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巧用蘇轼詩詞文賦

黨史博采 2024-05-06 12:38:33

文/桑田

蘇轼,字子瞻,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揚州、定州等地任職,晚年被貶惠州、儋州,足迹遍布大半個中國。蘇轼深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影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既憂國憂民、又豁達樂觀。獨特個性、人民情懷、豐富經曆、深厚底蘊使得蘇轼在書畫和文學方面都創造巨大成就,堪稱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蘇轼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詞豪放灑脫,對後世中華文化影響深遠。習近平多次引用蘇轼的詩詞文賦,《習近平著作選讀》的147篇文章中,共有9篇文章11次引用蘇轼的10篇不同詩詞文賦的內容,這些引用十分精妙又各有深意,可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黨的建設:治其本,朝令而夕從

習近平總書記引用蘇轼詩詞文賦的用意,最多是用以強調黨的建設相關問題,共有5次。

強調正視自身問題,勇于進行自我革命。在《黨必須勇于自我革命》一文,習近平引用蘇轼《策略一》的“天下之患,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這句原文是“天下之患,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不知其然而然者,是拱手而待亂也”,意天下的禍患,最嚴重的就是國家發生了變亂,卻不知因何而起。不知因何而起,就是在拱手坐等變亂。我們黨作爲馬克思主義政黨、大黨,擔負治理大國、造福人民的重任,于黨于國于人民都不允許出亂子,必須一刻不放松地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始終跟上時代、實踐、人民的要求,以勇于自我革命精神打造和錘煉自己。勇于自我革命,是我們黨最鮮明的品格,也是我們黨最大的優勢。習近平引用這句話,強調的就是黨在自我革命中不能諱疾忌醫,要有正視問題的自覺和刀刃向內的勇氣。強調的就是進行自我革命要有問題導向,不能讓小問題變成大問題,要真正提高黨的自我修複的能力。

強調抓住政治建設這個統領,全面解決黨內各類問題。在《增強推進黨的政治建設的自覺性和堅定性》一文,習近平引用蘇轼《關隴遊民私鑄錢與江淮漕卒爲盜之由》的“治其本,朝令而夕從;救其末,百世不改也。”《關》文是蘇轼20歲參加進士考試所作,他剖析認爲造成關隴遊民私鑄錢和江淮漕卒爲盜兩個問題的根源在于朝廷的制度漏洞而不在于百姓,只有改變貨幣發行方式和提高漕卒工作待遇,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蘇轼的見解體現了抓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智慧。習近平引用這句話,強調政治問題是黨內問題的主要矛盾,黨內存在的很多問題都同政治問題相關聯,都是因爲黨的政治建設沒有抓緊、沒有抓實。因此,必須把黨的政治建設擺上突出位置,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抓住政治建設這個統領,從政治上認識問題、解決問題,帶動黨的各方面建設全面取得成效。

強調深入推進反腐敗鬥爭,避免腐敗問題侵蝕黨。在《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要一以貫之》一文,習近平引用《紅樓夢》中賈探春在抄檢大觀園時對賈府家族的評價:可知這樣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正所謂“物必先腐而後蟲生”!“物必先腐而後蟲生”化用了蘇轼《論項羽範增》中“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一句。這句話的精髓在于“必先”與“而後”的兩相對比,揭示“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這一道理。對于擁有超過9800萬黨員、506萬個基層黨組織的中國共産黨來說,外部力量是無法摧毀我們的,“能打敗我們的只有我們自己”。習近平引用這句話,強調黨員幹部要永遠守住內心,我們黨更要永久守住內部,不能出現腐敗腐化問題,更不能讓腐敗問題侵蝕我們黨的肌體。

