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正在走下神壇,“海歸”變“海廢”,已經越來越不值錢了!

妍妍創意 2024-05-23 06:44:41

“恭喜你被錄取!”

又一年美國本科錄取季收官。當學生和家長們正端詳錄取通知書時,一張學費單也一同被郵寄過來,前一秒還歡欣的中産家庭,立馬面露愁容。

前不久,20多所美國高校集體漲價——麻省理工學院學費漲至61990美元/年(人民幣約45萬元),斯坦福大學漲至65127美元/年(人民幣約47萬元),耶魯大學漲至67250美元/年(人民幣約48萬元)。再加上同樣上漲的食宿費,一年的開銷至少約人民幣60萬元。

據USNews統計,美國私立大學學費在20年間上漲144%。南加利福尼亞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布朗大學等多所學校即將邁入“10萬美金俱樂部”。

發達國家普遍面臨通貨膨脹,留學成本上升。考慮留學問題時,性價比成爲了重要考量因素。

留學生重金學成歸國,加入就業大軍,卻發現光環逐漸褪去。豆瓣的“海歸廢物回收互助協會”中,有5萬多成員自嘲“海歸”變“海廢”,他們和國內畢業生一樣,共同面對就業市場更嚴格的篩選。

2023年,青島外賣員李某被小區保安員持刀捅傷,送醫搶救無效死亡。後據媒體報道,這名遇刺外賣員曾去澳大利亞留學,花費百萬人民幣,其中有一半資金是父母借來的。

這一事件也讓更多人意識到留學的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那如今出國讀書的意義是什麽?

留學百萬vs月薪一萬

Alex在美國讀了高中、大學和研究生,留美10年後回國了。

10年間,Alex在美國不同的城市學習生活,學費、住宿費等成本都在上漲,10年共開銷約500萬元。

她本科學習建築專業,學制5年,碩士就讀于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這是一所世界頂尖設計學院,在2024QS全球大學藝術設計專業排名中位列第四。Alex和同專業的同學都很努力,“很辛苦,大量熬夜,也大量掉頭發”。

十多年前,Alex聽從父母的建議赴美留學。她住在美國的寄宿家庭,一切都需要學習。

交通不便,Alex去最近的超市要走一個小時;飲食不規律,寄宿家庭是兩個老人,經常沒有人做飯,她只能學著韓國舍友的樣子,從煮方便面學起……

畢業後,Alex在紐約找到了工作。在那裏,一室一廳的房租就約達每月2.8萬元人民幣,相當于北京繁華地段兩室一廳3個月的房租。

Alex一直想回國和家人生活在一起,2020年她回來了。高學曆的畢業生很多,競爭激烈,即便Alex畢業于全球頂級學校的名牌專業,依然不好找工作。

她所在的建築行業主要依托于城市公建項目,一旦項目有問題,設計師將面臨失業。設計圈的明星事務所也只能給研究生開5000元的月薪。

回國後,Alex面試了三輪,入職了一家國企,擔任工程師,但月薪稅後只有六七千元,加上年終獎,才能達到上海平均薪資水平。

據獵聘海外留學生調研數據,留學生回國面臨的各項壓力中,“國內優秀人才越來越多,崗位有限,就業競爭激烈”占比最高,爲91.85%;“留學花費很多,擔心薪資不達預期,很難回本”緊隨其後,爲39.86%。因此,有人戲稱,過去留學是“鍍金”,如今只剩“貼膜”。

家長也明白當下留學性價比及歸國後的壓力,在是否要送孩子出國的選擇上,心態發生了變化。

近日,專注于國際教育的公號“谷雨星球”針對1500名家長發起了一次調查:20%的家庭表示,不考慮費用,想爲孩子尋求更好的教育,這個群體比去年同期減少9%;44%的家庭表示有點猶豫;剩下36%的家庭則會尋找更具性價比的出國方案(去年爲30%)。家庭選擇更趨于理性。

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認爲,一個家庭可以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送孩子留學,但他堅決反對“砸鍋賣鐵”去留學。

“即便不是出國,爲孩子砸鍋賣鐵做任何事,把他們放在絕對重要的位置上也是錯誤的,這不利于他們的成長。”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最新數據顯示,盡管受新冠疫情和簽證簽發影響,但中國仍是全球留學最大的生源國,只是增速放緩。

2018年前,中國曾是加拿大最大的全球生源國,2018年後,被印度取代。中國在連續7年保持30萬人以上的赴美留學人數後,在2022學年跌破了這個數字,2023年赴美人數繼續下滑0.2%,印度赴美留學率則大幅增長35%。中國也即將讓出留美第一生源國的位置。

小衆留學何以成爲潮流?

