴把宮川英男的墓土送回山梨縣;2014年,孫雁鳴又將父親的部分骨灰埋在了宮川英男的墓碑旁,完成了父親的遺願。

讀者們,關于“反戰烈士宮川英男”,大家怎麽看?如果喜歡本文章,請分享收藏哦~

0 阅读: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