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37年造芯全史:A系列之前那鮮爲人知的失敗蟄伏曆程

真義科技 2024-05-19 10:41:05

(一)失敗曆程

1,RISC 問世

1964年,超級計算機 CDC6600 初步將“精簡指令集計算機”理念運用于存儲器載入/回存架構中。

緊接著的1965年,IBM爲了打敗 CDC6600,開始啓動“ACS-1(尖端計算系統)”項目。可惜三年之後該項目被擱置,但這期間卻積累了非常多寶貴的經驗、技術及創新。

1974年,IBM研究中心的 John Cocke 證明,計算機中約20%的指令承擔了80%的工作,這就是 RISC 的核心概念。

同年,IBM 801項目在 John Cocke 的主導下開始了。1980年夏,“藍色巨人”研發的IBM 801初版問世。

這是最早基于 RISC(精簡指令集計算機)微處理器開發的計算機,雖然“RISC”這個名詞要等到1981年才出現。

IBM的成功,以及1981年“RISC”名稱于學術性論文中問世,使得全球科技界逐漸掀起了“RISC項目”的研發浪潮。

其中 Acorn Computers 公司(ARM公司前身)也不例外。

1985年,Acorn Computers 公司推出了其第一款 RISC 微處理器ARM1——命名源自“Acorn RISC Machine”縮寫。

2,蘋果入局

1986年,成立十年的蘋果公司,已經看不到喬布斯的身影——在1985年他被蘋果CEO約翰·斯卡利(John Sculley)聯合董事會逐出了蘋果公司。

喬布斯出局後,斯卡利開始對蘋果的業務進行重組,其中就包括成立一個“高新技術小組(ATG)”,專門負責探索革命性的高新技術。

而蘋果的第一次“造芯”嘗試,就始于ATG。之所以蘋果決定親自“下場”,則是因爲摩托羅拉的68000系列處理器太不靠譜了。

當初摩托羅拉該系列芯片剛問世的時候,性能在行業內是頂尖的,蘋果也借助其強大的性能在1984年推出了極其經典的 Macintosh(初代Mac)電腦。

但是,隨著硅谷興起的“RISC芯片熱”,以及行業巨頭英特爾的步步緊逼,摩托羅拉的芯片開發進度逐漸落後競爭對手,這直接拖累了蘋果的産品競爭力。

因此在1986年,“水瓶座(Aquarius)”計劃正式啓動,蘋果的 ATG 與 AT&T 的微電子部合作——蘋果負責芯片設計而另一方則負責生産制造。

該計劃中,蘋果設計了一款“非主流”的四核處理器——其中非常大膽地采用了無高速緩存(Cache)設計!只保留了很少的片上內存,由軟件管理存儲。

芯片設計並非純理論工作,而是要實打實轉化爲實用産品的基礎工作;很明顯,蘋果的芯片設計工作陷入了“紙上談兵”的泥沼之中,不能自拔。

1989年,折騰幾年並燒光了幾千萬美元研發經費後,水瓶座計劃還是被終止了。同時被終止的,還有一個“霍比特人(Hobbit)”芯片計劃,該計劃的芯片是准備用在蘋果全新 PDA 項目——Newton上的。

造芯計劃雖然失敗了,但 Newton 這個項目還是要上的,于是蘋果便注意到了ARM系列芯片。但是,Acorn 公司是競爭對手,蘋果必須采取強硬措施才能安心使用該公司産品。

1990年十一月尾,Acorn公司剝離出所有知識産權和12名核心員工,並更名爲 ARM(Advanced RISC Machines),其中蘋果出資150萬英鎊獲得30%的股份(後來上升至43%)。

3,二次嘗試

1991年,蘋果拉上 IBM 和摩托羅拉,一起組建“AIM聯盟”——合三家之力共同對抗“ Wintel聯盟(微軟和英特爾主導的電腦廠商聯盟)”。

合作動機其實很簡單,那就是這三家皆被“ Wintel聯盟”壓得喘不過氣來!其中 IBM 在PC市場實在卷不過後起之秀康柏和戴爾,蘋果和摩托羅拉這對組合更是慘敗于微軟和英特爾的“鐵蹄”之下。

聯盟形成後,IBM貢獻了其基于 RISC 的高端芯片架構——POWER,而這個架構的鼻祖正是1980年研發成功的IBM 801。至于聯合研發的新芯片,則取名爲“PowerPC”。