“英美主流國家留學大勢已去,這背後有很多複雜的原因,比如西方的圍堵,留學環境的惡化。”

陳志文說,“歐美國家是成熟社會,機會不多。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性價比高、友好,很多中國産業鏈向那邊轉移,懂中文和相關業務的人才需求量很大,其發展機會遠大于西方。我建議大家可以考慮去共建‘一帶一路’國家。”

最近,全球化智庫(CCG)發布的《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23-2024)》顯示,留學理念發生了變化。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實現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新發展,企業全球化發展,留學生願意前往全球各地留學。

Lydia就選擇了一個東歐小衆國家——愛沙尼亞,在塔爾圖大學攻讀第二碩士(以下簡稱二碩),方向是當代亞洲和中東研究。

2022年最後一天,Lydia辭職了。

她從上海出發,乘坐飛機、大巴,輾轉24個小時到達愛沙尼亞第二大城市塔爾圖。

首先迎接她的就是漫長的冬夜。一天中,太陽只是短暫地冒個頭,11點天亮,2點多天又快黑了。每天除了上課外,幾乎所有活動都是在黑暗中完成的。Lydia靠著和朋友相聚,去健身房,吃維生素D才扛過了冬天。

這個城市,華人很少,城市裏沒有一家中餐館,也沒有亞洲超市。她大多時候吃“白人飯”,比如胡蘿蔔、土豆和卷心菜。

她覺得人就像動植物,日照會驅散心結和抑郁,但相較于她曾在上海工作時的壓力,大自然手下留情了。

Lydia曾在國內考過研,學習日語專業,畢業後工作4年,當日語教培網課老師。她不僅是授課教師,還需要負責運營、維護用戶、銷售等。

上午八點半上班,她幾乎每天坐23點42分的末班車回家,有時到家已淩晨1點。2022年居家辦公期間,她24小時待命。

比起畢業時,她胖了20斤,每天只能從鏡中看到自己蒼老的臉。“精神狀態嚴重不好的時候會想,今天被車撞一下都比上班強。”

她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有博主分享小衆國家的留學體驗,愛沙尼亞一年學費4250歐元,房租一個月150歐元,一年總支出約合人民幣7至10萬元。她看了看自己的積蓄,覺得可以一試。

塔爾圖大學的全球排名不高,在中國也沒什麽知名度,並非就業的加分項。Lydia向朋友介紹時,有的朋友沒聽過這個國家,有的不理解她的選擇。母親也不解,爲什麽要再讀一個碩士。

Lydia讀研期間曾在日本交換過一年,留學對她來說並不新鮮。她選擇二碩,是爲了自救。

從衛星地圖上看到的愛沙尼亞幾乎都是綠色,首都塔林被喻爲“洗肺聖地”。打開宿舍的窗,Lydia就能看到、嗅到路邊的樹。她會與朋友到森林徒步,去歐盟國家旅行。節奏放緩後,她的內耗被治愈了不少。

提起小衆國家的共性,在“豆瓣艱苦留學組”中,出現最多的詞條是“便宜”“性價比高”“認可度低”……有人在希臘學考古;有人放棄美國本科的錄取,到匈牙利讀醫學;有人在評論區征求建議,想去塞爾維亞讀高中……

小衆留學與當前興起的新業態、新職業有關,人們越來越注重個性化、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比如,近些年,中國去法國的留學生中,學習人文藝術與語言專業的比例最大,占40%左右。

而在意文憑及就業含金量的留學生,仍傾向于選擇傳統留學國家。CCG報告顯示,在留學專業的選擇上,曾經大熱的商科類專業報名人數減少,主流專業以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領域爲主。

盡管小衆留學是新興趨勢,但決定是否留學前,還應理性評估。“小衆留學聚焦在相對較窄的領域,學習視野可能受限,就業發展前景可能存在不確定性。因此,在追求小衆留學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注意自身興趣與發展的平衡。”CCG報告中指出。

留學目的多樣化

“錢肯定是很難賺回來了,我只對選專業這件事後悔。就留學而言,只能說它是一種體驗,人這輩子都是一個體驗。”Alex說。

有人留學是爲了應屆生身份,回國考公。智聯招聘對于2022年中國“海歸”就業調研數據顯示,74.4%的留學生認爲“海歸”群體中存在“考公熱”,比2021年高出15.4%。

有人則是爲了自己。2022年,67.6%的學生留學是爲了“體驗他國文化、生活,豐富個人閱曆”,這一目的居于榜首。39.6%的留學生則認爲“國外教育水平相對較高”。

數據來源:新東方《2023中國留學白皮書》

注:中間環爲意向留學群體計劃出國攻讀的學段

985/211/雙一流高校學生呈下降趨勢,從2019年的38%,下降到2023年的31%。

陳志文認爲,留學最大的價值,不是經濟層面的投入産出比,而是見世面,是格局。“見世面的價值直接影響我們的格局,了解世界豐富性之後,對自己的發展就會有更全面、准確的定位。”

讀第一個碩士時,Lydia曾想象過30歲的人生:有家庭、孩子,有車子、房子,也有自己的寵物。如今,除了寵物外,她一個都沒實現。真正站在30歲的節點,她發現,這些只是給自己布置的任務。“如果自己沒有想好,只能在他人圈定好的人生軌迹中痛苦。”

比起學曆和應屆生身份,Lydia身邊的文科留學生,更重視新的人生體驗,“想辦法生活得開心一些”。

Lydia剛剛申請了去斯洛伐克做交換生,拿到了波蘭農場的實習通知書,尋求新的人生解法。“不去被別人定義,不去被別人幹擾自己的選擇,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0 阅读:0

妍妍創意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