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定調!樓市,大變局來了

城市財經 2024-05-18 11:10:32
作者:余飛01 | 樓市進入新時代

大招如約而至,5月17日,必定是載入中國樓市史冊的一天。

其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兩點:

第一,超曆史力度的救市。

昨天一天四箭齊發,降首付、降利率、降公積金利率、收儲。

1、取消全國個人住房貸款利率下限

2、公積金貸款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

3、首套、二套的首付比例分別下調至不低于15%、25%

4、地方政府收購及商品房用作保障房,回收回購房企閑置的住宅用地

其中,首套房首付降至15%,二套房降至25%,這兩個比例都是房地産商業化以來的最低比例。

此外,收儲一事,也是曆史性的舉動。盡管昨天公布的收儲細則和之前傳出的小作文存在力度上的大落差,但舉動的意義非凡。

第二,對待樓市全新的態度與表態。

今年3月份的國常會上對樓市有過一次新表述,“房地産産業鏈條長、涉及面廣,事關人民群衆切身利益,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當時本號就說過,這句表述是中央對待樓市態度的大轉變,是將樓市的地位再次扶正。

這一次,表述更加新穎。

昨天上午的“全國切實做好保交房工作視頻會議”,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強調:

深刻認識房地産工作的人民性、政治性,繼續堅持因城施策,打好商品住房爛尾風險處置攻堅戰,紮實推進保交房、消化存量商品房等重點工作。

這意味著,穩定樓市變成了一項政治任務。

02 | 一切爲了去庫存

下面來看看具體措施。

央行直接三箭齊發,降首付、取消首套房與二套房商業貸款利率下限、下調公積金利率。

三箭其實就是兩箭,因爲公積金和商業貸款的不同,才各自強調,其實就是兩個大招,降首付、降利率。

這是一套組合拳,一句話概括就是鼓勵加杠杆的同時,給你減輕按揭負擔。

降首付,讓你上車門檻更低。在經曆了去年那輪降首付之後,大部分城市的首套房首付都降至20%,二套房降到了30%。

現在進一步下調,兩個首付都下調了5個百分點。

門檻變低了。以300萬一套的房子來說,之前以首套房資格購買,首付得60萬,以二套房資格購買,首付得90萬。

降首付後,以首套房資格購買首付只需45萬,以二套房資格購買首付只需75萬。

然而降首付或者說加杠杆的同時,也增加了貸款額度。之前若是首套房,貸款最多80%,也即240萬,現在可以最多貸款255萬。

如果只是降首付,根本調不動民衆去買房,因爲這是喊你去加杠杆,門檻雖低,成本反倒在增加。

所以,在降低首付的同時,配合著降利率。取消了首套房和二套房的商業貸款利率下限。

具體下調多少,各城市自己看著辦。

所以,能否調動購房積極性,關鍵看利率降幅。如果利率降幅最終的結果減輕了購房總成本,對推動民衆入場購房有積極意義。反之,則效果則會沒有。

市場專家預測,政策落地後,大多數城市房貸利率可能下降0.3個至0.4個百分點;按照100萬貸款、30年期限、等額本息還款方式計算,總利息支出可減少7萬余元;改善性需求住房的利息支出會減少更多。

去庫存的另一個大招,是收儲。

昨天的會議上,官方強調:

相關地方政府應從實際出發,酌情以收回、收購等方式妥善處置已出讓的閑置存量住宅用地,以幫助資金困難房企解困。商品房庫存較多城市,政府可以需定購,酌情以合理價格收購部分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

定語是“商品房庫存較多城市”。按照克而瑞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

武漢4月份商品住宅狹義庫存1865萬平方米,位居全國第一,去化周期42個月。庫存量前十城市還有成都、青島、天津、廣州、北京、西安、長春、佛山、深圳。

前九的城市,庫存量都在1000萬平方米以上。

這些城市接下來必然會有動作,但動作都不會太大。

因爲文件表述中,用了兩個關鍵詞“酌情”、“部分”。這就大大化解了這個大招的力度,尤其是對回購商品房。

之前市場傳出的小作文,是鼓勵地方政府回購尚未賣出的存量商品房,而且是大規模回購。

然而從現在的表態來看,顯然動作不會太大,仍是小規模。

之後發布的細則,也佐證了力度不會太大的事實。

央行昨天宣布:

將設立3000億元保障性住房再貸款,鼓勵引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支持地方國有企業以合理價格收購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用作配售型或配租型保障性住房。

發放對象包括國家開發銀行、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等21家全國性銀行。銀行按照自主決策、風險自擔原則發放貸款。人民銀行按照貸款本金的60%發放再貸款,可帶動銀行貸款5000億元。