此外,不管是上遊的芯片設計和制造生産,還是中遊的系統整合和測試,亦或是下遊的組裝和銷售,皆爲IBM的曆來強項——在三巨頭中可謂頂梁柱的存在。

至于摩托羅拉,貢獻的除了芯片制造生産能力外,還有無線傳輸方面的芯片設計能力;蘋果這邊,則主司操作系統、電腦組裝及銷售。

1992年,聯盟推出了第一款産品——PowerPC 601。該芯片繼承了 IBM 高端服務器和工作站的強大計算性能,更融合了摩托羅拉的頂尖芯片技術儲備,一經問世便驚豔了世人。

1994 年,蘋果推出了搭載這枚芯片的第一代 Power Macintosh 台式機,型號分別爲6100、7100、8100。依靠 PowerPC 芯片強大的性能,蘋果在初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銷售成績。

但是,該架構芯片的一些“先天性”缺點卻始終無法解決。

首先,超高性能帶來的,必然是超高的功耗。假如該架構芯片是用在超級計算機上,一點問題沒有;但若用在往輕薄化發展的個人電腦上,散熱是繞不開的難題。

另外就是開發工具的缺失,導致軟件生態不完備。還有昂貴的産品價格,直接制約著市場規模。在這三大缺點的陰影之下,頂著多重“光環”問世的新架構,此後漸受市場冷待。

(二)王者歸來

4,力挽狂瀾

1996年12月20日,蘋果宣布將以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喬布斯從蘋果離職後所創立的 NeXT 公司,這便是隨後喬布斯回歸蘋果公司的契機(斯卡利已于1993年被逐)。

1997年,喬布斯重新當選CEO,但“此蘋果”已非“彼蘋果”——這時候的蘋果在 PC 市場份額已從鼎盛時期的16%跌至4%,且賬面現金虧得只夠維持三個月運營了!

在離開蘋果的這十二年裏,經曆了世間滄桑的喬布斯,盡管仍然桀骜不馴,但已經變得務實了許多。所以當他看到自己創辦的公司面臨如此絕境時,便選擇了先放下恩怨。

重掌蘋果後,喬布斯首先就是停止了和微軟的專利紛爭,並主動示好,從而爭取到了1.5億美元的投資資金。

當然,微軟並非“友善之類”,其之所以願意幫助喬布斯,是因爲喬布斯承諾會將微軟的IE浏覽器當作 Mac 的默認浏覽器!如此屈辱的條件都能答應,微軟自然樂于伸出援手。

有了救命資金之後,喬布斯便開始大刀闊斧地改革,砍掉了絕大部分不需要的研發項和業務線。例如那個銷量極差的 Newton 掌上電腦項目,便是首要的被砍産品線。

同時開始大規模裁員,3000多人因此而失業。此外,喬布斯還決定將生産制造外包,從而使蘋果專注于産品設計與開發。

改革完成後,喬布斯又開始了新産品—— iMac 電腦和 OS X 操作系統的研發工作。不過,研發完成之後還要准備測試和量産,蘋果需要更多的資金。

上世紀90年代,ARM 借助低功耗芯片技術和“架構授權”模式,在業界混得風生水起,最終在1998年四月份,于納斯達克成功上市。這時喬布斯驚喜地發現,斯卡利竟然給他留下了這麽一份“大禮”!

由于使用ARM芯片的 Newton 項目已被砍,而且這時候的蘋果公司又急需現金,于是喬布斯便在 ARM 上市後抛售蘋果所持的股份。

最終,蘋果在 ARM 公司的股份占比,直接降到了約6%——以此換來了數億美元的寶貴現金。值得一提的是,在 ARM 上市前一個月,庫克受喬布斯邀請入職了蘋果公司。

很快,在1998年五月份,劃時代的 iMac G3 發布(八月份上市),其獨特的“果凍”外殼可謂是科技史上永恒的經典。這個“G3”之名,源自其所搭載的 PowerPC G3 處理器。

也是在這年,蘋果成功扭虧爲盈——在喬布斯的力挽狂瀾之下蘋果終于擺脫了瀕臨倒閉的困境!同時,在“供應鏈聖手”庫克的帶領下,蘋果的運營改革被持續優化,並奠定了往後供應鏈輝煌的基礎。

5,改變世界

21世紀初,受“互聯網泡沫”影響,2001年蘋果又陷入了虧損的境地。

但是在2001年十月份,喬布斯發布了全新的 iPod 播放器産品;這款能夠裝入1000首歌曲且帶“轉輪”的小巧播放器,往後將徹底改變人們聽音樂的方式。

于是2002年,蘋果再次成功扭虧爲盈,此後再也沒有出現過年度虧損!

