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最仰仗的宦官,75歲上戰場保國土完整,高力士難以望其項背

天下戰史事 2024-05-13 06:32:16

唐玄宗時期,高力士恩寵無比,只手遮天,連皇子皇孫們都要尊稱他爲“阿翁”。

這樣一個目中無人的人,卻對一人甘拜下風,那個人就是楊思勖,唐玄宗最仰仗的宦官,75歲還能夠帶兵打仗。

那麽這個楊思勖究竟是什麽來頭?

«——·高力士與楊思勖·——»

高力士可以說是伴隨了玄宗的一生,他們有著深厚的感情基礎,在玄宗爲親王時,高力士就在身邊服侍,並且在玄宗發動的兩次政變當中,高力士也是玄宗的有力支持者,這兩者爲日後玄宗寵愛高力士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而楊思勖和高力士有著相似之處,他也是經由兩次政變之後才被玄宗信任的。

從景龍元年(707)到先天二年(713),短短六年時間,楊思勖通過參與兩次宮廷政變獲得了破格提升的機會,其每次都順勢站在了勝利者一邊,第一次順勢站在中宗一邊幫其誅滅叛軍首領野呼利,幫助中宗集團爭取到了政變勝利的轉折點,第二次則投靠玄宗,親身參與到了誅滅太平公主黨羽當中。

在這兩次政變中,楊思勖的官階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其軍事才能也得到了很大的鍛煉,同時獲得了玄宗的信任。

不過相比起楊思勖,高力士自然是更得玄宗信賴,經過兩次政變其官職也比楊思勖高一階,高力士爲正三品的監門衛大將軍,楊思勖則爲從三品的監門衛將軍。

但是,隨著唐高宗末年以來,唐代的邊疆形勢逐漸緊張,與周邊少數民族爭端不斷。

睿宗時期,開始在邊地設立節度使,到唐玄宗統治時期,邊疆形勢發生變化,周邊民族進一步發展壯大,同時玄宗也采取了積極進攻的武力政策,積極開拓邊境,增加邊地軍鎮和守兵數量,大量設立邊地節度使,不過,這些措施都是治標不治本,嶺南地區還是動亂頻繁,在這樣的背景下,楊思勖開始嶄露頭角。

«——·多次平定嶺南叛亂·——»

楊思勖就是羅州石城人,而羅州屬于嶺南道。

而嶺南地區地處南疆,自然地理環境複雜,居住著諸多土著民族,農業開發水平較低。經過隋末大亂,唐朝于嶺南地區置總管府,後改總管府爲都督府。貞觀元年(627),唐置嶺南道,其後又設置廣州、桂州、恭州、交州、崖州五府。

高宗永徽年間,將大陸地區的四府調整爲廣、桂、邕、容易、安南五府,稱爲嶺南五府經略使,以“綏靜夷獠”之用。

楊思勖的高祖、曾祖、祖皆爲嶺南地區土著大族“皆爲大首領于羅州,以紀綱南土”,其世代居于羅州,較爲熟悉當地的自然人文環境。

到開元年間,嶺南地區不時發生叛亂,對于閩、嶺這些中央政府不能夠較好管控的偏遠地區,委派出身于嶺南並且骁勇善戰、深得皇帝信任的宦官不失爲一個好的選擇。

基于此,在開元年間楊思勖先後四次被委派前去嶺南地區平定叛亂。

開元十年(722),安南少數民族首領梅叔鸾號稱“黑帝”,統帥三十二州的人衆,聯合林邑、真臘、金鄰等國叛亂,梅叔鸾向外宣稱有四十萬士兵,而安南僅僅有四千兩百士兵“安南經略使,治安南都護府,即交州,管兵四千二百人”,受诏前去平定叛亂的楊思勖故聯合安南大都護光楚客,並在當地招募嶺南本土士兵數十萬作戰“思勖請行,诏募首領子弟十萬,與安南大都護光楚客繇馬援故道出不意,賊駭眙不暇謀,遂大敗,封屍爲京觀而還”,楊思勖所領軍隊走馬援故道采用出其不意之策,大獲全勝。

