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過四十,只有一個建議:要盡量遠離“人情世故”

人情在藝境 2024-05-27 01:50:27

身處人情社會,最麻煩的,莫過于要接觸到人情世故。

初入社會的年輕人,由于沒接觸過人情世故,所以對人情世故特別好奇,甚至産生了不切實際的期望,認爲人情世故可以帶給自己好處。

經曆了不少事,碰了不少釘子之後,每個人的想法都會發生改變,從以往的好奇,變成了如今的厭惡。

在有點江湖經驗的中年人看來,人情世故就是一副枷鎖,不僅鎖住了人之自由,還鎖住了人之靈魂,讓人永遠活在複雜當中,經受折磨。

難道說,我們一定要接觸到人情世故嗎?未必。對于人情世故的執著,不過是我們的一廂情願罷了。

人過四十,只有一個建議,盡量遠離複雜的人情世故。

一、人情世故,不過是一場“利益互換”。

爲什麽我們需要講人情世故?目的只有一個,跟別人搞好關系,好進行利益上的交易和互換,大家不過是“各取所需”而已。

也就是說,當我們需要利益互換的時候,人情世故才是有用的。當我們不需要利益互換的時候,人情世故就是毫無意義的。

舉個例子。你求某個人辦事,那你就需要給別人送禮,講人情世故。反之,你不需要求任何人辦事,那你爲什麽要講人情世故呢?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其實是很現實的。有利益,大家還算朋友,就以表面上的人情世故維系虛僞的感情。

沒有利益,大家就不是朋友了,而是陌生人,哪怕再怎麽講人情世故,對方也不會在乎這虛僞的感情。一切問題的關鍵,都是利益。

正如《增廣賢文》所言:“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錢人。”

二、人過四十,再無熱情,只剩下看透世事的薄情。

人,不會隨著年歲的增長,而愈發熱情,只會隨著年歲的增長,而愈發薄情。當年那個熱情的年輕人,終究會成長爲薄情的中年人。

薄情,看似是壞事,實際上是好事,它代表了一個人的成熟。沒有經受過千難萬苦,沒有見識過世道人心,又有誰會變得薄情呢?

對于同事,你沒有了以往的期待,只剩下逢場作戲;對于朋友,你沒有了以往的掏心掏肺,只剩下“爲人只說三分話,不敢全抛一片心”;

對于親戚,你沒有了以往的熱情,只剩下保持距離;對于兄弟姐妹,你沒有了以往的情感寄托,只剩下“兄弟不共財,姐妹少往來”的覺悟。

江湖,就像是一塊磨刀石,終究會磨平一個人的棱角,也終究會磨平一個人的熱情。成熟的人都知道,沒有期待,就不會被人傷害。

所謂“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雲任卷舒”。人性都是善變的,也都是靠不住的。既然如此,保持一定的淡然、冷漠就好,切勿被人拿捏,趁虛而入。

三、到了中年,是時候要遠離人情世故了。

上文談到,人情世故不過是一場各取所需的交易。人到中年,由于經曆得多了,所以我們會變得薄情,而不再熱情。

可見,中年人對于人情世故的態度,是無所謂的。重視人情世故也好,不重視人情世故也罷,只要人與人之間缺乏利益聯系,感情就無法維系下去了。

你跟別人談生意,別人才會對你和顔悅色。你不再跟別人談生意,雙方都沒有利益牽扯,別人就會對你滿臉冷漠。

在這個年頭,大家都很忙,要麽需要賺錢養家,要麽需要苦苦內卷,要麽需要各種競爭,誰有那麽多的精力和耐心,去搞毫無意義的人情世故呢?

富豪不會跟乞丐講人情世故,因爲乞丐給不了富豪利益;中産不會跟低産講人情世故,因爲他們本就不是一個階層的人;老板不會跟員工講人情世故,因爲老板只看重員工的工作效率。

熱衷于人情世故,不過是年輕時的糊裏糊塗、一腔熱血、稚嫩天真罷了。

寫到最後

人過四十,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人與人之間最本質的關系,不是感情關系,也不是人情世故,而是利益。

送孩子上學,需要的是錢財;去醫院看病,需要的是錢財;求別人做事,需要的是錢財;日常的衣食住行,需要的也是錢財。

有錢人不需要講人情世故,因爲地位頗高的他們,自然會受到別人的尊重。沒錢人不需要講人情世故,因爲他們再怎麽講人情世故,也不會有人喜歡他們。

正如某位名人所言:“在我有錢的時候,我發現身邊都是好人。在我沒錢的時候,我發現身邊都是小人。”

不論是好人,還是小人,其實都是相同人群——拜高踩低的人。你有錢,別人待你如君子。你沒錢,別人待你如小人。

所以說,人到中年,賺錢才是王道。其余的,都不必過分在乎。

0 阅读:0

人情在藝境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