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朱高熾即位僅一年就死了,他的死亡原因是什麽?

圍爐觀史 2022-12-28 17:23:17

事實上,朱高熾在位時間不滿一年,從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十五日登基,到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駕崩,僅十個月,終年48歲。

明仁宗朱高熾永樂二年(1404年)被立爲皇太子,之後以太子的身份監國二十年,朝無廢事。誰也沒料到,“苦熬”二十年的朱高熾卻在登基不到一年的時候,就驟然駕崩。

因此有人對朱高熾的死因存疑,且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是朱高熾壯年而逝。朱高熾的爺爺明太祖朱元璋在位31年,活了71歲,其父明成祖朱棣在位22年,活了65歲,爲啥到了朱高熾這,就只活了48歲,不科學啊?

其二朱高熾即位時身體好好地,沒有得重病的迹象,尤其是駕崩前一個多月還在策劃遷都的事宜,准備將都城從北京遷往南京,半個月後,他又派皇太子朱瞻基到南京去拜谒太祖朱元璋的皇陵,並留在南京負責遷都接待工作。如果朱高熾患有重病,怎麽可能在如此關鍵時刻讓太子朱瞻基遠離京城,要知道一心想要爭奪皇位的漢王朱高煦,此時還盤踞在山東虎視眈眈呢?

其三,朱高熾死亡的過程太快。朱高熾駕崩前三天,還在日理萬機,看不出身體有什麽問題,直到了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這一天,朱高熾才感覺自己行將不起,于是留下遺诏傳位于皇太子朱瞻基,當天,朱高熾就死于皇宮內的欽安殿,終年48歲。自古帝王生死從來都是大事,更何況是無疾而驟崩,朱高熾的突然“暴死”,足以引起後世人的無限遐想?

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子,生母是徐達的長女徐氏,也即徐皇後。早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18歲的朱高熾就被立爲燕王世子,然而身爲父親的燕王朱棣卻並不怎麽喜歡這個長子,只是礙于祖制傳統和朱元璋的威嚴,不得不立他爲世子,其實朱棣更喜歡次子朱高煦。

朱高熾從小體弱多病,長大後又落下肥胖和足疾的毛病,雖然年輕時不怎麽明顯,但行動不便是一定的,因此養成了他喜靜厭動的性格。朱高熾喜好讀書,且專心致志于經籍和文學,反而在武事上的資質和表現一般般。

與之相反的是二弟朱高煦,從小就長得英武不凡、身材挺拔,不愛讀書卻喜歡舞槍弄棒,長大後不但擅長軍事,且日益成長爲一員猛將,簡直和年輕時的朱棣一個翻版。作爲數次出塞征戰的燕王朱棣,當然更偏愛這個類似自己的二兒子,但凡出征行獵都喜歡把朱高煦帶在身邊。

後來“靖難之役”爆發,燕王朱棣以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讓次子朱高煦擔任先鋒和自己一起率燕軍南下,直搗南京。在南下的途中朱棣好幾次遇險,幸虧有朱高煦的救護才轉危爲安,朱棣也因此更信賴這個次子,甚至私下裏對他說:“世子多疾,汝當勉勵之。”

這是暗示將來要傳位于朱高煦啊,由此可見,朱棣除了對肥胖且有足疾的長子不待見,還有對其是否能長壽沒有把握。看看朱棣這父親是怎麽當的,心裏想的不是兒子如何如何長壽,反而詛咒他短壽,且以此來鼓勵最器重的次子。

等到了明成祖朱棣晚年,此時的朱高熾也已經做了20年的太子,他的身子更肥胖了,體重超過了三百斤,腿腳也更不方便了,據說需要兩人攙扶才能正常行走。

而且朱高熾好吃,尤其是喜歡甜食,雖然已經吃成了大胖子,但口腹之欲絲毫不減,再加上46、47歲的年紀(在古代屬于老年),因此朱高熾患上老年人常見的糖尿病、高血壓及心髒病等慢性病的概率是非常大的。

正是由于朱高熾從小體弱多病,又因過度肥胖及足疾等所帶來的一系列疾病,導致朱高熾登基後不足一年就去世了,遠比其祖其父要短壽,而且其後代子孫似乎都有遺傳自他的基因,因而也普遍短壽,除了嘉靖、萬曆兩位皇帝比較長壽,剩下的居然沒有一位享年超過朱高熾的。

這樣看來,朱高熾48歲猝死,且是胖死的說法沒有問題。

當然,說一個人是胖死的,這個人還是古代的一個皇帝,且死得很突然,聽起來總是不那麽令人信服,因此又有了另一種說法,說朱高熾是代替其父處理朝政,日理萬機且日複一日,再加上身體不怎麽好,最終把自己活活累死了?

這種說法還是很有市場的。因爲朱高熾雖然在位不到一年,可是曆史評價卻極高,堪稱仁君的典範,這從他的廟號“仁宗”就可見一斑,而且他當監國太子二十年“朝無廢事”,勤政愛民之心和治國理政的能力天下臣民皆知,最終操勞過度導致猝死。

看看工作狂朱高熾是怎麽工作的:

早在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就親自率軍與蒙古人作戰,有時還沖鋒陷陣在前,大部分的時間不是在行軍的路上就是在軍營裏,而沒有時間管理燕王府和北平的行政,這些事自然都落在了世子朱高熾的身上,這也是朱棣南征時選擇朱高熾留守北平的原因。

一方面是朱高熾有管理行政的經驗,另一方面也是認可他的能力。尤其是朱高熾曾以萬余軍隊成功地阻擋了李景隆的50萬大軍,打贏了北平城守衛戰,這一戰役對整個靖難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朱棣登基稱帝後,從永樂六年(1408年)開始,曾多次巡幸北京及五征蒙古,這期間都是讓皇太子朱高熾監國處理朝政,並負責後勤辎重糧草,每次監國時間長達數月到數年不等,直到朱棣死于第五次親征蒙古回歸途中。

可以這樣說,朱棣之所以能成就永樂大帝的威名,裏面有大半都是皇太子朱高熾的功勞,如果沒有朱高熾在後方監國,將國事處理得井井有條,朱棣哪能安心禦駕親征,且常年不在京城裏?