2003年,蘋果發布了 Power Mac G5,命名方式還是老傳統——因爲搭載了 PowerPC G5 處理器。這是當時市場上第一款64位 PC,性能極其強勁。

但是,爲了能夠塞下這顆功耗極高發熱量極大的處理器,當時的機箱內不得已加入了碩大的水冷系統,可以說是誇張至極了!

就這樣的處理器,該怎麽裝進筆記本電腦?喬布斯想不明白,研發團隊也無法解決。那麽,就只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了。

2005年六月份喬布斯宣布,從2006年起 Mac 的産品,將開始使用英特爾的處理器。

2006年一月份發布的初代 Macbook Pro,既是取代舊的 PowerBook G4 産品線之全新産品線,也是首批采用英特爾平台的蘋果産品(同時轉型的還有iMac産品線)。

在外人看來,這次喬布斯終于向英特爾認慫了,實際上這只不過是其緩兵之計而已——蘋果的“造芯夢”一直都在。

不過,造芯是一項極度燒錢的事業,蘋果還需要在 iPod 式微之前開辟新的“現金奶牛”業務線。

2007年,初代 iPhone 橫空出世,世人對其的驚訝程度絲毫不遜于2001年發布 iPod 時,而這次,喬布斯又成功了——初代 iPhone 的銷量遠超預期!

而初代 iPhone 所搭載的三星 S5L8900 處理器,正是采用了 ARM 架構的芯片平台。其實,三星與蘋果的合作關系,最早起源于2005年一月份推出的 iPod Shuffle。

這款傳奇播放器上搭載了三星的內存芯片,此後隨著這款産品的大獲成功,三星和蘋果共同度過了一段“美好時光”。

有趣的是,當時蘋果曾經找過英特爾商議移動處理器的事項,結果卻被英特爾回絕了。後來英特爾的CEO歐德甯回憶道:“誰能想到他搞的這款手機銷量會是(預期的)100倍?”

結合此後英特爾在移動芯片領域的“驚人無能”來看,曆史軌迹其實在一開始就注定了。

2008年二月份,當喬布斯從文件袋中拿出那款,當時世界上最薄的筆記本 Macbook Air 時,發布會現場先是驚呆,緊隨著直接就沸騰了——蘋果重新定義了筆記本電腦!

假如當時還在用 PowerPC 架構的處理器,想做到這個厚度無異于癡人說夢。而蘋果,也借助英特爾的力量,繼初代 iPhone 之後,再次改變了世界!

自打喬布斯回歸蘋果以來,先後推出的iMac、iPod、iPhone和 Macbook Air,無一不是改變世界的電子産品,特別是 iPhone 的極大成功,直接讓蘋果的業績實現了連續騰飛!

通過蘋果的2007年報可得知,當年的營收已高達245.78億美元,淨利潤更是高達34.95億美元(往後連年增長)!“錢包”鼓起來之後,蘋果便開始網羅芯片英才了。

6,網羅英才

2008年,蘋果以2.78億美元秘密收購了 Palo Alto Semiconductor(簡稱“P. A. Semi”)公司;直到當年四月尾,蘋果才向外界透露這一消息。

這個以所在地“帕洛阿托”命名的初創(2003年創立)半導體公司,到底是何方神聖?其實,這個公司的價值並不在産品上,而是在于人才上。

該公司的創始人是硅谷“教父級”的大神人物——Daniel W.Dobberpuhl(丹尼爾·多伯普爾),早在蘋果初創的1976年,31歲的他就加入了電子領域的傳奇巨頭 DEC 公司。

這位人稱“大D哥”的傳奇人物,領導設計了 DEC 公司名震一時的Alpha架構(1992年發布),後來又在1995年聯合ARM公司打造 StrongARM 項目。

不過,隨著1997年 StrongARM 項目被英特爾並購,他在 DEC 的職業生涯也走到了終點。但是,由于他不願意在英特爾“養老”,後面便選擇了離職。

由于 StrongARM 項目的首席架構師出走,所以這個項目並沒有帶給英特爾很大的利益,于是在2006年英特爾將手機及手持設備芯片業務以6億美元的價格整體賣給了Marvell。

1998年,DEC公司最終被康柏以9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不過 Alpha 架構並沒有受到新主的重視,隨著康柏在2002年被惠普收購,Alpha 架構終被束之高閣。但誰又能想到,這個“棄子”在多年後竟然能夠重煥新生!

