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對革命有功也有過,建國後當市委書記不滿足,伸手向毛主席要官

曆史門前小個子 2024-05-05 12:13:42

1949年初,隨著三大戰役的結束,全國解放已經指日可待,而面對越來越好的局勢變化,作爲我黨主要領袖的毛主席,此時卻是憂心忡忡。

毛主席的擔憂之處,不是敵人的反撲,而是擔心革命勝利後有幹部禁不住糖衣炮彈的攻擊。

在召開的我黨第七屆二中全會上,爲了使得黨內同志不要驕傲,毛主席特地提出了兩個務必,第一,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第二,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毛主席爲了保持幹部隊伍的純潔,他的良苦用心,實在是天地可鑒。

只是在新中國成立後,還是有很多人倒在了糖衣炮彈下,最典型的兩人,就是曾任中共天津地委書記的張子善和中共石家莊市委副書記劉青山。

從建國後到1951年,短短兩年的時間裏,兩人就貪汙了171.6億元(舊幣,相當于171.6萬),也許在現在看來,170多萬並不算是一個大數目,但是在當時,這171萬的購買力可不是現在能比的。

要知道抗美援朝時,河南豫劇大師常香玉義演爲志願軍捐飛機時,當時一架飛機才15萬元,也就是說,張子善,劉青山兩人貪汙浪費的國家財産,完全可購買11架飛機還多。

而面對劉青山,張子善的重大犯罪行爲,毛主席當機立斷,表示一定要將兩人槍決,否則無顔面對那些犧牲的烈士。

毛主席本想將張子善,劉青山兩人作爲黨風建設的典範,只是讓他沒想到的是,此時擔任河南省委常委兼開封市委書記的戴季英卻是嫌自己官小,伸手向他要官,對此,毛主席更加雷霆大怒。

戴季英爲什麽會向毛主席伸手要官呢?

也許現在很多人都沒有聽過戴季英這個名字,但是實際上在我黨早期時,戴季英確實是一個比較名氣大的領導人,用簡短的一句話來說就是,戴季英不僅是“黃麻起義”的主要領導人之一,而且還是鄂豫皖蘇區的主要創建人之一。

通過以上這兩句話,足以看出戴季英對革命的貢獻,是相當大的,他算是有功之臣,而不爲人知的是,戴季英的革命生涯裏,其實不光是有功,也有過。

也正是考慮到這一點,戴季英最終在建國後擔任的職務不高,是河南省會開封的市委書記。

在很多老同志看來,戴季英對革命犯有過錯,他能夠在建國後當官,而且官也不小,已經是非常不錯了,但是戴季英此人太過于執拗,他並沒有認爲自己有錯,而且還覺得黨組織給他的官小了,所以,他給毛主席寫信,決定和毛主席要官。

對戴季英的請求,毛主席看後尤其氣憤,因而批示道:共産黨不需要戴季英這樣的高級幹部,這樣的人應該開除黨籍,開除公職,永不啓用。

戴季英對革命的功與過,分別是什麽呢?他後來的結局如何?

戴季英是湖北黃安人,早些年間,他在家鄉鬧革命,參加過農民協會,後來加入了共産黨,自此便正式走上了革命道路,在武漢工作時,戴季英能力強,出了不少風頭,那個時候,他是武漢三鎮有名的學生愛國運動領袖。

大革命失敗後,農民運動開展得不錯的黃安成爲了敵人鎮壓的重點,正所謂“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黃安也是戴季英的家鄉,他並沒有被敵人的惡勢力嚇倒,而是堅決與戴克敏、吳煥先,鄭位三等同志一同繼續革命,堅持鬥爭。

爲此,他們領導了打響了鄂豫皖地區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即“黃麻起義”

起義後,戴季英不畏犧牲,開始與其他同志一同創建鄂豫邊革命根據地,在此期間,他確實對革命做出了很大貢獻,他一邊在地方宣傳“擴紅”,一邊又在戰鬥時于前線指揮。

紅四方面軍成立後,戴季英曾任25軍74師政委,第四次“反圍剿”戰鬥失敗後,紅四方面軍不得不離開鄂豫皖長征,74師卻是留了下來與敵人打遊擊,這期間,戴季英的戰功是相當顯赫的。

1933年,戴季英升任紅25軍政委,同時兼任了74師政委,鄂東北遊擊總司令,自此,他毫不意外的成爲了堅守鄂豫皖根據地鬥爭的重要領導之一。

紅軍時期,是戴季英革命生涯中最爲高光的時期,此後到了抗戰,解放戰爭時期,戴季英名頭不顯,也沒有再做過軍事主官,之所以如此,是因爲戴季英對革命也犯了過錯。

戴季英能打仗,確實優秀,這是個不可否認的事實,而從另一方面來說,戴季英也是一個堅持“肅反”的人。

“肅反”,衆所周知,這是紅軍時期的我軍一大“失誤”,而戴季英的堅持肅反,自然也是給他的革命生涯留下了一個大大的“汙點”,

戴季英對革命有功,也有過,黨組織綜合考慮後,再加上戴季英對革命信仰的堅定和熱情,最終,黨組織對他選擇了寬容,不僅沒有抛棄他,而且還保留了他作爲地方領導的職務。

建國後,戴季英被任命爲了河南省委常委兼開封市委書記,當時開封是河南的省會,這個官對戴季英而言,已經是不小了,但是他卻很不服氣,覺得黨組織太小看自己了,因此,他開始與其他同志對抗,甚至還寫信給黨中央,毛主席,要求讓自己當河南省委書記。

戴季英向組織伸手要官的行爲徹底的惹怒了毛主席,毛主席批示:永不啓用,戴季英也因而被開除黨籍,公職。

從1952年後,戴季英就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並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直到改革開放後,中共中央書記處批准爲戴季英平反,因而戴季英也恢複了黨籍和省級幹部的待遇。

晚年時,戴季英在河南鄭州生活,直到1997年去世,享年92歲,可謂高壽,這對戴季英是最值得高興的一件事了,作爲一名從槍林彈雨中走出來的軍人,最終得到如此結局,已經超過了很多人。

1 阅读: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