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到底有多神奇?這些帝王政要爲何死後都想葬這裏

慕士塔格的季風 2024-04-27 04:27:18

南京三面環山,一面臨江,自古以來就以地勢險要而著稱,自帶王者之氣,曆史上曾爲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各朝的都城,所以南京有著“六朝古都”的說法。

鍾山曆來被認爲是南京地區的群山之首,是南京的標志和象征。登上山頂,可以一覽南京城,鍾山猶如一座天然屏障,稱爲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

鍾山見證了曆代帝王的雄圖霸業,也見證了十朝故都的興衰更叠,並最終成爲帝王的歸宿地,從而也成就了自身的盛名。

鍾山是南京的風水寶地,自古以來,很多帝王政要和名人死後多葬于此。早有孫權、朱元璋,後有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還有無數的曆史人物。

爲何這些帝王政要都如此青睐紫金山?

戰國時楚國在此建金陵邑,漢代開始稱鍾山,東晉時稱紫金山,因山有紫色頁岩,在水文、地勢等作用下,山頂經常有紫雲缭繞,氣象萬千,紫金山之稱由此而來。

自古以來,紫金山都被看作是龍脈的所在地。紫金山共有三峰,中峰最高,海拔448米,山勢險峻,氣勢磅礴,在古代的風水學上,這被稱爲“華蓋三峰”。

紫金山蜿蜒起伏,有著如龍的氣質,從空中俯瞰鍾山,天地間的紫金山像一條騰飛的龍,這裏山光與水色齊收,山、水、城、林融爲一體,周圍秀峰塔影,林木蔥郁,建築精美獨具匠心,是一個集自然美與人文美相結合的上乘之作,故有"金陵毓秀"的美譽。

在紫金山第一個建陵的是東吳皇帝孫權。晉代吳勃的《吳錄》裏寫道:“劉備曾使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亮歎曰:‘鍾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孫權深以爲然。《三國志》記載:“夏四月,權薨,時年七十一,谥曰大皇帝。秋七月,葬于蔣陵”。蔣陵就在今天的梅花山上,宣明太子孫登也葬在孫陵附近,現僅存一個石碑,一座石橋,一個注釋牌,一座石像。

明孝陵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及馬皇後之合葬陵墓,坐落在紫金山南麓,陵園很大,是明代帝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也是我國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

明孝陵僅神道就長達2400米,曲折幽深,其中部轉彎處正好經過孫權陵墓所在的梅花山, 神道呈S形繞過山麓,和中國傳統帝王陵墓開闊筆直的神道完全不同,按理說,朱元璋是一個獨斷專行、大權獨攬的皇帝,當初選址完全可以遷走孫權墓的,坊間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是朱元璋誇贊孫權是一條好漢,留著孫權的墓,權當孫權爲他守門。

其實自古以來中國的曆朝曆代的皇帝都有著尊重前帝王的傳統,更有一種可能是朱元璋怕挖孫權墓破壞了這裏的風水才是真的。這座皇陵動用了10萬民工,前後曆時32年才建成,如今還流傳著朱元璋下葬時還出現了南京十三個城門出棺材的民間傳說,更爲這座陵墓平添了神秘的色彩。

其實1998年通過專家精密探測考證,這裏就是朱元璋葬身之地,而且從未被盜過,甚至連一個盜洞都沒有出現過。

據南京大學的專家講,明孝陵的設計者將整座紫金山作爲“風水”景觀,將附近的三條河納入孝陵的規劃設計中,即保留了泄洪通道,又讓河流爲陵墓增色,體現了“因山爲陵”、“天人合一”的中國帝陵建築傳統和文化理念。

六百多年過去了,如今的明孝陵地面建築物早已蕩然無存,但從布局仍能看出來氣魄恢宏,石刻磚雕,圖案清晰,技藝高超。

朱元璋不僅將自己的陵寢選址于此,而且還對那些追隨他的一幫開國功臣“賜葬鍾山之陰”,據史料記載,鍾山之陰共葬十余位明初的開國功臣,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的有徐達、常遇春、李文忠、吳良、吳祯、 仇成等人的墓葬。

徐達墓

1969年、1977年,文物部門先後發掘了徐達第三代孫徐欽、徐達第五代孫徐俌夫婦的墓,據有關資料顯示,當時出土的時候徐俌衣服都是金黃色,一共有10件左右,當中素緞天鹿補服、素緞白澤補服又最爲珍貴,堪稱國寶。

明東陵

在明孝陵陵宮東牆以東六十多米處,還有一座太子陵墓,這就是明東陵,其主人就是朱元璋的長子、太子朱標,年僅38歲就染病身亡,其次子朱允炆就是後來被朱棣搶了皇位的那個建文皇帝。朱元璋“白發人送黑發人”,無比悲痛,將朱標安葬在已經選定好的孝陵的旁邊。

到了太平天國年間,天王洪秀全也相中了紫金山作爲自己的歸宿地。定都天京後,洪秀全隨即派人拆掉了原先矗立在紫金山附近的一座座巨殿寢宮,一是爲自己新建的天王府籌集石料,另方面,也爲自己將來建造 “皇陵”騰出地方來。然而,好景不長,僅僅過了十年, 太平天國就已風雨飄搖,1864年6月3日,洪秀全在天京陷落前病死,只能草草地埋在天王府的後花園中。