2015年尾,中國的超級電腦——神威太湖之光正式啓用,其“260核心(256個用在運算,4個用于資源管理)” SW26010 處理器,便是基于Alpha指令集的産物。

這足以證明其架構的簡潔性與前瞻性,此外也從側面證明了大D哥的江湖地位。他離開英特爾後,就創辦了 SiByte 公司。不過,這個公司在2000年被博通(Broadcom)以20億美元的天價收購,大D哥徹底財務自由。

另外,2003年他又雙叒從博通離職,並創立了 P. A. Semi;而那些 SiByte 的老部下們,竟也陸續放棄博通的職位,選擇加入原老大的初創公司!這些“老部下”中,就包含了人稱“硅仙人”的 Jim Keller(吉姆·凱勒),這位傳奇人物後來參與了蘋果A4、A5處理器的研發。

離開蘋果後他重返 AMD——1998年他曾在AMD參與研發K7、K8架構,主持開發了全新一代的 ZEN 處理器,並一舉奪回處理器性能冠軍寶座!後來他又加入了特斯拉,主持開發自動駕駛芯片。

個人名言:“我這個人沒什麽太大成就,只不過你們用過最好的CPU,都是我設計的。”大神彪悍的人生,閃耀灼目。

教父級人物的麾下肯定不止擁有一個大神部下,這裏要說的“跳槽老部下”中還有另一個名爲 Sribalan Santhanam(斯利巴蘭·桑達南)的大神。

這位印度裔大神和“硅仙人”一樣,都曾在DEC公司與大D哥共事過,後來也加入了SiByte。由于爲人極其低調,故世人鮮知其存在。

但在研發專利方面,這卻是不折不扣的技術狂人。據悉,20余年間,其提交的所有待審和過審專利共有32項!同時,他還是未來A13處理器背後的大功臣!

P. A. Semi 公司的“三巨頭”已集齊,接下來蘋果的目標定在了另一位阿拉伯裔大神——Johny Srouji(約翰尼·斯魯吉)身上。

這位大神先是在 IBM 的以色列研發中心工作,後來被英特爾挖走;結果工作八年後又被 IBM 反挖回去,負責高性能計算芯片 POWER7 的研發。

研發工作進行到一半,他又在2008年被蘋果挖走了,還被直接任命爲蘋果芯片團隊的領頭人。後面,蘋果的芯片團隊將大展身手!

(三)“蘋果芯”帝國

7,一鳴驚人

雖然蘋果收購的 P. A. Semi 公司擁有一群善于研發低功耗、高性能芯片的團隊——天才工程師的人數高達150人!但是,創始人大D哥並非容易招撫的人物。

2009年底,大D哥帶著幾名骨幹離開了蘋果。所以,蘋果的人才招攬與相關公司並購並沒有暫停腳步,例如有位華人芯片大神——陳宗健便是此間加入蘋果的。

2010年一月尾,蘋果發布了初代 iPad,以及第一款自主設計的A4處理器。雖然這顆處理器僅僅只是三星 S5PC110(代號“蜂鳥”)處理器的魔改版本,但這只不過是蘋果釋放的一顆“煙霧彈”。

在發布自家首款處理器之後,僅僅過了三個月,Intrinsity公司就被蘋果秘密收購了。剛好三星的“蜂鳥”處理器就是與該公司合作的産物——蘋果“聲東擊西”的戰略著實妙哉!

就這樣,接收了 Intrinsity 公司的100多人團隊後,蘋果的芯片團隊如虎添翼,研發進度大大加快。

也是在2010年,在業界有著“小庫克”之稱的蘋果運營副總裁 Jeff Williams 赴台,與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及其夫人共進晚餐,席間雙方談論了一起合作的可能性。

2011年三月份,喬布斯發布了 A5 處理器,這次的CPU部分采用了 ARM 的雙核公版架構——得益于核心數的增加其性能較前代直接翻倍!

