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被批判,葉飛死活不張嘴,王必成的講話讓賀龍叫絕

今人說古 2024-05-05 23:50:44

1938年到1958年,整整20年時間,粟裕都是順風順水過來的。若是沒有1958年7月的批判,他還能順下去,節節高升。但這是不可能的,這個世界上不存在這樣的人和物。盛極而衰,這才是正常的。

開軍委擴大會批粟裕前,中南海懷仁堂內還舉行了數次小規模的會議。參加會議的人,主要是軍中的元帥和高級將領。這幾次會議,將“對粟”的高層調子基本定下。

定調完成後,軍委擴大會正式召開,批判小會轉爲批判大會,規模達到1400人。大會規模如此之大,不少原屬華野(即三野)的高級將領奉命來參加。

粟裕于華野、三野的意義,在華野、三野的地位,不消多說。華野諸將對突如其來的“批粟”,感到非常不理解:他們不知道爲什麽,要這樣大張旗鼓地對粟總挑錯批判。

所以,他們在言行上十分抵觸。原三野的高級將領不站出來批,其他跟粟裕沒太多接觸、直接了解不夠多的高級將領,又怎麽好批?最後在大會主持人,組織強力領導,與之進行分別談話,施加壓力,做思想工作下,“批粟”大會勉強進行下去。

迫于空前的政治壓力,他們都不敢幫粟裕說話,甚至有的跟風批了起來。張愛萍(三野前線委員會委員)找到黃克誠,說自己就不發言了;黃克誠同意了,但張愛萍最後還是要發言。

張愛萍表了態,但因爲說得不夠多、不夠狠,被有關領導點名,說是軟弱。

“葉王陶”是解放戰爭時期,粟裕麾下三猛將,他們在粟裕的指揮下建功立業,打了很多大勝仗。葉飛、王必成、陶勇,葉是上將,王、陶是中將。粟裕遭遇不幸時,他們三人是什麽反應?

葉飛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沒有參加中央主力紅軍,卻在主力紅軍撤離蘇區的革命低潮時刻,迎難而上,沒有放棄,建立起閩東革命根據地和閩東紅軍獨立師。在南方3年遊擊戰爭中,他與粟裕率領的挺進師會合,一起遊擊戰鬥。

葉飛的聲名鵲起,還是在抗戰時期,他率部進入蘇南敵後,屢建奇功。解放戰爭中,葉飛是三野10兵團司令。

陶勇率領的華野4縱隊,威名遠揚,有“猛沖猛打猛追”、“跑得餓得打得”的三猛三得之稱。在解放戰爭中,陶勇部就像粟裕手上的一把尖刀,刺得敵人無法還手。

王必成率領的部隊,則是粟裕握在手上的另一把尖刀。他本人還有個“王老虎”的綽號,被敵我雙方認可。

粟裕的批判擴大會上,葉飛、陶勇和王必成表現不一,但都做到了無愧于心。

可能是因爲葉飛是上將,憑著這一軍銜,他做到了自主:死活不開口說半句話,好話壞話都不講。

陶勇則是耍了個滑頭,講自己不識字,請來給自己做思想工作的首長,讓首長的秘書寫一份揭發材料,自己來念。結果,陶勇在會上,拿著材料發言前,鄭重聲明這份材料是某某的秘書寫的。最後,陶勇還沒開始念,發言就被取消。

反觀,王必成則是無比剛直,講,但不拿材料稿子講。他站在台上,環顧四周,即興發揮,名是揭批,實是誇贊,最後還搬出了毛主席對粟裕的評論。

王必成的演講,震驚四座,一時間無人阻止,讓他講完了。綠林出身、俠肝義膽的賀龍,聽完王必成對粟裕的“揭批”,興奮之情溢于言表,對身邊人贊歎道:“王必成可信、可交,而且是可深信、可深交!”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人心不可試探,因爲無論什麽結果,都會讓人大吃一驚。

6 阅读: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