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都江南的王朝中,爲何只有明太祖朱元璋能北伐統一全國

驚心鳥 2024-05-08 13:41:52

熟讀中國曆史書的人都知道,中國的大一統的政治格局是秦始皇嬴政開拓的,此後的曆代王朝的建國皇帝都在追求著大一統的政治理想。然而在完成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中,絕大多數都是定都于北方,由北向南統一全國,達到了治世的頂峰。定都于江南和南方的王朝不少,他們的皇帝也積極以北伐的形勢謀求一統天下,但絕大多數都以失敗而告終。明太祖朱元璋是其中例外的一位,他定都江南重鎮南京,卻通過北伐驅逐蒙元勢力,完成了中華的統一建立了大明朝。因此數百年代朱元璋能夠以南統北的原因,一直成爲學者們討論的焦點。

關于朱元璋爲何能逆曆史規律而行,完成以南統北的曆史偉業,曆史學者們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認爲朱元璋是馬背上上皇帝,軍事能力特別強,所以能夠完成驅逐蒙元的統一大業。也有的人認爲是朱元璋手下的徐達、常遇春等人是難得的曆史級名將,這才能擊敗北方的蒙元大軍。還有人認爲是朱元璋占據了先機,抓住了北方幹旱蒙元軍隊缺糧的戰略時機。雖然這些說法衆多,但其實上都沒有抓住問題的關鍵。學者們說的這些原因的確存在,但卻不是核心因素,治世在朱元璋統一全國的過程中起到了一些助益而已。

從各方面的史料來分析,朱元璋之所以能夠以南伐北的統一大業,核心的原因大概有如下幾項。首先,朱元璋及其麾下的軍隊並不是單純的南方軍,本質上還是以北方人爲主的軍隊。朱元璋雖然在南京建都,但麾下的軍隊骨幹是以淮西人和淮北人爲主的架構。在明朝初年最爲著名的功勳集團,便是以淮西二十四將爲首的。他們都來自于淮西地區,而朱元璋則是淮西出來的最後一個皇帝。在朱元璋麾下的名將中,號稱萬人敵的常遇春就是來自于淮北的漢子。他在加入朱元璋麾下之前的隊伍,大多都是淮北人。

可以說朱元璋起家的家底都是由淮西人和淮北人組成的,他們雖然定都南京,但軍隊的主力並非江南人。淮西和淮北的人性格上與江南人完全不同,性情非常悍勇,並無江南士紳唯利是圖的性格。淮西靠近中原,淮北靠近魯南,風俗人情更像北方,所以人的性格也與北人相仿。雖然只隔了一條淮河,但無論生活環境,還是風俗人情,都與江南迥異。在工作上他們能夠吃苦耐勞,在戰爭中他們有堅韌的戰鬥意志,所以成爲朱元璋軍隊中的精銳。因此從軍隊組成上看,朱元璋統一中國並非是以南統北,而是以北建國。

除了淮西和淮北的軍隊以外,朱元璋在中期還接納了大量的中原人。朱元璋本來是白蓮教起義紅巾軍劉福通的麾下,他只屬于紅巾軍分支的郭子興部。因爲紅巾軍最大興盛時在中原建國,所以紅巾軍的戰鬥序列中有著大量的中原士兵。劉福通等人失敗後,朱元璋以分支部分兼並了南逃的紅巾軍軍隊,所以他麾下也有不少北方中原的將領和軍隊。在當時的曆史背景下,因爲元朝征用民夫修建大運河,而鳳陽等地又出現了少見的旱災。這迫使大量北方的災民南下加入到朱元璋的隊伍中,讓隊伍得以不斷的壯大有了源源不斷的有生力量。

從這一點上看,朱元璋統一全國與他之前的皇帝並沒有什麽不同,都是擁有一支以北方人爲主幹力量的軍隊。這樣的軍隊在戰鬥能力上遠超南方軍隊,在面對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等南方的農民起義軍軍閥時,他的軍隊個體戰力有著極大的優勢,所以能打出以寡敵衆的戰績,最終能平定江南,爲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當迎戰北方南下的元朝軍隊時,朱元璋的軍隊由于北方人居多,所以並不會貪戀南方的繁華,反而有種打回老家去的氣勢。這樣讓他們的士氣很高,作戰意志堅韌,並沒有南方軍隊離土作戰的衰敗之相。

除了軍隊組成趨于北方化之外,朱元璋的國家戰略也與之前定都南方的開國皇帝不同。從三國時代的東吳孫權開始,定都南方的開國皇帝很多,他們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以南方的門閥世家和官宦士紳作爲執政基礎。這就讓他們的朝廷中摻入了大量的南方利益集團,在國家戰略政策上不得不向這些利益集團妥協。在之前分析宋高宗趙構處死嶽飛的原因時就提到過這種利益邏輯,南方士紳爲了自己的利益,必須要犧牲北方人利益,所以以嶽飛爲首的北方將領就成爲了朝廷的犧牲品,而他們堅持的北伐戰略往往被南方士紳官僚所破壞。

