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爲什麽必須死?

最先鋒 2024-04-19 03:58:02

宋太祖秘密誓約的規定:“不殺大臣及言事官,違者不祥。”

十五年前,宋高宗殺害上書言事的陳東和歐陽澈,結果只是極大地提高了犧牲者的聲譽,而使自己背負難以洗刷的惡名。

此後宋高宗一直引以爲訓,不敢輕易開殺戒。秦桧對胡铨恨之入骨,在自己的一德格天閣中寫上胡铨等人的姓名,“必欲殺之而後已”。

然而在宋太祖秘密誓約的約束下,只要宋高宗未予首肯,他始終無法殺害官卑職小,而又貶黜流放的胡铨。

嶽飛的生命也受宋太祖誓約的保護,爲何卻落下一個慘死的結局?

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嶽飛出生于河南的一個農民家庭,剛出生不久,家中就遭遇了水災,田地和房屋都被沖毀了,家裏的財産也都沒了。

家裏沒錢,讀的書不多,除了種田,也只有當兵這一條出路了。嶽飛先後在河北、山西、河南入伍當兵,憑借著一身過硬的武功,從一個敢死隊隊長一路做到清遠軍節度使,相當于今天的軍區司令員,此時嶽飛才32歲。

嶽飛的能力在宋朝的確是首屈一指的。要不然,一個沒有背景的農民子弟,憑什麽能夠官居高位?即使是宋朝在戰場上屢戰屢敗,但是只要是嶽飛指揮的戰爭基本是沒有輸的。

1139年,金國的主戰派完顔兀術發動政變,推翻掌權的主和派,撕毀之前和宋朝簽訂的協議,大舉侵犯河南、陝西等地。

宋朝任命韓世忠、張俊和嶽飛爲招討使,決心收複失地。嶽飛在6月北伐,順利攻克蔡州、穎昌、陳州之後,7月收複洛陽。韓世忠已經打到了連雲港,張俊進軍亳州,中興大將全部向北推進,只要嶽飛擊敗開封的完顔兀術,金國將再無可戰兵團,中興大業可成。

但是,趙構的诏書又來了。他命令韓世忠、張俊、劉锜撤軍,于是嶽飛成爲一支孤軍。正是嶽家孤軍,上演了最壯烈的戰爭史詩。

穎昌大戰中,嶽家軍殺得“人爲血人、馬爲血馬”,但沒有一個人退縮。部將楊再興率領三百騎兵爲前哨,在外出巡邏時,與金軍猝然相遇。盡管衆寡懸殊,楊再興也毫無懼色,率三百騎士奮不顧身地進行殊死戰。

最後,楊再興與三百將士全部犧牲。當時正值大雨,溪澗裏都流滿了血水。嶽家軍獲得楊再興的屍體,焚化以後,燒出兩升箭頭,足見當時戰事之慘烈。

金軍也付出了更慘重代價,光被殺的即有兩千余人。

出兵以來屢戰屢敗,完顔兀術再也沒有勇氣同宋軍較量了。他根本沒想到嶽家軍的戰鬥力如此強大。他把十萬大軍駐紮在朱仙鎮,打算最後再試一次,實在不行就撤。

嶽飛派出的依然是背嵬軍,不過只有八百人打前站。嶽飛的意思是,試試就行了,別來真的,大戰還是主力來打。但八百背嵬軍和金軍的第一次交鋒,和金軍的三萬騎兵、十萬步兵打的難分勝負。到了正午,城裏的主力軍出城增援,戰局很快得以扭轉。完顔兀術全軍潰敗。

穎昌大捷戰果輝煌,嶽家軍殺敵五千多人,繳獲馬匹三千多匹,武器之類的更是多的不計其數。完顔兀術的女婿當場被殺,福統領身受重傷,幾天後死去。

完顔兀術在金軍完全占據天時地利的條件下大敗,只好率殘兵敗將逃回開封府。事實上,完顔兀術已經沒有還手之力了,至于往後是否還能招架住嶽家軍的進攻,也毫無把握。

只要再堅持一下,嶽家軍就能大獲全勝,將長城以南全部收複都是完全有可能的。可嶽飛沒有等來援兵,卻等來了十二塊金牌。

在嶽飛率軍北上直驅中原的時候,宋高宗和秦桧惶惶不可終日。1129年,剛當皇帝兩年的趙構遭遇“清君側”,苗傅和劉正彥二人發動兵變,逼迫趙構退位,讓位給三歲的太子。五代十國的教訓、依靠政變立國的曆史,時刻提醒趙家要對軍權嚴防死守。

宋高宗對戰爭既害怕全勝,又害怕大敗。如果全勝,則武將兵多,功高且權重,會威脅到皇權。倘若失敗,則宋高宗有可能成爲階下之囚。

秦桧一直和金國有勾結,又是宋朝的主和派。在嶽家軍長驅直入、高歌猛進時,秦桧看准時機,也把握了宋高宗的心理,以嶽家軍孤軍深入,不可久留的理由,迫不及待地向宋高宗提出了班師回朝的建議。

現在班師,一不至于大敗,二不至于全勝,正中宋高宗下懷。于是,嶽飛在一天之內接連收到十二道金牌,全勝言語激烈,不容改變的軍令。

完顔兀術原以爲此次戰爭敗局已定,丟棄開封城,正准備渡過黃河。聽到嶽飛撤兵的消息,喜出望外,立即整軍卷土重來。宋高宗和秦桧的戰略指揮,幫助了金軍重占河南之地,使宋軍屢次大捷的輝煌戰果毀于一旦。

金軍元帥完顔兀術經曆幾次大戰的挫敗,不得不承認宋朝軍隊還是很強的,覺得和南宋議和。紹興十年秋,完顔兀術寫信給秦桧說:

爾朝夕以和請,而嶽飛方爲河北圖,且殺吾婿,不可以不報。必殺嶽飛,而後和可成也。

只要嶽飛活著,完顔兀術就怕他被重新啓用。他提出以殺嶽飛作爲議和的條件,秦桧自然是唯命是從,宋高宗爲了對金議和的成功,故在秦桧的慫恿下,決定殺害嶽飛。

10月,嶽飛被投入大理寺。案子審理很慢,怎麽都找不出嶽飛謀反的證據,不得已用“莫須有”代替。莫須有的意思是“不必有”,皇帝殺人還需要理由嗎?

嶽飛死後二十年,金軍中還流傳一句話:

嶽飛不死,大金滅矣!

0 阅读: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