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時,唯獨漏掉了一個人,最後被他奪去了宋朝江山

陋室文史 2024-05-22 14:30:58

在古代封建社會時期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實行下,皇帝地位至尊,皇權高于一切。

即便如此,曆朝曆代都不乏謀權篡位的例子,帝王處于權力至高之巅的同時,也同樣處于地位受人觊觎的險境之中。

面對這般處境,曆代帝王都在用盡各種手段鞏固自己的統治,中央與地方、君與臣、父與子……

這些都是坐在至尊寶座上的帝王要謀算的,畢竟森嚴的等級制度中君臣尊卑排在一切關系之前,有時往往關系最親密的人的背叛最爲致命。

顯然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熟知這個道理,他登基之初便以杯酒釋兵權收回高階軍官手中兵權,這些人也正是昔日陳橋兵變中擁趙匡胤爲帝的結義故友。

此舉確實加強了皇權對軍隊的控制,但美中不足唯獨漏了一人,導致後來江山落入他手……

杯酒釋兵權,鞏固統治

宋太祖趙匡胤是宋朝開國皇帝,他出身官僚世家,祖輩皆在朝中身居要職,趙匡胤的父母素以文武爲立身之本的理念來教育他。

在這樣的家世背景熏陶下,趙匡胤從小到大都有繼承祖輩遺風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

當時的社會在唐亡後四分五裂,曆經五代十國混亂,各方勢力均蠢蠢欲動,四處戰亂不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此時的天下急需一位有治國抱負的明君統一各方,還百姓一個安居樂業。

都說亂世出枭雄,早年致身行伍的趙匡胤便在這亂世中展現了傑出的軍事才能,他天資過人,隨征立下不少戰功,在軍隊中也積累了一定威望。

趙匡胤以此在後周朝廷中迅速升爲殿前禁軍最高統帥,世宗病逝後幼帝繼承皇位,當時的後周主少國疑,人心惶惶。

在這樣的內憂局勢下,契丹、北漢聯兵南下的外患更加劇人心浮動,身爲最高統帥的趙匡胤手握兵權,所以被派遣率軍北上禦敵衛國,受命離京也恰好給了趙匡胤一個奪權的契機。

趙匡胤的親信煽動人心,爲擁立趙匡胤稱帝造勢,趙匡胤和趙普在時機成熟時,授意將士將事先備好的黃袍披在裝醉假寐的趙匡胤身上。

此時的趙匡胤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高位之上也。

就這樣,黃袍加身的趙匡胤被擁立爲帝,然後率軍掉頭回師,占領都城開封,周恭帝被迫禅位,趙匡胤正式登基,宋朝隨之建立。

正因爲趙匡胤自身的皇位並非來自正途,所以他登基後總夜不安眠,畢竟軍權旁落,謀反是可複制的,趙匡胤時刻擔憂會有人效仿他爭奪皇位。

事實也證明,趙匡胤擔憂不無道理,他雖在篡取後周江山後對前朝舊臣不殺反予重用,但仍有人不服,後周皇親兼節度使的李筠、李重進等拒受新朝統禦,相繼在地方起兵叛亂。

平叛後,趙匡胤多次與親信趙普商議對策,此時已是丞相的趙普精准指出前朝政權相繼短命的症結所在,即君弱臣強,地方藩鎮權力太重,兵權旁落。

趙匡胤逐步加強對禁軍的控制,趙普又勸谏皇帝收歸高級軍官的兵權,不可因舊友的關系而疏忽。

一日晚朝,趙匡胤特意把曾在陳橋驿兵變時擁立自己爲帝的將領們留下宴飲。

席間,他向衆人訴說自己夜不能寐的苦惱,被問及原因時便直言,臥榻之外都可能成爲別人的地盤,擔心部下造反,重現兵變橋段。

此時衆人皆知今日這番原是場鴻門宴,便紛紛請求太祖指條明路,事已至此,趙匡胤亮明此行目的,直言請諸位棄兵權,由中央下到地方去。

趙匡胤又承諾收回兵權的同時給予經濟補償,讓部將們置田安宅,同時又亮感情牌,讓君臣家族的小兒女互結姻親。

如此君臣之間不僅嫌隙盡消,而且更加深了密切聯系,血脈世代捆綁一處。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

