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的野心和實力不足故其在蜀漢放棄荊州後才正式稱帝

史海撷英 2024-05-22 17:15:07

太和三年四月丙申日(229年5月23日),孫權于武昌(今湖北鄂州)登基稱帝,建國號爲吳,孫吳王朝正式建立。

曹丕于延康元年(220年)代漢稱帝,劉備于次年宣布稱帝。而孫權從黃初二年八月丁巳日(221年9月23日)起,一直以曹氏所封吳王的身份統治江東,直到太和三年(229年),孫權方才稱帝。及其稱帝時,劉備已駕崩6年,曹丕也駕崩了3年。爲什麽孫權能夠耐住性子,遲遲才稱帝呢?

田余慶先生曾言,孫吳建國,遷延時日最長,“孫權遲回不進,除了山越不甯、外敵威脅等一般原因以外,我想不再是像曹操那樣‘畏名義而自抑’,而是等待孫吳政權江東化進程的完成。也就是說,影響孫吳建國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內部力量的調整,是與江東諸大族關系的演變,是等待江東政權的根基進一步穩固”。田氏所論雖然甚是,但是如果把孫吳建國遷延時日最長的“最爲重要的原因”歸于“江東化進程的完成”,恐怕還有可商之處。

孫權稱王與稱帝,對于江東大族而言,會有什麽質的區別?難道稱王而不稱帝,就可以在稱王的期間來搞好與江東大族的關系了?而如果立即在曹丕、劉備稱帝後也隨之稱帝,就會影響他與江東大族的聯合不成?稱王與稱帝,其本質的區別應當還有其他原因。所謂稱帝,就是要做天下之主,這天下之主只能有一人。所謂稱王,就是只做江東地區的主人,可能接受天下之主即皇帝的領導,或者只是名義上的領導。因此,從事理上說,孫權延遲稱帝時間,恐非完全如田先生所言,要等待“孫吳政權江東化進程的完成”。而最重要的原因,還得從當時的外部形勢與孫權的個人能力、政治理想、政治性格等處著眼。

孫權遲遲稱帝的諸種原因

原因之一:襲取荊州後擔心蜀漢報複,稱臣曹魏有利于減輕軍事壓力

孫權遣呂蒙襲破江陵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因此與劉備結下大仇。在孫權占荊州之後,好在曹操心中明白孫權的用意,表其爲骠騎將軍,假節領荊州牧,封南昌侯。孫權爲此派校尉梁寓入貢,“稱臣于操,稱說天命”。經過曹操的上表,也就從法統上承認了孫權占領荊州的合法地位。顯然,這並非曹操的真實用意,而其真實用意在于讓孫權劉備鹬蚌相爭,坐收漁翁之利。

劉晔

劉備爲奪回荊州,于黃初元年(221年) 七月,不惜傾舉國之精兵,與孫權交戰。八月,孫權向魏稱臣,“卑辭奉章”,並遣于禁返回。此時,曹操已薨逝,曹丕完成代漢,以問侍中劉晔。劉晔對曰:“權無故求降,必內有急。權前襲殺關羽,取荊州四郡,備怒,必大興師伐之。外有強寇,衆心不安,又恐中國承其釁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卻中國之兵,二假中國之援,以強其衆而疑敵人。權善用兵,見策知變,其計必出于此。”劉晔建議乘機進攻孫權,曹丕未予采納,只想得漁翁之利,遣使封孫權爲吳王。

孫權稱臣于魏,魏于是便征質子,這對孫權是一大狠招。孫權當然不會送去質子,這也就假魏攻吳之口實。魏黃初三年(222年)六月,劉備在夷陵爲吳陸遜所敗。九月,魏攻吳,史稱當時:“揚、越、蠻夷多未平集,內難未弭,故權卑辭上書,求自改厲:‘若罪在難除,必不見置,當奉還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終余年。’”由此可知,孫權雖然戰勝了劉備,但境內出了山越問題。因此,對于曹魏的進攻,只好先文後武。這年十月,孫權建元黃武,但卻不稱帝,搞了一個不倫不類的建元活動。

