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科技狠活重災區的果凍,悄悄變身女性“減脂餐”

新零售商業評論 2024-03-14 11:40:56

題圖源自電影《街角洋果子店》

作者:北海 | 編輯:葛偉炜

“傳統零食在困境中的轉型解法。”

走進線下的商超,亦或是好特賣等零食折扣店,與記憶裏的認知不同,零食區的果凍産品都悄悄地變了身。

過往,以喜之郎、親親等傳統品牌爲代表,透明塑料小盒裝的果味果凍已經很難見到,取而代之的,是包裝袋上大大的“蒟蒻”兩字,細看品牌,除卻前述傳統大廠,還有三只松鼠、百草味等新興零食勢力。

蒟蒻,讀作“jǔ ruò”,即魔芋。蒟蒻爲中國魔芋古稱,經由朝鮮傳入日本後,經一系列名詞的演變,成爲日本魔芋制品的稱謂,並被廣泛用于果凍等零食産品生産加工。

熟悉蒟蒻果凍的消費者很容易發現,如今在售的易撕小袋、大袋封面上蒟蒻兩字矚目、顔色鮮豔等産品設計元素,與日本Tarami、ORIHIRO等蒟蒻果凍産品高度相似。

中國果凍零食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果凍龍頭喜之郎正是早期代表企業之一。30余年間,伴隨整個零食産業的變革升級,果凍産品也叠代數次,其間,營銷與包裝的創新、受衆人群的變化,及至當下蒟蒻果凍風靡,又是新興的健康減脂風潮使然。

而小小的蒟蒻果凍背後,亦是傳統零食企業在困境中尋求的轉型解法。

爲什麽是蒟蒻?

對于不少80後、90後消費者來說,果凍堪稱童年經典美味零食之一,爽滑Q彈,果味濃郁,幾乎能輕松俘獲男女老少的心。

果凍本身曆史悠久,中國古代有涼糕、石花凍等相似甜品,維多利亞時期的歐洲皇室貴族中也有流行,不過是以明膠制作,明膠是通過熬煮骨頭和動物組織提取的膠原蛋白,因制作費時費力,只在上流社會出現。

我們所熟知的現代果凍,其實源于19世紀。1845年,美國實業家彼得·庫珀(Peter Cooper,制造了美國第一台蒸汽動力機車)獲得了粉末明膠的專利,極大降低了明膠的使用門檻。1897年,紐約一名止咳糖漿制造商華特(Pearle Bixby Wait)和妻子在明膠與糖中添加了草莓、覆盆子、橙子和檸檬等調味料,並將其命名爲“Jell-O”。

過去百年中,Jell-O專利幾經倒手,如今歸于美國卡夫亨氏食品旗下,且已成爲果凍代名詞,經典産品果凍粉幾乎是家庭甜品制作必備材料,實惠且好用。

圖源Walmart官網

正如大衆對傳統果凍的印象,果凍的確是上世紀90年代才在國內興起。其中,又以成立于1993年的喜之郎爲典型,這家公司巅峰期一度占據國內市場70%的份額,1998年成立的親親稍弱,但也是主流品牌之一。

毫無疑問,曆經30年發展,曾經的巨頭也不免面臨增長難以爲繼、創新乏力等傳統企業通病。以港股上市公司親親爲例,其果凍業務占總收入的50%以上,2013年後,整體營收與淨利潤均呈持續下滑趨勢,如今年營收維持在8億元以下,遠不及巅峰期2013年的12.8億元。

這便是蒟蒻果凍登堂入室的背景了。

2020年,親親引入日本ORIHIRO工藝技術,推出蒟蒻果凍。部分親親果凍産品包裝上,也能看到蒟蒻兩字上方的日語標注。ORIHIRO(立喜樂)是一家成立于1972年、主營健康保健食品的企業,也是當前日本主流蒟蒻果凍品牌之一。

明顯看到,國內不少蒟蒻果凍多受日式零食産品的影響,喜之郎于2021年推出蒟蒻果凍産品,外包裝明豔的水果元素,醒目的蒟蒻二字,以及內包裝易撕小袋等設計,均與ORIHIRO等相似。溜溜梅于2019年推出自有蒟蒻果凍品牌“梅凍”,包裝上亦有“日本正壓過濾保鮮技術”字樣。

蒟蒻的確由中國傳入日本及東南亞等其他亞洲區域,不過,日本將其價值利用到了極致。

國內“魔芋第一股”湖北一致魔芋曾在公司調研報告中提到,魔芋食品來源于天然植物,加工過程以物理工藝爲主,與傳統動物源膠體相比,不存在病毒攜帶風險,是優質的食品原料。日本和東南亞國家對其認識程度和接受程度均較高,加工産業成熟,市場空間穩定。

據日本魔芋協會調查,2020年,日本人均魔芋食品消費金額爲621日元(約合40元人民幣),魔芋食品總消費額達765億日元。一致魔芋認爲,倘若能夠達到日本人均魔芋消費水平,中國市場空間將達到人民幣560億元。