這點錢對于幾萬億市值的商品房庫存,杯水車薪,根本撬不動。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4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7455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5.7%。其中,住宅待售面積增長24.5%。

數據:國家統計局

之所以不會大規模回購,主要還是財力不足。

過去三年裏,有部分城市在嘗試利用自身的財政兜底,回購商品房,但也僅僅是嘗試而已,並沒有什麽像樣的動作。

房地産下行之下,大多數城市的財政都捉襟見肘。

更爲重要的是,不少地方政府已經陷入了債務泥淖。

去年年末被點名的12個地區天津、內蒙古、遼甯、吉林、黑龍江、廣西、重慶、貴州、雲南、甘肅、青海、甯夏 ,更是被重要直接要求化債,除基本民生工程外, 2024年不得出現新開工項目。

所以,我們看到,當下地方政府都不怎麽敢舉債。反映在數據上,便是4月份的社融負增長了。

央行前兩天披露的數據顯示,2024年前四個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爲12.73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3.04萬億元。更重要的是,4月單月新增社融-1987億元,去年同期爲1.22萬億元。上一次單月社融爲負,還要追溯到2005年10月。

4月份社融負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政府債券融資大規模減少。

03 | 會否引起房價新一輪上漲

大家最關鍵的問題,應該還是這些大招會否引起房價新一輪上漲。

本號的觀點很明確,不含糊:不會。

一方面,根本沒有那個動力。人口在下降、需求在下降、低收入與高房價的天塹鴻溝仍在,供大于求的現狀也沒有改變,一切都在現實,沒有上漲的基礎。

另一方面,從官方的動作和態度中也能看出,沒有那個意思。

新一輪大招救市的目的,並沒有改變,仍是保衛戰,而非刺激,是在保衛中國金融體系的老式底層資産。

在保衛老式底層資産的同時,建立中國金融體系新的底層資産。

衆所周知,中國金融體系的底層資産,過去一直都是土地和房子。

土地和房地産是信貸的底層資産,而信貸又派生了大量的存款,是廣義貨幣和流動性的基石,是金融資産(利率)的定價之錨,也是整個經濟體系的信用基礎。

然而隨著三年大調整,房地産量價齊跌,底層資産在晃動。

公衆號“智本社”給出的觀點是:

一是作爲金融系統的定價之錨,土地和房地産價格下跌,導致金融資産價格下跌,金融系統出現不穩定;二是作爲商業銀行系統的抵押資産,土地和房地産價格下跌,導致商業銀行貸款擴張能力下降,觸發反向乘數效應,廣義貨幣和市場流動性加速萎縮,甚至出現流動性風險。

所以,保衛老式資産,其實就是打響了中國的金融體系保衛戰。

那麽,從什麽地方看出了國家在重構金融體系的底層資産?難道不是在繼續支持土地與房産作爲金融體系的底層資産嗎?

可以從兩個方面找到答案:

第一,從發債角度可以看到。

去年增加一萬億特別國債,今年增加一萬億超長期國債,說明中國試圖重塑金融體系的底層資産,通過發行國債,投放無風險資産,來替代房地産,以穩定金融系統。

這種底層資産的模式,也是國際通用的,目前全球發達經濟體金融體系的底層資産,都是國債。

簡單理解就是,過去我們的發展模式,是以房地産驅動經濟發展,推動民衆購房促進經濟、消費。

然而,未來則是國家來加杠杆,以國家信用背書的方式發行國債,這些錢將重點聚焦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升糧食和能源資源安全保障能力、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等方面的重點任務。

第二,先立後破的總基調。

去年兩場重要會議對房地産進行了定調,先立後破。

也即,在沒有立起來之前,不能破。這既體現了保衛金融體系老式底層資産的決心,同時也表明了放棄原本的地産經濟依賴度的意圖。

所謂“立”,就是建立起新的經濟驅動引擎,建立起新的房地産模式,建立起新的財政制度。

所謂“破”,主要是破除三點:1、破除房地産驅動經濟發展的模式;2、破除中央和地方對土地財政的依賴;3、破除高房價的隱憂。

所以,從頂層戰略來看,官方釋放的信號,似乎在表示,保證不出現系統性危機即可,讓房價持續慢速下跌。

然後在房地産持續下跌的過程中,調整經濟結構,讓更多的資金投向科技産業、投向新興産業、投向工業,升級我們制造業産業鏈條。

這一思路,正好契合“先立後破”的精髓。立新是目的,破舊也是目的,先立後破是方法,是戰術。

1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