史載:趙咨對孫權建言曰:“觀北方終不能守盟,今日之計,朝廷承漢四百之際,應東南之運,宜改年號,正服色,以應天順民。”孫權因此而改年號。建元而不稱帝,說明孫權存在矛盾心理。他一面想稱帝,一面又擔心稱帝之後與魏交惡,若一旦再爲蜀所攻,局勢危矣。因此,建元之後,留下一手,以備日後與魏交往。這年的十一月,孫權主動與蜀漢通使。由此可見,吳在蜀漢大敗之際與之示好,也有見好就收,緩和與蜀漢矛盾之意。可見在這個時候,孫權最擔心的是,魏借機大舉進攻。讓孫權寬心的是,劉備旋崩。劉備駕崩後,諸葛亮掌握了蜀漢的大權,迅速更變了與吳交惡的外交策略。黃初四年(223年),諸葛亮主動派鄧芝爲使節,與吳修好。直到此時,孫權方與魏絕交。

原因之二:稱王意味著承認了魏的領導,稱帝意味著要與魏、蜀爭皇位。吳的實力難以同時對抗魏、蜀二國

爲什麽孫權遲遲不稱帝而只稱王?因爲“稱王”與“稱帝”在名義上有很大的區別:王者,地方之霸主;帝者,天下之共主。

孫權在襲取荊州之後,與劉備從前的結盟徹底瓦解,轉而成爲仇人。當孫權爲了自己的利益奪得荊州之後,他的敵人不僅有來自北方的曹操集團,同時又增加了來自西部的劉備集團。從人力與資源上講,吳雖然占領了荊州,但依然無法與蜀漢、曹魏兩國相抗,即使是曹魏一國,實力也遠大于吳。從地理形勢上看,蜀漢的政治中心在成都平原,北有劍門之固,東有三峽之險,西與南皆少數民族居住區,無強敵存在。因此易于防守。而吳與魏之間雖然有長江之險,可是,漢水、淮河等皆可運送兵秣,吳所受魏的威脅很大。在這一時期,孫權雖然想與蜀漢複交,也做到了複交,但孫權奪取荊州,且大敗蜀漢之軍,與蜀漢結下深仇。由此孫權産生一種懼怕蜀漢複仇的心理,這種心理如同一道陰影,揮之不去。

孫權

孫權只稱王,就是承認在他上面,還有一個最高的領導者——皇帝,也就是當時的漢獻帝以及後來的魏文帝。而如果立即稱帝,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孫權就要對全國上下及敵國進行宣傳:曹魏、蜀漢的皇帝,均當爲非法的皇帝,而只有他孫權,方是合法的皇帝。唯有如此告示天下,方才有“順天應民”的合法地位。若如此,就明擺著要與曹魏、蜀漢對立。而只稱王,保持源于曹丕之封的“吳王”封號,也就承認了曹魏“皇帝”的合法地位,沒有關閉與魏進行外交斡旋的大門,因而消解了來自中原曹魏的戰爭壓力。

原因之三:孫權本人與天下爭衡能力不足

孫權雖然號爲一代英主,“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但他對自己的能力估計比較保守。從他自己的能力來看,其兄孫策評價他說:“舉江東之衆,決機于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說明在孫策眼中,孫權不具備爭奪天下的能力,而只具備保有江東的能力。建安十八年(213年)征討孫權時,見孫權的舟船、器仗、軍伍整肅,感歎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說明曹操相當看重孫權的才能,但是,曹操的意思,可能只是看重孫權敢于與其對抗的雄心。盡管曹操看重孫權的能力,而孫權本人卻缺少其兄“志陵中夏”的宏圖,只把其兄“以保江東”的囑咐當作他事業的中心任務。質言之,孫權實際上崇信孫策對他能力的評價,故而不在“與天下爭衡”方面努力,而只在“以保江東”方面努力。

