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筆下的兩棵樹、兩只蟬,都是人生大智慧

大道知行 2024-03-03 09:30:09

01

兩 棵 樹

《莊子·逍遙遊》中,記載了第一棵大樹的故事。

有一次,惠子對莊子說:我有一棵大樹,人們都叫它樗。它的樹幹疙裏疙瘩,樹枝彎彎扭扭,不符合繩墨取直的要求。雖然生長在道路旁,木匠卻看都不看它一眼。這棵樹雖大,卻是不材之木,人們只會鄙棄它。莊子微微一笑說:先生實在是不善于使用東西啊!宋國有一戶人家,世代以漂洗絲絮爲業,所以善于調制不皲手的藥物。有個遊客聽說後,出百金的高價收買了他的藥方。

當時正值吳越兩國水上交戰,遊客得到藥方後就拿來呈送給吳王。吳軍因爲有了藥,冬天水戰也不怕皲手,結果大敗越軍,遊客因此得到了豐厚的賞賜。同樣一劑藥方,有的人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絲絮,有的人卻能用它來獲得封賞。

現在先生有這樣一棵大樹,怎麽會擔憂它沒有用處呢?把它栽種在曠野之中,大樹因爲不成材,不會遭到刀斧砍伐。你也可以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樹旁,逍遙自在地躺臥于樹下,還有什麽值得困擾呢?

詩仙李白說,“天生我材必有用”。當你感歎自己碌碌無爲時,或許只是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戰場。同樣的人,放在不同的領域和崗位,自然會發揮不同的價值。

漢代外交家、軍事家班超,年輕時只是官府一名抄寫文書的小吏。他自歎抄寫一生,也只會是個籍籍無名之輩。于是投筆從戎,先跟隨窦固出擊匈奴,後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時間裏,平定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

班超仍是那個班超,但轉換位置之後,卻成了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

這世上沒有天生的庸才,只有放錯位置的人才。找對了位置,不材之木,亦可成材。

《莊子·人間世》中,還記載了另一棵大樹的故事。

一位木匠在齊國曲轅這個地方,看見一棵被人當作神樹祭拜的栎樹。它的樹冠大到可以遮蔽數千頭牛,樹幹足有十丈粗,樹梢高臨山巅,足夠造十余艘大船。許多人圍而觀賞,木匠卻視而不見,直接從旁邊走過。他的徒弟從未見過這樣壯美的大樹,好奇師父爲什麽連看一眼的興趣都沒有?師傅說:這只是一棵無用的大樹。用它做船會沉沒,做棺材器皿會很快朽爛,做木門會流脂而不合縫,做大梁會被蟲蛀蝕。

當晚木匠睡著後,卻夢見神樹對他說:你打算拿什麽有用之樹跟我相比呢?梨樹、橘樹這些果樹,果實成熟就會被打落在地,自己也就跟著遭受摧殘,大的枝幹被砍斷,小的枝丫被拽折。楸樹、柏樹這些喬木,樹幹長到一兩把粗,耍猴的人便把樹木砍去做木樁;長到三、四圍粗,富貴人家便砍去做蓋房的大梁;長到七、八圍粗,貴族又砍去做整副的棺木。

果樹因爲能結出鮮美的果實,柏樹因爲可以做棟梁之才,所以常常刀斧加身而短命,不能終享天年。神樹因爲無用,反而免遭刀斧之禍,延年益壽,受人祭拜,終成大用。

中國有兩句老話,“自古才命兩相妨”,“庸人多厚福”。

意思是說,才華橫溢的人,容易風頭過盛、遭人嫉妒,最終招致禍端;看起來平凡無用的人,因爲與世無爭、能夠堅持,反而得到最大的福報。

莊子說,“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莫知無用之用。”

太過急功近利的人,終其一生都在被“有用”這柄大斧不停砍伐,最終身體累垮了,精神崩潰了,事業、家庭反受其害。而那些堅持讀無用的書,做無用的事,花無用的時間之人,卻在已知之外保留了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日積月累,量變引起質變,終有一天會在命運轉角處收獲意外的驚喜。

作家周國平說:“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詩,酒,哲學,愛情,往往無用。吟無用之詩,醉無用之酒,讀無用之書,鍾無用之情,終于成一無用之人,卻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無用之人,往往欲求更少,知足而常樂;無用之事,堅持日久,終將功夫不負有心人。無用之用,終爲大用。

02

兩 只 蟬

莊子在《逍遙遊》裏說,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早晨生長的菌類沒見過黑夜,夏天的蟬沒經曆過春秋。

一個見識太少,認知太低的人,就如這蟪蛄一般,以爲世界永遠都是夏天。結果在旁人看來,就會顯得無知而愚昧。

作家李笑來講過自己的親身經曆。他在國外認識了一個信奉“地平說”的人。時至今日,這人仍堅信地球是平面的。

交談的過程中,李笑來得知他還加入了“地平協會”。協會中的成員,每天都會分享各自搜集來的地平說信息。成員們見狀個個情緒高漲,自認爲得到了更確切的佐證,並爲此沾沾自喜。

其實,像這類人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他們每天抱著手機搜集各類信息。卻不知他盲目獲取的信息,並不會增加認知的寬度,反而將自己困入了信息的繭房。

如果你只看合乎自己口味的書,那你永遠就只能知道你已經知道的事。所以我們要多看不同領域的書,學習到新的知識;多與人交流,接觸自己不認同的觀點。

當你的知識密度越高、見識越廣時,你看待事物就不會輕易被表象所迷惑。

《莊子·山木》講,還有一只蟬,因爲得到了一塊好樹蔭而忘了自己身處的位置。但其實,它的身後有一只螳螂已經偷偷盯上了它。只是因爲一時的享受,這只蟬便讓自己陷入了危險的處境。

這個世界是公平的,此刻你享受了多少安逸,日後就得付出多少代價。很多人時常會沉迷于眼前的舒服圈中,卻不知危機已悄然降臨。

戰國時期,名將廉頗打算招納一批門客。不少人聽說後就各顯本領,紛紛得到了廉頗的認可。進了廉頗府邸後,他們吃喝無憂,還有仆人侍奉。滋潤的生活讓他們越來越懶散,到最後再也無人讀兵書,練本領。

公元260年,長平之戰爆發,廉頗向門客詢問對敵之策。門客個個抓耳撓腮,無人能應敵。結果長平之戰大敗,廉頗立馬就驅散了門客,任由他們流落街頭。

孟子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個人享受慣了舒適,也就慢慢廢掉了,不再擁有抵抗風險的能力。

只有逼自己不斷前進,跳出涼爽的樹蔭,才能避免危機,順遂地生活。

朱熹說,莊子在當時無人宗之,他只在僻靜處自說。

莊子在世時,沒有人理解他的學說,他只能自娛自樂地著書立說。直到後來,人們才從他那些生動的寓言故事中,感悟到了人生的種種哲理。

生活不順時,多讀讀莊子,你總會挖到點智慧的寶藏。這些寓言的背後,藏著莊子對生活的洞察,和對人性的思考。認真品讀它們,我們能解開生活的迷茫,找到人生的方向,修煉出更好的自己。

◎本文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