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欲徙都長安卻遭反對,隨後強行遷都並將洛陽付之一炬

史海撷英 2024-03-21 09:11:18

西漢自高帝劉邦定都長安後,曆十一帝皆都長安,後劉秀摧垮新莽,恢複漢朝,是爲漢光武帝,方始建都洛陽。而東漢至漢獻帝時已近衰亡,且已不止曆十一個帝王了,所以把持朝政的太師董卓認爲應該返回故都長安,如此漢室才能再次興旺。這當然只是董卓一廂情願而已,亦或只是一種說辭。畢竟一國之都定在哪乃國之大事,一個國家的統治中心遷移會涉及此國的方方面面,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盡管東漢王朝的江山早已經被大小軍閥們給分割得支離破碎了,但國都仍舊是這個衰落王朝最後的體面與尊嚴 。

“初,靈帝末,黃巾余黨郭太等複起西河白波谷,轉寇太原,遂破河東,百姓流轉三輔,號爲“白波賊”,衆十余萬。卓遣中郎將牛輔擊之,不能卻。及聞東方兵起,懼,乃鸩殺弘農王,欲徙都長安。”“卓以山東兵盛,欲徙都關中,召公卿議曰:‘高祖都關中十一世。後漢中興,東都洛陽,從光武至今複十二世。案石苞室谶,宜複還都長安。’百官無敢應者。”董卓召集衆大臣動議遷都之事時,大家均感驚詫,而且董卓給出的遷都理由又如此荒謬,形同兒戲,大夥兒聽後面面相觑,瞠目結舌。荒謬歸荒謬,驚愕歸驚愕,抵觸歸抵觸,然而,董卓之勢焰熏天,誰又敢惹?所以在座的衆人皆啞口不言,殿堂上一片寂靜。

大夥沉默了一會,司徒楊彪站出來回話了:“遷都改制,天下大事,皆當因民之心,隨時之宜。昔盤庚五遷,殷民胥怨,故作三篇以曉谕之。往者王莽篡逆,變亂五常。更始、赤眉之變,焚燒長安,殘害百姓,民人流亡,百無一存。光武受命,更都洛陽,此其宜也。方今建立聖主,光隆漢祚,而無故捐宗廟宮殿,棄先帝園陵,百姓驚愕,不解此意,必糜沸蟻聚,以致擾亂。石苞室谶妖邪之書,豈可信用?”

董卓一聽楊彪這樣說,勃然大怒,厲聲斥責道:“楊公欲沮國家計邪?關東黃巾作亂,所在賊起,長安崤、函險固,國之重防。又隴右取材木,功夫不難,杜陵南山下有孝武帝故陶作磚處,一朝一夕可辦,宮室官府盍何足言!百姓小人何足與議!若有前卻,以我大兵驅之,豈得自在?”在座的大臣們見董卓動怒,個個都替楊彪捏一把汗。太尉黃琬贊同楊彪的意見,慨然說:​“此大事,楊公語得無可思乎?”

兩個位列三公的重臣一起發難,董卓也不便當堂發作,他憤而起身,拂袖而去,事後以漢獻帝的名義罷免了楊彪、黃琬的官爵。

董卓

將楊彪、黃琬兩個帶頭反對遷都者的官職革除後,董卓便開始緊鑼密鼓地實施他的遷都計劃。他首先脅迫漢獻帝劉協及文武大臣離開洛京,西遷長安,然後命麾下西涼鐵騎裹挾、押解近百萬洛陽居民跟隨獻帝車駕遷移,沿途人馬踐踏加上官兵殺戮以及饑餓疾病,無數百姓死于非命,屍首相望于道,無人掩埋。可憐無辜百姓,平日裏辛勤勞作,爲整個朝廷提供生産力,卻被迫抛家舍業、離鄉遠徙,成了董卓政治需要的犧牲品。

非但如此,生性殘暴的董卓爲了斷絕官員百姓的念想,下令縱火焚燒洛陽皇家宮殿,大火熊熊燃燒,借風勢延燒至整個洛陽城,皇室宮廟、府庫、官衙、商鋪、民居均被烈火吞噬,灰飛煙滅,昔日繁華的街巷被燒作一片殘垣斷壁,猶如人間地獄。

彼時,洛陽城內火光四起,濃煙蔽日,董卓的軍隊到處趁火打劫,他們四處搜尋、盜掘皇陵、權貴們的大墓,大量陪葬的金銀寶器被盜掘一空,兵痞們還洗劫民宅,強擄婦女,殺人越貨,致使百姓流離失所,骨肉分離,哭聲震天,整個洛陽古都頓時轟然如大山崩塌,變作一片四處倒臥著可怕焦屍、膿血橫流的地獄瓦礫場。

遷新都焚 “舊”都,縱兵大搶大殺,塗炭生靈,爲本已罪行累累的董卓再添重重一筆。但對于生性戾狠的董卓來說,這也是本性使然,他就是這樣一個擁兵自重的軍閥,一個殺人如麻的魔王,自己無法擁有的東西一定讓其他人也得不到,東漢王朝曆時近兩百年時間苦心經營的國都洛陽一瞬間化爲一片廢墟,這也標志著洛陽再也無法恢複它往日的繁華與莊嚴,爲患劇烈的董卓之亂也由此達到一個高潮。

董卓焚劫洛陽後,讓軍隊裹挾獻帝以及數十萬洛陽官民西遷至長安,他自己則率西涼軍主力屯駐洛陽郊外,准備迎擊關東聯軍。然而關東諸軍雖然兵多將廣,氣勢頗爲駭人,但將領們卻相互猜疑,致使令出多門,無法團結一致攻伐董卓,且對剽悍善戰的西涼軍有所畏懼,不敢輕易發起進攻。董卓很快看出,關東聯軍除了名號有些嚇人,其實就是一群各懷鬼胎的烏合之衆,和其他各路散兵遊勇無甚區別,根本不足爲懼......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