原因之四:孫權的理想只是劃江而治

孫權只想劃江而治,成爲偏霸之主。這與劉備興複漢室,一統天下的理想截然有別。孫權沒有統一天下之志,從他與魯肅相見後的交談中可知一二。史載:“權即見肅,與語甚悅之。衆賓罷退,肅亦辭出,乃獨引肅還,合榻對飲。因密議曰:‘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余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爲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爲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複興,曹操不可卒除。爲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權曰:‘今盡力—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張昭非肅謙下不足,頗訾毀之,雲肅年少粗疏,未可用。極不以介意,益貴重之,賜肅母衣服帏帳,居處雜物,富擬其舊。”孫權要建立“桓文之功”,不過是以齊桓、晉文爲榜樣,做一方霸主而已。因此,他對魯肅統一天下的建議回答得十分小心。

孫權

孫權在強奪荊州南部四郡後,對于外來強力采取守勢。再者,孫權從沒提過統一天下的口號,也沒有統一天下的計劃和行動,只是在蜀漢的要求下方參與北伐。可見孫權的政治理想遠非魏蜀皇帝可比。

原因之五:孫權惟利是視,用柔勝剛,甯願忍受一時之辱

陳壽以勾踐比擬孫權,甚有理。因爲勾踐有過臥薪嘗膽的行爲,爲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不惜屈膝事敵。孫權在奪回荊州後,爲了避免兩面作戰,就屈膝降魏,與勾踐屈膝事吳十分相似。在《十七史商榷》裏,清代史學家王鳴盛這麽形容孫權:“孫權稱臣事魏已久,及黃武元年春大破蜀,劉備奔走,勢愈強盛,則魏欲與盟而不受,九月魏兵來征,又卑辭上書求自改悔,乞寄命交州乃隨,又改年臨江拒守,彼此互有殺傷,不分勝負。十二月又通聘于蜀,乃既和于蜀,又不絕于魏,且業已改元而仍稱吳王。五年令曰北虜縮竄,方外無事,乃益務農畝,稱帝之舉,直隱忍以至魏明帝太和三年,而後發,反覆傾危,惟利是視,用柔勝剛,陰謀狡猾,史評以勾踐相比,非虛語也。”可見孫權政治性格中存在可屈可伸的複雜性。

孫權在蜀漢徹底放棄荊州、天下三分形勢鞏固後方才稱帝

史載:“黃龍元年春,公卿百司皆勸權正尊號。夏四月,夏口、武昌並言黃龍、鳳皇見。丙申,南郊即皇帝位。是日大赦,改年。”孫權爲何要在太和三年(229年)稱帝呢?

從外部形勢上說,曹丕在做了7年的皇帝後,于黃初七年(226年)五月病崩。即位的明帝曹叡性格沉靜,在東宮爲太子時不交朝臣,不聞政事,唯潛思書籍。因此,他在即位之初,其主要的任務是要整合內部統治隊伍,不會把注意力放在對外戰爭上。而在此時,諸葛亮首次攻魏,開始了北伐事業。也就是說,從此,蜀漢與魏的對立矛盾開始激化,雙方開始了對涼州邊地的爭奪。蜀漢要北伐,而蜀漢實力很弱,根本不可能與吳爲敵了。相反,蜀漢北伐,還需要得到吳的大力支持。在這種情況下,蜀漢也就不可能再對荊州存在奪回去的任何想法,事實上,就是承認了吳對荊州南部四郡占有的合法性。

在這種形勢下,孫權開始主動與魏交惡。魏太和二年(228年),吳周鲂假降于魏,誘曹休等攻吳,至石亭,爲吳陸遜所敗,損失嚴重。標志著孫權開始大張旗鼓地向魏挑戰。吳與魏的矛盾開始激化。當然,這時候,曹操、劉備已去世很長時間了,連曹丕也駕崩了,孫權面對的魏國皇帝是沒有政治經驗的年輕皇帝,也就不再畏懼這個新皇帝了。到太和三年(229年),諸葛亮已北伐三次,與魏的戰爭持續不斷。在此背景下,孫權也就沒有必要繼續稱王而不稱帝了。如再不稱帝,就等于承認了自己地位當在魏、蜀之下,也就是要繼續承認魏、蜀皇帝的合法地位了。