但朱元璋與孫權、趙構等皇帝不同,他的執政基礎並非江南的士紳和地方官宦門閥,而是最爲底層的逃到江南躲避的北方百姓。這些百姓爲了躲避北方的兵災和旱災來到南方,卻又受到南方士紳門閥的盤剝,日子非常艱苦。朱元璋願意帶著他們打回老家去,他們自然是積極支持,並且在軍隊中表現出卓越的戰鬥力。而南方士紳官宦則非常反對朱元璋,他們暗中支持朱元璋的對手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等軍閥作戰,本質上是站在朱元璋對立面的。當南方三大軍閥被朱元璋消滅後,士紳官宦中的反抗勢力也無力阻止朱元璋北伐了。

因此在朱元璋安排的以徐達、常遇春等名將率軍北伐驅逐蒙元的戰爭中,江南士紳和官宦世家並不能阻止朱元璋的北伐戰略。一方面他們無法在大明朝的朝廷中形成足夠的影響力,只有宋濂、劉伯溫等寥寥數人的江南官員,根本不可能阻止北伐。另一方面由于三大軍閥被朱元璋消滅,江南士紳損失慘重,他們暫時不敢跟朱元璋正面做對,面對朱元璋的北伐命令也不得不遵從。從政治基礎關系來看,朱元璋時代的明軍部依賴于江南紳士,而趙構時代的宋軍卻以江南士紳爲基礎,所以明朝北伐能夠勝利,而南宋只能偏安一隅。

第三點核心原因在蒙元內部的經濟結構,對于江南補給依賴過重,給朱元璋的北伐軍隊帶來了天賜良機。在朱元璋之前的南朝軍隊北伐時,北方的王朝往往都是經濟上獨立自主的。不論是三國時代的魏晉,還後來的唐宋,北方王朝都能夠自己養活自己。但蒙元不行,因爲元朝建立後蒙元推行了複古化的政策,想要在北方平原養馬,因而毀壞了農業的根基,所以元朝的經濟非常依賴于江南。每年元朝朝廷都需要江南通過大運河北上運輸糧食,才能支撐元大都的正常運營。當北方出現旱災後,對南方的糧食依賴就更加嚴重了。

在元末農民戰爭初期,張士誠就以切斷大運河運輸線爲威脅,迫使了元朝對他妥協撤兵。後來元朝爲了擺脫張士誠的要挾,又向方國珍妥協,讓方國珍經過海路向北方運輸糧食。朱元璋消滅了張士誠和方國珍後,江南到北方的糧食線路就被終止了。于是以察罕帖木兒爲首的蒙元軍隊鬧起了糧荒,再加上蒙元朝廷內部複古派與崇漢派內鬥,使得糧食分配不均,于是南征的蒙元軍隊裹足不前,頻頻吃了敗仗。在察罕帖木兒死後,這些軍隊還分裂成了四支,三支軍隊爲了利益圍攻察罕帖木兒的外甥擴廓帖木兒的軍隊。

徐達和常遇春北伐時,面對的是燒餅缺糧和四分五裂的蒙元軍隊,即便擴廓帖木兒被譽爲蒙元的末代名將,也根本無法抵抗兵精糧足的明朝軍隊。此時的元軍倉促阻止抵抗已經來不及了,擴廓帖木兒能夠遲滯明軍占領元大都的日期,讓北元朝廷能夠逃脫明軍的追殺,已經是最大的極限了。在這種戰略局勢下,朱元璋統一全國大趨勢已經無人能夠阻止,所以明朝成爲唯一一個形式上以南統北,實質上以北方兵統一全國的封建王朝。朱元璋也因爲完成了驅逐鞑虜,恢複漢家衣冠的偉業,在曆史上受到極高的贊譽。

綜上所述,朱元璋成爲唯一一個以南統北的皇帝,但只是形式上的以南統北,根本上還是明朝各方面的北方人的因素在起作用。以北方人爲主的軍隊,不依賴甚至擊敗南方士紳的軍隊,控制南方的糧食以制約北方的供給,這些都是朱元璋能夠統一全國的原因所在。與別的定都南方的封建王朝不同,朱元璋選擇了北方人對待南方事物的手段,這成爲其成就大業的關鍵。如果延續司馬睿、趙構等人治理南方的策略,定都南方的王朝根本不可能北伐成功。從這個角度上看,北方人在國家戰略政治思維上,是大大優于南方人的。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