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唐:李存孝武功蓋世,師父是誰?有個老人,送給他一件絕世神兵

史書淩軒閣 2024-04-29 09:44:43

古老的代州飛狐之地(現今的山西靈丘),誕生了一位名叫李存孝的猛將。他原姓安,名敬思,身爲突厥族沙陀部落的後裔,血液裏流淌著戰鬥的基因。唐末五代的烽火歲月中,李存孝的名字如彗星般耀眼。

身爲晉王李克用的得力幹將,李存孝不僅在戰場上所向披靡,更是李克用“義兒”中的佼佼者。因排行第十三,人們稱李存孝爲“十三太保”,而在這十三太保中,李存孝的名聲最爲響亮。

每當談及古代猛將,人們總會說起“王不過霸,將不過李”。這裏的“霸”指的是西楚霸王項羽,而“李”便是十三太保李存孝。曆史記載中,李存孝在戰場上如猛虎下山,無論率領騎兵沖鋒,還是隨李克用解救陳、許,驅逐黃寇,他都未曾嘗過敗績。

傳說李存孝率領十八騎勇闖長安,雖然這僅僅是野史的誇張,但也足以彰顯他的勇猛。在《殘唐五代史演義》中,李存孝的英勇形象與《說唐傳》中的李元霸不相上下。李元霸能夠狠捶天下第二條好漢宇文成都,李存孝同樣能夠吊打排在第二的王彥章、鄧天王等人。

李存孝的力量之大、戰鬥之勇,使他與項羽齊名。後人有言,“唐初有個李元霸,唐末有個李存孝”,他們的英勇仿佛能撼動天地,若天有把,地有環,他們定能提起天地。

李存孝如此生猛,他的師父是誰呢?在《殘唐演義》中,明確提到過。李克用剛剛遇到李存孝(那個時候還叫安景思)時,李存孝說過。

李存孝,表面看就是個貧寒的牧羊人,俗話說窮文富武。李克用滿心疑惑,不禁詢問:“你這般武藝,究竟師承何處?”

李存孝娓娓道出其中緣由,原來在不遠處的太極山,隱居著一位老道,遠離塵世紛擾,潛心修道。老道發現李存孝天資卓越,力大無窮,便將其收爲弟子,傾其所有傳授武藝。還送給李存孝一柄神兵,那就是禹王神槊。那麽,咱們的問題來了,這個老道是誰呢?

這個老道就是隱居的澹台譽。澹台譽,字端勖,直北大帥,被封爲燕國公。殘唐時期,人們稱他爲“銀槍大帥”。澹台譽歸隱鐵籠山後,更被尊爲“銀槍老祖”。

槍法之祖,名不虛傳。早年,澹台譽在山東臨清羅家集師從羅谏,騎的是鐵脊銀鬃的逍遙馬,手持重達八十斤的八寶亮銀槍。他不僅槍法爐火純青,還有家傳的筆硯撾法,威力驚人。

澹台譽性格豪爽正直,對名利看得很淡,長期鎮守直北邊關。然而,晉王李克用在玉石樓一事被貶,讓他對朝廷失去了信心,于是辭官歸隱鐵籠山,自稱“鐵籠山人”。在那裏,他收了個了不起的徒弟——十三太保李存孝。

或許是命運的安排,澹台譽看中了李存孝這個孤苦的孩子,決定將自己的武學心得傾囊相授。澹台譽不僅教會了李存孝一套運氣之法,更是將家傳的三十六路霸王槊法和先祖留下的八百斤禹王神槊傳給了他。

這一切,對于從小缺乏父母關愛的李存孝來說,無疑是一份難得的奇緣。李存孝沒有辜負師傅的期望,他練槊刻苦,憑借著自身的聰慧和神力相助,短短三年內,他的槊法已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無論是崩、磕、掄、劈、掃的克敵招法,還是撩、撥、旋、圓、化的巧招,李存孝都運用得遊刃有余。俗話說一力降十會,招式再巧妙,在絕對的力量面前,仍然是花架子。

經過一番苦練,再配合李存孝的萬斤之力,他的槊法無人能擋,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實力已經不在師傅澹台譽之下。

然而,澹台譽對李存孝的教導並未止步于此。澹台譽深知,一個真正的英雄,不僅要有武藝,更要有武德和智慧。空有一身力氣,沒有頭腦,那豈不是無腦莽夫?

武藝有所成就之後,澹台譽開始傳授李存孝兵法、韬略。自古以來,爲將者,不僅要勇猛善戰,更要懂得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但是,李存孝在謀略方面的天賦,遠不及他在力量方面的天賦。而且,李存孝一看書就犯困,一拿起禹王神槊就精神抖擻。

但是,在澹台譽的管教之下,李存孝只能老老實實看書,研究兵法、戰陣。經過很長時間的苦修,李存孝學會了練兵與奇襲之法,更掌握了一百零八種陣圖的擺破之法。看著愛徒學會了自己的本領,澹台譽感到無比欣慰。

1 阅读: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