孫權

從內部形勢上說,正如田余慶先生的論斷,孫權對吳國內部力量調整成功,孫權與大族已達成了心理上的共識,政權已經相當鞏固。

在這種背景下,孫權終于在太和三年四月丙申日(229年5月23日)稱帝,改元黃龍。孫權稱帝的告天文表達了三層意思:一是宣示漢祚運盡:“漢享國二十有四世,曆年四百三十有四,行氣數終,祿祚運盡,普天弛絕,率土分崩”。二是宣布曹丕父子禅代非法:“孽臣曹丕,遂奪神器。丕子叡,繼世作慝,淫名亂制”。三是宣稱孫權稱帝是上天的旨意:“權生于東南,遭值期運,承乾秉戎,志在平世,奉辭行罰,舉足爲民。群臣將相,州郡百城,執事之人,鹹以爲天意已去于漢,漢氏已絕祀于天,皇帝位虛,郊祀無主。休征嘉瑞,前後雜沓,曆數在躬,不得不受。權畏天命,不敢不從。”

可是這個告天文卻對蜀漢政權一字不提。這是一個極大的“政治外交”問題。因爲蜀漢自稱是大漢的正統皇朝,大漢之運並未中斷,吳的政權也就不具有合法性,畢竟天無二主。如果蜀漢不予認可,吳與蜀漢的聯盟可能行將解體。

諸葛亮

問題的關鍵在于,蜀漢對孫權稱帝一事采取了現實主義的態度。孫權稱帝後,就派出使者告于蜀漢,蜀漢政府官員中,有人以爲孫權稱帝名體不順,是對蜀漢正統的公然藐視。但經諸葛亮的解釋,以求其爲犄角之援,也就不再爭論了。蜀漢還借此機會派出以陳震爲首的使團前去祝賀。史載:“六月,蜀遣衛尉陳震,慶權踐位。權乃參分天下,豫、青、徐、幽屬吳,兖、冀、並、涼屬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關爲界。造爲盟曰:‘天降喪亂,皇綱失敘,逆臣乘釁,劫奪國柄,始于董卓,終于曹操,窮凶極惡,以覆四海,至令九州幅裂,普天無統,民神痛怨,靡所戾止。及操子丕,桀逆遺醜,薦作奸回,偷取天位,而叡麽麽,尋丕凶迹,阻兵盜土,未伏厥誅。昔共工亂象而高辛行師,三苗幹度而虞舜征焉。今日滅叡,禽其徒黨,非漢與吳,將複誰任?夫討惡翦暴,必聲其罪,宜先分制,奪其土地,使士民之心,各知所歸。是以春秋晉侯伐衛,先分其田以畀宋人,斯其義也。且古建大事,必先盟誓,故周禮有司盟之官,尚書有告誓之文,漢之與吳,雖信由中,然分土裂境,宜有盟約。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重複結盟,廣誠約誓,使東西士民鹹共聞知。故立壇殺牲,昭告神明,再歃加書,副之天府。天高聽下,靈威棐谌,司慎司盟,群神群祀,莫不臨之。自今日漢、吳既盟之後,戮力一心,同討魏賊,救危恤患,分災共慶,好惡齊之,無或攜貳。若有害漢,則吳伐之;若有害吳,則漢伐之。各守分土,無相侵犯。傳之後葉,克終若始。凡百之約。皆如載書。信言不豔,實居于好。有渝此盟,創禍先亂,違貳不協,慆慢天命,明神上帝是討是督,山川百神是糾是殛,俾墜其師,無克祚國。于爾大神,其明鑒之!’​”

這個盟約回避了一個關鍵的問題,即誰是真正的天下之主?但好在雙方都明白,只有鞏固結盟關系,方可與魏長期周旋。因此,對于這一關鍵問題,雙方都主動回避。與蜀漢訂立盟約之後,孫權感覺蜀漢再也不會對荊州存在“非分”之想,就放下心來,于當年的九月遷都建業。遷都建業,標志著孫權的政治重心從此東移。

0 阅读:22
评论列表
  • 2024-05-23 08:05

    不是看到劉備都稱帝了,才跟著學的?但凡劉備不稱帝,孫權就是有想法也不會表達,你一個最弱的都稱帝了,那孫權不稱帝那他手下們也會幫他找借口弄祥瑞了,誰比誰差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