強調加強思想建設,提高黨員幹部思想境界。在《重整行裝再出發,以永遠在路上的執著把全面從嚴治黨引向深入》一文,習近平引用蘇轼《赤壁賦》的“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這段的上下文爲“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蘇轼作《赤壁賦》于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的極度失意中,當時他甚至人身自由都受到限制。但在縱舟遊江時,蘇轼打開了胸襟格局,豐盈了精神世界,悟出了時間與存在、虛無與永恒、物與我的關系等人生哲理,形成了正確的人生觀,不再被功名利祿纏身纏心,留下了千古名篇。習近平引用這句話,強調黨員幹部要提高思想境界和政治覺悟,對組織和人民要感恩敬畏,對功名利祿要知足,要以身作則、以上率下地以清廉涵養蘇轼這般浩然正氣。

強調樹立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排解民生憂難。《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五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講話》中,習近平引用蘇轼《賜新除中大夫守尚書右丞王存辭免恩命不允诏》的“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樂者,同天下之憂”。此文是蘇轼代表朝廷起草的诏書。這段話易懂而深刻,體現出執政者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自古以來,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習近平引用這句話,既是要求新一屆特區政府務實有爲、不負人民,拿出更果敢的魄力、更有效的舉措破難而進,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市民,也是要求全黨樹立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生態文明: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習近平總書記引用蘇轼的詩詞文賦,兩次用以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問題。

強調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高度重視生態保護。在《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一文,習近平引用蘇轼的三首詩,分別是《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的“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和陶擬古九首(其四)》的“飛泉瀉萬仞,舞鶴雙低昂”和《和陶田舍始春懷古二首(其二)》的“丹荔破玉膚,黃柑溢芳津”。這三首不同詩篇中的三句,都是對美麗自然風光和景色的描寫,從中可以真切感知美景對蘇轼心情的愉悅。習近平總書記引用這三句話,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買不來也借不到的寶貴財富,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護生態環境責任重大、使命光榮,要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路,爲子孫後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強調生態環境是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城市發展要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在《做好城市工作的基本思路》一文,習近平引述蘇轼上書疏浚西湖,提出西湖的五重價值一事。公元1090年,時任杭州知州的蘇轼作《杭州乞度牒開西湖狀》上奏朝廷,講述了他疏浚西湖的理由和計劃。他認爲:“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蓋不可廢也。”理由有五,一是西湖具有祈福等社會意義,二是西湖可供周邊人民飲用,三是西湖可供周邊農桑灌溉,四是西湖可供運河取水、有利水利,五是西湖可供釀酒、有利經濟。習近平引述蘇轼疏浚西湖一事,強調山水林田湖是城市生命體的有機組成部分,不能隨意侵占和破壞,城市發展不僅要追求經濟目標,還要追求生態目標、人與自然和諧的目標。

立德樹人: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習近平總書記引用蘇轼的詩詞文賦,兩次用以強調立德樹人問題。這兩次習近平總書記引用的都是蘇轼《晁錯論》。蘇轼在《晁錯論》中總結了西漢初年景帝時期的政治改革家晁錯失敗被殺的原因。蘇轼認爲,“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七國叛亂只是晁錯失敗被殺的外因,其自身缺乏堅強的意志才是根本的內因。

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並重培養學生能力和意志。在《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一文中,習近平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回答一些綜合性、深層次的理論和認識問題,包括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習近平引用“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強調青年要把遠大志向變爲現實,既要求得到真學問、練就真本領,又要有锲而不舍、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從一點一滴做起。強調要幫助學生錘煉堅強的意志品格和奮勇爭先的進取精神,曆練不怕失敗的心理素質和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強調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注重培養奮鬥精神。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一文中,習近平強調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應該做好幾方面工作,包括要在培養奮鬥精神上下功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還要過很多“婁山關”“臘子口”,但現在的青少年絕大多數在不愁吃穿的環境中長大,缺乏責任感、堅強意志和吃苦耐勞精神。習近平引用“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強調要對學生加強時代使命和責任意識教育,要在培養奮鬥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高遠志向,曆練敢于擔當、不懈奮鬥的精神,具有勇于奮鬥的精神狀態、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做到剛健有爲、自強不息。

本文爲《黨史博采》原創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侵權必究

維權支持:河北冀能律師事務所

4 阅读: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