有數據表明,2021年,中國魔芋市場規模爲33.67億元。顯然,增長空間巨大。

蒟蒻在日本飲食文化中應用相當廣泛,蒟蒻關東煮、蒟蒻刺身等食物之外,最常見的便是蒟蒻果凍了。而這也與其果凍企業的創新舉措分不開。

成立于1969年的日本休閑零食品牌Tarami最具代表性。Tarami官網顯示,目前,其旗下共有包括OISHII蒟蒻果凍、杏仁豆腐、傳統水果果凍在內的六大産品系列,其中,蒟蒻果凍主打低熱量與豐富的膳食纖維,0糖0脂0卡,主攻女性消費者。

而這款産品本身亦會升級。2019年,Tarami推出了功能性蒟蒻果凍“premium plus”,可以抑制餐後甘油三酯和血糖升高。

除卻大衆所熟知的熱量低、脂肪含量低等特點外,根據一致魔芋公司2023年半年報,魔芋主要成分爲葡甘聚糖,是一種大分子量可溶性膳食纖維,主要功能作用有減肥及預防心血管疾病,潤腸通便、防治便秘和癌症,降血糖。同時有益生元活性,促進有益菌的代謝和增殖,幹擾致病菌生長代謝。

可以說,蒟蒻在國內,的確是被小瞧了。

零食趨勢是什麽?

縱觀國內果凍發展史,會發現一個明顯衰落節點。

傳統果凍主材料多用食用明膠,2012年起,便有“毒明膠”傳言流出,到2014年,央視“3·15”晚會曝光包括蠟筆小新在內的果凍企業上遊供應商使用有毒明膠原料,行業地震,大批小品牌倒閉,而主流品牌蠟筆小新業績也一落千丈,直至今日幾乎“查無此人”。

事實上,彼時蠟筆小新等企業經監管部門檢驗,産品是符合相關食品質量標准的,卻難從輿論中翻身。

根本上,傳統果凍從配料及口味上均已落伍。以往,果味果凍配料鮮少含真實果肉,多是食用明膠、白砂糖,並添加檸檬酸、山梨酸鉀和防腐劑等食品添加劑制作而成,營養價值極低,糖分含量高,且形態大小極易讓兒童在吞咽時發生窒息風險。包括歐盟、新加坡,以及國內也有相應風險提示,不建議幼齡兒童食用。

這些零食企業的邏輯中,果凍其實也更偏向一款兒童零食産品,如喜之郎創始人李永軍在品牌創立之初,就將目標客戶定位爲兒童,“希望兒童吃了之後身體強壯”。很容易發現,各果凍品牌包裝設計多含卡通元素,低幼化。

圖源喜之郎官網

今時不同往日,邏輯變了。

歐睿國際數據表明,2022年,中國零食市場規模已達4653.24億元。龐大的規模之下,是新舊零食企業競爭加劇,零食品類愈發豐富繁多,消費人群及其口味革命式變化的底色。

過去的數十年間,電商渠道迅猛發展,良品鋪子、三只松鼠等線上品牌崛起並走入線下,薛記炒貨等現炒零食店爆發,零食很忙一衆量販零食連鎖店瘋狂擴張,零食成了離人們更近的品類,選擇增多,倒卷品牌們不斷推陳出新。

站在大的零食品類中看,果凍並不引人注目,而80後、90後們長大,也發現小時候那些常吃的果凍並無太大變化,傳統果凍被抛棄成了必然。

它需要做的,是跳出“兒童零食”枷鎖,站在更大的休閑零食品類中。

光大證券在休閑零食行業專題報告中提到,如今,休閑零食主要面向年輕女性,具有沖動性消費特征,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更多是獲得精神上的滿足。

圖源天貓超市

正如日本Tarami對果凍創新的探索,包括蒟蒻果凍、杏仁豆腐等産品系列在內,均主打健康、低糖、熱量低等特點,正是迎合了當下女性消費者的消費習慣。

一款小小果凍的叠代革命,最終指向的其實就是零食的品質化、健康化和高端化趨勢。

當我們回過頭來再度審視“被遺忘的”喜之郎、親親們,事實上,這些傳統零食品牌們並非止步不前。

以親親食品爲例,這家企業目前超五成收入依然來源于果凍,但過去的這些年間,也持續增加了膨化食品、糖果等新品類,成功從兒童零食轉型爲綜合休閑食品品牌。此外,亦有投資漢口二廠、永璞咖啡等新消費品牌,以保持年輕化探索。

只是,將它們與日本頭部果凍品牌Tarami放在同一維度對比,很明顯看到,後者更擅長通過洞察市場變化,將單一品類的創新做至極致,而非簡單橫向增加品類,對于産業的發展來說,顯然這樣的垂直探索更有意義。

國産零食的競爭態勢愈發膠灼,目前,單蒟蒻果凍,各品牌從産品口味、設計均又走入了同質化的旋渦,未來的創新道路如何走,其實值得想走得更長遠的企業們深思。

今日話題:你現在還吃果凍嗎?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