2011年十月份,多次改變世界的喬布斯因癌症逝世,年僅56歲。此後,庫克開始執掌蘋果帝國,喬幫主對于“造芯夢”的執著,將由庫克延續。

2012年初,蘋果確認已經收購了以色列閃存芯片控制器廠商 Anobit,據報道收購金額高達5億美元。同時還在以色列開設了一個新的研發中心,這是首個美國之外的蘋果研發中心。

2012年三月份,蘋果發布了首個帶“X”後綴的芯片——A5X 處理器,這次主要是增加了 GPU 的核心數,以此換來了 GPU 性能的大幅提升。

2012年九月份激動人心的時刻終于到來——蘋果發布了第一代自研 CPU 架構的A6處理器!這代的自研架構被命名爲“ Swift”,其名與“迅捷”相關,可見性能之強!

據內部研發人員回憶:“當時,我們團隊在沒有參考設計的情況下,從指令集架構到最終送交制造,只花了18個月。而且已經能在 iPhone5 上運行,幾乎沒有bug。”

但更加不可思議的,還在後頭。

2012年 ARMv8 指令集才剛開始授權,蘋果就馬上調撥團隊小組攻關基于該指令集的第二代自研架構。而且又是只用了18個月,在沒有任何參照的情況下就完成了!

2013年九月份,蘋果第二代自研處理器——被命名爲 Cyclone(旋風)架構,同時也是世界首款64位移動芯片——A7處理器發布。蘋果可謂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8,“備胎”轉正

到此爲止,蘋果的所有處理器還都是三星代工的;但是,台積電那邊,可是一直沒有放棄蘋果這塊超大“肥肉”的。

自打2010年初次會晤之後,台積電那邊就開始緊鑼密鼓地擴充産能,幾年時間總共投資了90億美元擴建廠房和生産線。

後來,爲了繞過三星的專利堵截——三星稱只要用到其一項專利便法院見,台積電還部署6000人的豪華工程師團隊趕工,幫助蘋果解決 A8 芯片設計所涉及的代工專利問題。

最終,台積電破紀錄地在僅僅11個月後就量産了“完美無瑕”的A8芯片,三星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蘋果A8芯片大單就此流失,並目睹2014年九月份的 A8 處理器問世。

值得一提的是,A8 核心的第三代自研架構被命名爲 Typhoon(台風),而台風這個音譯多少和台灣有點關系,結合台積電代工的聯系,可見蘋果芯片架構命名的有趣性。

同時發布的還有初代 Apple Watch,該智能手表搭載的便是蘋果自研之S系列芯片開山之作——S1處理器,這意味著蘋果正式進入可穿戴芯片領域。

而搭載A8處理器的 iPhone6 系列手機,之後的市場表現直接“亮瞎”了分析師的眼睛——史上最暢銷的智能手機因此而誕生,到2019年停産之時全球已售出2.5億台!

由此可見三星的損失有多大!于是三星不再重點發展20nm節點工藝(A8處理器采用的便是這代制程工藝),而是大力開拓下一代的14nm節點。

2015年,三星14nm制程工藝開始大規模量産,而在這年台積電僅量産了16nm工藝!蘋果見狀,便分了2/5的訂單給三星——只要技術夠先進蘋果不介意吃“回頭草”。

就這樣,2015年發布的 A9 處理器,就有了兩個代工版本。而這次的第四代自研架構,命名就更爲狂放了——直接給了“Twister(龍卷風)”的名字。

而有著霸氣架構命名的A9處理器,也確實沒有讓蘋果的芯片團隊失望,其性能提升幅度堪比劃時代的A7處理器!搭載這顆芯片的 iPhone6S 系列也因此成爲了一代神機!

不過,在蘋果笑開花的同時,三星卻哭了。因爲事後大家發現台積電代工的芯片版本竟然在能耗方面,較三星代工版本有著30%的優勢!這個事件,此後被稱爲“芯片門”。

“芯片門”事件在當年鬧得沸沸揚揚,此後持續發酵,最終蘋果官方被迫發聲:稱這兩個芯片版本的差異不會超過3%——換言之官方就是承認這兩個版本有差別了!