而對朱高熾來說,身體本來就不好,每天還要處理繁重的朝廷政務,保證不出差錯,且一幹就是很多年,就算是鐵打的身子也受不了。所以別看朱高熾在位不到一年,可是以監國的身份治國理政已經長達二十年,常年地辛勞國事,早已將身子掏空了,再加上肥胖等身體疾病,導致他48歲就突然病死,好像也很正常。

除了肥胖病和操勞過度導致朱高熾病死,還有一種觀點認爲,他即位後過于縱情享樂、沉湎酒色,最終導致發病猝死。

朱高熾雖然早早地被立爲燕王世子、太子,可並不爲朱棣喜歡,因此在他當太子的二十年間,不但長期處于朱棣的打擊和壓抑之下,而且還要時時防備弟弟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的奪嗣陰謀。

爲了保住自己的太子地位,朱高熾不得不一直韬光養晦,在許多方面都有所克制。能少吃就少吃,能少近酒色就盡量少近,表現得比較自律,不敢隨意放縱自己,免得被大臣彈劾和父皇朱棣責罰。正如朱高熾自己所說:“我監國二十年,被讒言邪惡所擾,心之憂危”。

然而隨著朱棣的駕崩,壓在太子朱高熾頭上的一座沉重的大山突然沒有了,天大地大我最大,即位之後的朱高熾徹底放松了自己,開始盡情地追求享樂,發泄情欲,沉湎于酒色之中。

在朱高熾死亡的前幾天,一向對大臣仁慈寬厚的他卻嚴懲了翰林李時勉,因爲李時勉上奏章對朱高熾提出了批評,其中一條就是朱高熾在服朱棣之喪時與其妃子有性關系。

李時勉因觸怒朱高熾險些喪命,直至垂危之際,朱高熾仍難忘此恨,說“時勉廷辱我”。由此可見,朱高熾確實縱欲無度,而李時勉的奏疏則很明顯觸及到他的痛處,否則不會如此耿耿于懷。

朱高熾因縱欲過度而得不治之症,進一步增加了他“暴死”的可能。

當然,曆史上對朱高熾突然死亡的原因還有其他種種猜測:像雷擊、被下毒、吃丹藥中毒等。

在明人陸釴《病逸漫記》中有記述:“仁宗皇帝駕崩甚速,疑爲雷震,又疑宮人欲毒張後,誤中上。”

大概意思是明仁宗朱高熾之所以駕崩得這麽快,疑似是被雷劈死的;也或許是有宮人想要毒死張皇後,沒想到張皇後沒有事,卻誤毒死了朱高熾。

同時《明史·羅汝敬傳》中曾有記載,“……先皇帝(仁宗)嗣統未及期月……獻金石之方以致疾也。”朱高熾雖然是難得的仁君,卻迷信吃丹藥可以延長壽命,因此他中金石之毒而暴死的可能性也很大。

不過也有學者通過對蛛絲馬迹的考察,認爲朱高熾是被其長子朱瞻基害死的。一是朱高熾駕崩時,朱瞻基人雖然還在南京,可好像事前就知道了會發生什麽事,因此提前做准備,並及時返回了北京繼承皇位。

二是朱瞻基即位後不久,就推翻了明仁宗朱高熾在位時所推行的一些國策,在古代提倡孝道,有“三年不改父之道”的說法,放在國家層面,就是“三年不改父之政”。朱瞻基的所作所爲說明了他們父子之間的親情是很淡薄的,那麽,朱瞻基不顧親情,迫不及待地爲自己早日登基籌謀,甚至做出弑父謀位的行爲也就可以理解了?

不過,朱瞻基在爺爺朱棣在位時就被立爲皇太孫,之後又被立爲皇太子,地位十分穩固,是皇位天然的繼承人,再加上其父朱高熾身體不怎麽好,朱瞻基完全犯不著冒“弑父”的風險而提前登基,而且朱高熾生前也沒有要更換太子的想法,所以說朱高熾是被朱瞻基害死的說法是很荒謬的,最起碼朱瞻基沒有這樣的動機,可要冒的風險卻太大了。

綜上所述,圍爐觀史認爲明仁宗朱高熾死于雷擊、被下毒的說法,只是見于野史,並不可信。

他真正的死因應該是肥胖病導致身體不好,然後又多年操勞國事,熬垮了身體;到了晚年爲了延長壽命誤食金丹,再加上即位後過于放縱自己,甚至縱欲無度,身體看似沒有重病,其實早就掏空了,已得了不治之症,恰在此時又被翰林李時勉一頓批評臭罵,使他怒不可遏,最終氣血不通一病不起,猝然暴死。

0 阅读:789
评论列表
  • 2023-01-15 22:14

    太胖了。喜歡甜食。48歲開始放縱[笑著哭]哈哈哈。。。。別說300斤被虐的當成驢一樣死命加班的大胖子了。換個精神小夥也夠嗆[笑著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