中山陵

當年孫中山先生在南京任臨時大總統期間,有一次他騎馬去紫金山郊遊,路過明孝陵時贊歎這一帶不僅風景優美,而且風水也好,北有橫臥的大山,南瀕明湖暗溪,可謂“山高水長”,便對隨從說:“我身後能夠在此向人民討一塊地作墓,死也足矣”。

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臥的“ 自由鍾”。中山陵前臨蒼茫平川,後踞巍峨碧嶂,音樂台、光化亭、流徽榭、仰止亭等紀念性景觀環繞在陵墓周圍,氣勢宏偉,被譽爲“ 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的第一陵”。

中山陵兩側,長眠著近代民主革命時期的一些風雲人物,如孫中山先生的親密戰友和國民黨政要等。

廖仲恺何香凝墓

廖仲恺、 何香凝墓位于紫金山南麓天堡城下, 明孝陵以西,面臨前湖,環境幽美,建築雄偉。廖仲恺爲同盟會的骨幹,孫中山先生的親密故友。廖仲恺夫人爲著名的民主人士。

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

1928年,國民政府還在紫金山的靈谷寺址建設了公墓,並增建牌坊、紀念堂及紀念塔。紀念堂由靈谷寺無梁殿改建,裏面有镌刻著北伐、抗日陣亡將士刻碑10塊,镌刻著33000多個北伐、抗日諸役陣亡將士姓名軍銜。

航空烈士公墓

位于紫金山北麓,墓碑上刻著3306位爲抗日而捐軀的中、美、蘇等國烈士姓名。

梅花山位于明孝陵景區內,有“天下第一梅山”之譽。

有一年的清明節,漢奸汪精衛到中山陵去祭拜,他無恥地對隨從說,希望自己將來死後,能夠埋在梅花山上爲孫中山先生守陵。汪精衛死後,一幫漢奸如他所願,最後將汪葬在了梅花山。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派工兵用150公斤炸藥才炸開了鋼筋混凝土的汪精衛墓,打開後只見汪精衛身著藏青色長袍馬褂,屍體上還覆蓋一面青天白日旗,汪的口袋裏,有一條白 紙,上有其妻陳璧君親手書寫的“魂來歸兮”四個字,還有汪精衛臨終前寫的幾句話:心宇將滅萬事休,天涯無處不怨尤,縱有先輩嘗炎涼,諒無後人續春秋。 炸墓的當天,工兵連夜建起了一座亭子,當時叫梅花亭,現在這裏叫觀梅軒。

蔣介石當年也曾經設想死後也葬在紫金山,還秘密請來了浙江奉化雪窦寺長老太虛法師,在紫金山紫霞湖的邊上選中了一塊背靠紫金山,面臨紫霞湖,東鄰中山陵,西毗明孝陵的風水寶地,還特意在那裏修了一座“正氣亭”,這個亭子現在還立在那裏。蔣介石1975年在台灣逝世,棺柩沒有入土安葬,而是暫厝在大溪慈湖。

紫金山也是一個風光荟萃之地

音樂台

音樂台,位于中山陵廣場南,建于1933年。台前有一汪月牙形 蓮花池, 池底有伏泉。池前是半圓形草坪,爲觀衆欣賞歌舞坐處,可容納三千觀衆。

流徽榭

流徽榭在中山陵至靈谷寺公路的南邊,又名水榭亭,1932年由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捐建。頂爲乳白琉璃瓦,紅色立柱, 三面臨水,碧水如鏡,倒映水榭, 別有情趣。

美齡宮

美齡宮位于明孝陵四方城以東200米處的小紅山上,1933年竣工,美齡宮是一座兩層樓的建築,四周樹木蔥茏,百花飄香。此處爲蔣介石官邸,蔣介石常與宋美齡來此休息和度假,如今的室內陳設一如舊式布置,遊人可領略昔日豪華景象。

石象路

石象路兩側立石獸6種12對,依次是:獅、獬、駱駝、象、麒麟、馬,文臣武將分立道旁。石人、石獸均爲整塊石料雕鑿而成,體量高大,生動粗犷,是明代皇陵石刻中的經典之作,每年11月的時候,這裏的秋景非常美。

靈谷寺

南朝梁代時,叫開善寺,元代又改稱蔣山寺,靈谷寺旁邊的無量殿是靈谷寺的藏經樓,明代建築,形制高大,全用磚砌,不用寸釘片木,故又稱無梁殿,爲國內現存同類建築中時代最早、規模最大者。

靈谷寺的寶志和尚墓前有塊“三絕碑”,碑爲唐代所立,碑文爲李白撰、顔真卿寫、吳道子畫,人稱“三絕碑”。此碑屢遭破壞,現有的碑爲清代靈谷寺的僧人按照以前的拓本刻的複制品。

歡迎關注慕士塔格的季風,讓我們一起去看世界。

0 阅读:1

慕士塔格的季風

簡介:平生三大愛好:釣魚、滑雪、自駕遊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