于是,人們開始學習“熱心網友”發布的教程(上圖),以區分買到的新手機搭載的到底是台積電版本還是三星版本的芯片,三星代工芯片版本的手機迎來了一波“退貨潮”。

經此一役,台積電分別坐擁蘋果的100%信任和市場檢驗的“合格證書”,正式從蘋果“備胎”轉正;同時也徹底捏碎了三星的奪回蘋果之夢,從此在芯片代工領域一路狂奔再無敵手。

9,正式決裂

2016年九月份發布的 A10 處理器是個過渡産品,采用了“2+2”的CPU架構設計:具體分別爲2顆 Hurricane(飓風)大核和2顆 Zephyr(微風)小核,四核不能同開。

假如這場發布會就只有 A10 處理器和 iPhone7 系列的話,並不能在科技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其重點是同時發布的一款極特別産品——AirPods。

這款耳機革命性的特征爲:舍棄了以往市面上藍牙耳機的那根傳輸線,通過蘋果自研的 W1 芯片,實現了藍牙信號監聽,大幅提升了延遲、降噪、續航等各方面的體驗。

蘋果通過其強大的芯片研發能力,重新定義了“無線藍牙耳機”這個産品,也直接掀起了消費電子市場的又一場革命!

2017年九月份,再次令世人驚歎的時候到了——蘋果發布了全新的 A11 處理器。這次不僅首次加入了蘋果自研的神經網絡引擎,還集成了蘋果的首個自研GPU!

而且,這次采用了全新的自研“2+4”CPU架構:包含2顆 Monsoon(季風)大核和4顆 Mistral(北風)小核,六核可以同時運行,多核性能直接暴漲!

此後發布的 A12、A13 和 A14 皆爲同樣的CPU架構和GPU架構,而其中又數A14最爲特別,因爲2020年十一月份發布的M1處理器便是以其爲基礎而研發的。

從1986年蘋果開始造芯計劃,到2020年 M1 問世,整整過了34年,蘋果終于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桌面級處理器!

這顆 M1 處理器,在A14的基礎上,CPU 方面增加了兩顆 Firestorm(火風暴)大核,變成“4+4”架構,同時將大小核的主頻調高;GPU 方面則是核心數翻倍至八核!

這顆處理器和手機芯片類似,采用了 SoC 設計,以超高集成度提升性能和能效。同時,還采用了統一內存架構,通過統一的內存池可以帶來低延遲和高帶寬的運行環境。

至于M1的 CPU 單核和多核性能,簡單來說就是介于英特爾的 i7 和 i9 之間;而且,擁有強悍性能的同時,這款處理器的功耗還明顯低于同級別的X86架構處理器!

縱橫捭阖半個世紀,腳下全是挑戰者屍骨,後來又做了多年“牙膏廠”的英特爾徹底傻了——“戀愛”長跑十五年終究留不住蘋果“女神”!

而這款M1處理器只是個開始,往後蘋果的芯片團隊繼續攻城拔寨,又陸續推出了 M1 Pro、M1 Max、M1 Ultra 以及M2系列、M3系列等芯片。

當然,質疑之聲還是不少,畢竟蘋果在桌面級處理器領域,失敗了可不止一次。但是,蘋果電腦的銷量,是不會騙人的。

2021年,由于疫情影響,頭部 PC 廠商銷量皆大漲;可是到了2022年,隨著疫情的退潮,全球銷量前五名中,蘋果(排名第四)是唯一實現正增長的!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頭部前三名的銷量下跌幅度全都超過了15%,可謂慘不忍睹!

不過如今蘋果在手機端處理器的競爭中,卻已經被高通和聯發科壓得沒有了脾氣——最新的 A17 Pro 處理器懂的都懂,再加上高通在桌面端的不斷嘗試,蘋果未來還將面臨更多挑戰。

尾聲:

假如喬幫主還在世的話,看到如今蘋果終于可以不再依靠英特爾並擁有自身的“芯片帝國”時,心裏會首先想起哪款産品呢?或許 iMac、iPod、iPhone 這幾者皆有可能。

但可以肯定的是,初代iPhone居功至偉。正是這款劃時代的産品降世,以及後繼機型的貢獻,蘋果才擁有了芯片設計行業的“入場券”——源源不斷的超級現金流。

此後,iPhone 那逐年大幅增長的銷量又爲蘋果贏得了台積電的全力支持,進而反哺 iPhone 的淨利潤率,從而獲得更多的研發資金;周而複始,良性循環,最終成就了M系列芯片。

5 阅读:304

真義科技

簡介:關注我,帶你探索各種有趣硬核的手機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