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中國小夥的一把傘,讓老外苦等3個月

最華人 2024-05-11 11:42:58

2016年,中國瀕臨失傳的技藝做成的油紙傘站上了米蘭設計周的舞台。

油紙傘名爲“米藍”,直徑長3米,由杭州人劉偉學和外國人克裏斯等人曆時3月制作而成後遠渡重洋,一路殺進了巴黎M&O展覽、米蘭設計周展覽和雅典博物館。

“米藍”紙傘是東方非遺技藝和西方現代設計理念融合的工藝品,蔚藍如晴空的油紙傘,在國際舞台上走出了東方美的韻味,在場的外國人無不擊節稱贊。

劉偉學對華小妹說,盡管每把傘的價格賣到了8400元,制作周期漫長,運費也昂貴,但國外訂單依然應接不暇,甚至有老外一口氣訂了10把“米藍”。

而克裏斯帶去希臘參展的米藍紙傘,則被拜占庭博物館永久收藏。

這把瀕臨失傳工藝制作而成的紙傘,是如何成爲讓老外不惜斥巨資、等待3個月也要拿下的“香饽饽”呢?

余杭人不忍余杭紙傘失傳

1990年,劉偉學在浙江余杭區西塢村出生。劉偉學的童年印象裏,爺爺劉有泉對老底子的手工藝飽含深沉的熱情。

每逢元宵佳節前,劉有泉都會帶領村民們編排鳌魚燈的舞蹈,只爲祈求來年五谷豐登、風調雨順。

鳌魚燈本是盤古村的傳統燈彩,這批燈彩分爲座燈和行燈,後因制作成本太高,其他燈逐漸失傳,唯獨鳌魚燈流傳至今。

● 圖片來源:《逛吃吉水》

制作鳌魚燈的手藝已有180多年曆史,由于後繼無人,這項手藝瀕臨失傳。想要複原鳌魚燈並不容易,但劉有泉翻閱古籍、四處尋找匠人,鐵了心要將鳌魚燈龍頭戴冠的場景複原。

最終,一只身長1.5米龍頭魚身的鳌魚燈架被造了出來,隨著村民們的翩然起舞,鳌魚燈在漆黑的夜晚中熠熠生輝。

劉有泉是上世紀40年代生人,他是村裏爲數不多讀過書的人。當年村裏僅有2人上過中學,劉有泉便是其中一個。

在他的童年記憶裏,人們下雨時總是撐著一把油紙傘,密密麻麻的雨滴落在桃花紙糊的傘面上,淅淅瀝瀝的雨聲悠長而動聽。

陰雨連綿的江南被油紙傘襯托出幾分詩情畫意,余杭紙傘至今已有255年曆史。

1952年,浙江省成立雨傘手工合作社,這年年産50萬把的戰績也成了余杭紙傘史上的輝煌。

60年代,余杭紙傘盛極轉衰,鋼骨傘進入人們生活,徹底取代了傳統的油紙傘。

1977年,油紙傘停産,余杭紙傘傳統工藝也因此近乎失傳。1982年,劉有泉不忍見油紙傘技藝失傳,便萌發出要把老手藝恢複的念頭。

油紙傘工序複雜,民間有“工序七十二道半,搬進搬出不消算”的說法。隨著時間的流逝,會制作油紙傘的老手藝人越來越少。

倘若無人接替,余杭油紙傘將走向末路。

制作油紙傘所需的原料“毛竹”遍布整個村落,距村落30公裏外的地方是當年李安拍攝《臥虎藏龍》竹海時的取景地。

● 圖片來源:《臥虎藏龍》

西塢村的毛竹肆意生長,但當地卻找不到一個懂得加工竹子的師傅。百裏開外的富陽雞籠山村倒是有懂得加工的師傅,劉有泉背上行囊,徒步行走山路到遙遠的雞籠山村,仔細挑選了100多把傘骨,以一己之力扛了回來。