叛亂成功平定後,楊思勖的散官由從三品的銀青光祿大夫升遷爲從二品的鎮軍大將軍,俸祿依從二品發放,職事官依舊。《資治通鑒》記載此時楊思勖的散官爲骠騎將軍,但武德七年(624),骠騎將軍已經改爲了統軍,故《資治通鑒》可能記載錯誤。

也正是因爲這次叛亂的成功平定,楊思勖更加深得玄宗信任,後期嶺南地區發生叛亂時,玄宗還是一如既往地選擇委派宦官楊思勖前去平定。

開元十二年(724),奚州少數民族首領覃行璋叛亂,楊思勖被任命爲黔中道招討使在京師率兵六萬前去平定叛亂,叛亂成功平定後,楊思勖的散官由從二品的鎮軍大將軍升遷爲正二品的輔國大將軍。

開元十三年(725),玄宗封禅泰山歸來後大赦天下“內外官三品已上賜爵一等,四品已下賜一階,登山官封賜一階,褒聖侯量才與處分。封泰山神爲天齊王,禮秩加三公一等,近山十裏,禁其樵采。賜酺七日。”

楊思勖被提升爲從一品的武散官骠騎大將軍,封虢國公,俸依一品。至此,楊思勖的官階達到了最高級,而高力士獲得從一品的官階則到了天寶七年。

«——·玄宗最仰仗的宦官·——»

開元時期嶺南地區四次大的叛亂,楊思勖都輕輕松松地成功平定,沒有損耗中央上較大的人力和物力,其中有兩次是在當地招募本土士兵作戰,一是因爲嶺南地區兵力較少,需要募集本土士兵作戰,如淮南弩手,二是爲了深入了解當地的作戰方式,便于作戰。

嶺南這一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政局也相對穩定,相比起西北、東北和西南,沒有大的少數民族政權居于此,所以當嶺南地區發生叛亂時,玄宗沒有選擇武將前去平定,而是選擇宦官楊思勖前去嶺南平定叛亂。

一是楊思勖出身嶺南,熟悉當地的風土人情,二是嶺南地區的動亂不會對中央政府産生特別大的影響,使用較少兵力即可平定。

同時中央政府對嶺南管控不是特別嚴格,開元二十一年中央政府才在嶺南地區設置五府經略使,兵力一萬五千四百人,相比起其他其他九個節度使,嶺南地區兵力最少,“五府經略使治,在廣州,管兵萬五千四百人,輕稅本鎮以自給”。在玄宗統治的四十多年時間裏,嶺南地區沒有出現大的動亂,基本處于平穩的狀態。

開元二十八年(740),楊思勖去世。縱觀楊思勖的一生,在景龍政變中嶄露頭角,官職由宮闱令驟遷爲內常侍、銀青光祿大夫。六年之後,又通過參與先天政變晉升爲監門衛將軍“公之在朝也,七總戎律,一戡內難”。

其後又在開元年間數次成功平定嶺南地區的叛亂,從而一路升遷至從一品的骠騎大將軍“鷹楊五嶺,武鎮六州。斬級二十萬,京觀八十一。可謂禁暴戢兵,保大定功者也。”楊思勖雖爲宦官,卻能數次憑借軍功一路晉升“雖侍奉紫禁,而屢總兵權。制勝運籌,所向無敵”

,其晉升之路遠比人盡皆知的高力士快得多。

最爲重要的是,在楊思勖身上也看到了玄宗選擇委派宦官將兵打仗的正確性,這也進一步促使玄宗不斷選擇委派相似出身的宦官前去邊疆地區將兵與監軍。

楊思勖骁勇善戰,年過七旬還能夠帶兵打仗,成爲唐玄宗最仰仗的宦官。

依仗著像楊思勖這樣的宦官,唐玄宗的統治越來越穩定,但是後來,宦官們手中的軍權越來越大,已經超出了皇帝可以控制的範圍,導致後期宦官專政現象的愈演愈烈,結果令人唏噓。

0 阅读:16

天下戰史事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