聽聞帝王此言,衆人也心知肚明除此別無他選,激流勇退尚能得到善待,如若不從則要承受危及生命的沉重代價,石守信等禁軍高官隔日便上表請求解除兵權,太祖對此自是批准。

至此,兵權收歸中央,皇帝另擇由自己控制的人選繼任相應職位,並重新規定禁軍分由三衙統領,彼此間相互制衡,只效忠皇帝一人,大大加強專制化中央集權統治。

離奇去世,兄終弟及

從陳橋驿兵變黃袍加身到登基後的杯酒釋兵權,方方面面無不體現趙匡胤身爲上位者的政治城府,通過智取的方式不消耗一兵一卒便輕松達到目的。

而在這中間,足智多謀的趙匡胤卻忽略了一人,此人既參與了兵變卻又逃過了杯酒釋兵權,他正是趙匡胤的親弟弟趙光義。

趙光義原名趙匡義,因要避諱君王名諱才改名,不過,這卻非趙光義的最終名字。

趙光義身爲陳橋兵變中的老牌親信,不僅沒像其他手握重權的高階將領一般被清算收權,反而在朝堂之中繼續身擔重任,並逐漸積累自己的力量。

自宋朝開國時起,趙光義便對皇權虎視眈眈,起初他一直與丞相針鋒相對,二人都是昔日舊功臣,處于旗鼓相當之位置。

經數十年博弈,風頭過盛的趙普被罷相後失勢,趙光義一派勢力滲透朝廷中樞系統,趙光義在獲封晉王後地位更水漲船高,他在太祖統治後期逐漸位高權重。

而反觀趙匡胤,他在收歸兵權後開啓連年征戰,決心通過戰爭開創統一盛世,爲此確立先南後北的征戰策略,先後占荊湖、滅後蜀、平南漢、滅南唐、收江南。

在獲得赫赫戰績的同時,常年征戰的顛簸與操勞也拖垮了趙匡胤的身體,他于第三次攻北漢時驟然離世,北漢最終還是由趙光義在即位後第四年親自統兵所滅,補全了太祖臨終前的未竟之業。

據史書記載,趙匡胤臨終前召見趙光義,次日崩逝于萬歲殿,而關于太祖死因則至今都是個衆說紛纭的離奇謎團,究竟是自然死亡還是其他原因,至今都無確鑿證據不得而知。

隨後趙光義繼承皇位,又改名爲趙炅,成了宋朝第二位皇帝,是爲太宗。

趙炅在位統治二十余年後重病而逝,宋太宗之後皇位由趙炅第三子趙恒所繼,即宋真宗,是爲宋朝第三位皇帝。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一事放在普世價值觀中可以理解爲過河拆橋,但俗話說: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站在高于一切的絕對權力前,皇帝鞏固統治、維護社稷安定是分內之事,趙匡胤的做法毋庸置疑是一位合格掌權者該做的。

但在收歸兵權過程中,趙匡胤雖考慮到了每位昔日舊部,但卻遺漏了自己的親弟弟。

或許是新朝初建事多疏忽,也或許是因著血親關系太過信任,又或許是在建國初百廢待興的形勢下故意爲之,個中緣由也許只有當事人自己才心知肚明。

總之清算遺漏的最終結果是太祖之後兄終弟及,原屬趙匡胤一脈的大宋江山被奪走,在趙光義及其後代手中一輩輩地傳承了下去,與開國皇帝趙匡胤的關系便也代代疏遠了下去。

4 阅读:1264
评论列表
  • 2024-05-23 01:03

    杯酒釋兵權燭影斧聲流傳千年的典故

  • 2024-05-22 20:12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趕走武將,導致自己的孩子無人輔佐,才給了趙光義機會,這一步棋下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