有了制作紙傘的原料,劉有泉信心滿滿,他正准備大幹一場時,村裏卻給他安排了建設村基地的工作,他們想讓爺爺帶領村民去挖水井。

劉有泉想要複興油紙傘工藝的事業也因此被擱置,直到2006年才被重啓。

2006年,時年63歲的劉有泉沒有選擇退休安享晚年,他拿出攢了多年的老本去建手工工廠,就爲了他心心念念多年的余杭紙傘。

● 劉有泉

劉偉學時至今日,依然記得爺爺當年在飯桌上宣布要退休做紙傘時的場景。

劉有泉頭發鬓白,但眼睛炯炯有神,他的臉上笑意斐然,語帶驕傲,充滿著對余杭紙傘未來無限的暢想。

聽著爺爺的暢想,劉偉學的父母臉色有些微妙,他們沒有直接表態支持或反對。

實際上,余杭紙傘的沒落,作爲余杭人的他們都是看在眼裏的。

所以父母不明白,爲什麽老爺子要爲一個被時代抛棄的産物而較真。

一群年近400歲的老手藝人

2006年12月,杭州當地的紙媒《城鄉導報》上刊登了一則報道:《尋找制傘師傅恢複“余杭紙傘”》。

這篇報道將臨近失傳的“余杭紙傘”重新拉回了人們的視野中,文章中的主人公正是劉有泉,他想借助媒體的力量尋找制傘師傅。

老手藝人房金泉看到報道後聯系上劉有泉,他召集原來的師兄弟,一起去劉有泉辦的紙傘工廠。

在劉有泉的號召下,63歲的房金泉、62歲的陳月祥、60歲的沈麗華和73歲的孫水根,這5位年齡加起來近400歲的老夥計們聚在一起,打算重拾余杭紙傘的光輝。

● 正在做傘的手藝人

這群垂暮之年的老人們相互打氣,燃起了一腔熱血,硬是將油紙傘從鋸竹、刮青、劈骨、糊傘、裝柄、刷桐油等72道工藝逐一摸索,直至盡數複原。

爲了讓余杭紙傘後繼有人,劉有泉招收了6位學徒,加上房金泉先前帶的8位師兄弟,這20余人組成了小小工廠裏的主力軍。

光是付給夥計們的工時費和購買原料的費用,劉有泉一年下來就花了20多萬。

盡管2007年余杭紙傘就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但劉有泉的小作坊依然入不敷出。

● 劉有泉

劉有泉和他的老夥計們還在堅持著,希望有朝一日能在大街小巷裏看到油紙傘的身影。

他依然專注著油紙傘工藝,手上那凹凸不平的老繭和疤痕,印證著他這些年與油紙傘的相依爲命。

余杭紙傘,終于火了

2011年,意大利人克裏斯和張雷夫婦來到浙江西塢村拜訪劉有泉,只爲了學習余杭紙傘的傳統工藝。

學藝途中,克裏斯和張雷夫婦用膠水將桑皮、山皮等韌皮纖維爲原料制成的皮紙濕透後,一層層糊在傘骨上,他們嘗試在沒有框架的前提下,將油紙傘的“濕糊”工藝制作成一張紙椅。

2012年,一把名爲“飄”的紙椅登上了米蘭設計周的舞台,給國際設計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驚豔。

● 圖片來源:《克裏斯和他的中國夥伴》

“飄”具有極佳的牢固度和柔美的設計感,來自世界各地的設計師們都見證了中國非遺工藝的魅力,也令“飄”一舉拿下了米蘭家具展設計師衛星展全場最高獎。

浙江衛視將紙椅“飄”在國際拿獎的消息報道,標題爲《余杭紙傘在米蘭火了》,69歲的劉有泉激動得大拍桌子,他多年來的堅守總算有回報了。

22歲的劉偉學很好奇,余杭紙傘到底有什麽魅力能讓外國人如此癡迷。

2014年,劉偉學從杭州師範大學環境藝術設計系畢業,他在杭州找了份室內設計師的工作實習。工作穩定下來後,每個月行情好的話,賺個一兩萬不成問題。

按照父親規劃的道路,在杭州工作1年後,父親會給他開設計公司,父親原本開的家裝公司也能幫他承包工程。如此下來,劉偉學的人生自然是康莊大路走到底。

劉偉學並不想按照父親規劃的道路走下去,這種一眼能望到底的生活,並不是年少時的劉偉學所憧憬的。

辦公室裏日複一日坐著畫圖、建模的工作也讓他日漸乏味,他開始懷念起了在老家看爺爺做傘的時光。

劉偉學上初中後,每到寒暑假都會回老家看劉有泉做傘。劉有泉好像會變魔術一樣,翠綠的竹子在他手裏會變成一柄柄傘骨,素淨的桃花紙也會變成花樣繁多的傘面。

● 劉有泉

這讓從小喜歡天馬行空繪畫的劉偉學倍感新奇,他開始在劉有泉身邊打下手。

隨著時間的流逝,劉有泉和當初那批手藝人也在逐漸老去,年紀最大的孫水根爺爺也已經81歲了,但卻始終沒有年輕人跟著老人們學做傘。

倘若沒有年輕人從長輩手中接下這門手藝,只怕余杭紙傘失傳的命運將再度上演。

想到這裏,劉偉學鼓足勇氣跟父母說要辭職回老家,跟爺爺一起做油紙傘。

● 劉有泉劈竹,爲制傘准備原料。圖片來源:《傳承》(智慧篇)

父母都很反對,他們想不明白兒子爲什麽要跟爺爺一起走上這條“不歸路”。

飯桌上,父母不間斷的碎碎念更是讓劉偉學味同嚼蠟:

“你爺爺做傘多年砸進去的錢都不夠賺的,你做這玩意兒幹嘛?”

“你要麽去考公務員,要麽開設計公司,什麽油紙傘,你想都別想。”

盡管不至于吵架,但父母理所當然的貶低,依然折磨著劉偉學的神經。

2015年,劉偉學辭去了杭州的高薪工作,揣著幾萬塊的積蓄和爺爺給的6萬塊回到老家。

● 劉偉學

小山村裏,劉偉學一如當年的爺爺開始“招兵買馬”之路。

他力邀學妹湯薇和從事攝影師的同學王勝躍入夥,而爺爺10年前紙傘培訓班裏的學徒也被劉偉學找了回來。

這些師傅們已經50多歲了,他們放棄了原本的工作,紛紛來到劉偉學創立的“紙傘之家”工作室。

這支由中青年人組成的團隊,注定要爲古老的余杭紙傘帶來鮮活的生命力。

● 劉偉學和紙傘之家的師傅們

年輕人中流行的“潮牌”

2016年,劉偉學和克裏斯等人聯合制作了一把名爲“米藍”的紙傘,再次登上了米蘭設計周的舞台。

● 坐下的是劉有泉,做傘的是劉偉學和克裏斯

這把3米高的大紙傘脫胎于余杭紙傘工藝,隨著“米藍”“西塢紅”“深空黑”等新式紙傘在國際舞台上的展出,余杭紙傘徹底在國際上打開了知名度。

巴黎Maison Objet家居裝飾博覽會上,劉偉學帶去參展的10把傘當即被巴黎的一家店鋪全部購買,衆多訂單從世界各地接踵而來。

只有親手制作過,才知道“米藍”有多麽的來之不易。

從一般的50cm傘骨變成150cm,要將70根傘骨劈勻的難度也增加許多,傘面需要3人共同發力才能撐開,紙傘完全成型需要3個多月。

一位英國客戶一口氣訂了10把“米藍”,但得知客戶准備把傘放在海邊後,劉偉學果斷拒絕了這筆大單。

因爲紙傘不適合在海風中使用,在劉偉學心裏,油紙傘的名譽遠比利益更重。

同時,劉偉學也認爲,油紙傘不能止步于藝術品,僅僅是在博物館中作爲藏品束之高閣。

劉偉學告訴我:“下雨天,有人撐余杭紙傘,才是非遺的生命力。”

2017年,紙傘之家在淘寶上架了第一件商品:純白色古典工藝油紙傘。

這些年來,劉偉學的店鋪始終堅持純手工制作,他和老師傅們一年最多能做1000把紙傘,産量僅占普通造傘廠的萬分之一。

一把紙傘,從制作到交付需要7天到半個月的時間,售價在300元到600元。

遠在美國、英國的年輕人們,就算是加300元的運費,也無法阻擋這些年輕人對余杭紙傘的熱愛。

許多人會因爲購買了劉偉學制作的紙傘開始期待下雨天,老底子的東西並非一貫的“暮氣藹藹”,劉偉學將油紙傘改良成符合年輕人審美的樣式,成了年輕人中流行的“潮牌”。

● 紙傘之家制作的油紙傘

爲了讓紙傘重新回到大家的生活,劉偉學做過許多創新:

他想讓純色傘透過桃花紙在光線下也能顯得柔美素雅,只有讓桃花紙帶有一絲纖維感才能達到劉偉學想要的效果。在嘗試了近百種不同的紙品後,劉偉學選擇了軟硬適中的手工皮紙;

爲減輕油紙傘重量,劉偉學多方對比後采用壓縮竹,取代了之前沉重的實心木,令紙傘輕便許多。

在檢測部門的檢測下,劉偉學的紙傘開合次數可達千次, 徹底蓋過了國家規定的晴雨傘300次開合標准。

2023年春晚創意類節目《滿庭芳·國色》中,5位青年舞者以水袖、紙傘、扇子、花翎、劍位道具演繹了5支風格各異的舞蹈。

“缃葉”篇中,舞者撐著的藍色紙傘,宛如盛開的蝴蝶蘭一般,隨著舞者悄然起舞的倩影綻放于空中。

● 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這把紙傘出自劉偉學之手,春晚舞台的導演對此贊不絕口,紙傘顔色俏麗生動,完全無須後期的修飾就能直接用在舞蹈上。

今年,劉有泉已經81歲了,當初和他一起做傘的老夥計孫水根也在幾年前去世了。

劉有泉時常感慨:“文化遺産還是需要年輕人來繼承,我們老一輩的人只是開了個頭罷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護傘是劉有泉的生命底色,如今這份對傘的執著也被孫子劉偉學所承載。

對話的最後,劉偉學告訴我,他現如今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他時常會把年幼的女兒帶到紙傘之家。因爲女兒和他還有爺爺一樣,都很喜歡畫畫。

劉偉學摸了摸女兒的腦袋,語帶懷念地說:“現在孩子年紀還小,再大一點可以讓她看看爸爸是怎麽做傘的,就像我小時候看爺爺做傘那樣。”文/梁思語

●本文圖片除標注外,均由@余杭紙傘劉偉學提供

0 阅读:23

最華人

簡介: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最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