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湘桂戰役前,假如老蔣調遠征軍回國參戰,能否擊敗這50萬日軍?

妙之評過去 2024-05-25 07:10:39

在抗戰期間,雖然經曆過不少失敗的會戰,但老蔣親自承認的失利卻只有兩場。

一場是在1941年,被他聲淚俱下,稱爲“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的——中條山戰役,在此次戰役中國軍損失8.7萬人,而參戰的日軍僅僅是傷亡3000人。而另一場,則是被後人稱爲老蔣政治生涯滑鐵盧的——豫湘桂會戰,在此次戰役中150萬國軍,愣是被沒有後勤,餓著肚子的日軍給沖垮。

當然,也有很多人在複盤此次豫湘桂國軍爲何會如此慘敗的時候,認爲是當時國軍中最強的王牌部隊——遠征軍,沒有參戰,僅靠在關內的二線部隊,失敗也是情理之中。

那麽,我們本期可以來做一個假設,假如,在豫湘桂戰役期間,遠征軍(駐印軍+滇西遠征軍,以下簡稱遠征軍)直接參戰,那麽國軍是否可以在豫湘桂戰役中獲勝?

日軍對決國軍遠征軍

遠征軍參戰前後,中日戰力之對比。

既然對比,肯定要來看看雙方戰力如何?

我們先來看看遠征軍參戰前,雙方對比。

爲了這次豫湘桂作戰,日軍調集了他們在中國戰場幾乎可以調動的所有機動兵力。

以1944年初爲例,日軍畑俊老賊帶領的中國派遣軍,在中國戰場合計擁有25個師團,1個坦克師團(戰車第三師團),11個混成旅團以及一個飛行集團(軍級編制,第五飛行集團)。

總兵力在62萬人左右,但彈藥僅夠裝備20個師團使用。

而且,因爲需要防守華東、華北以及華南後方,日軍的機動兵力只有一個11軍,想要靠著這個11軍發動貫穿河南、湖南和廣西的作戰顯然是不合適的。

于是日軍也著手對參戰的中國派遣軍,進行兵力和裝備上的加強。

日軍中國派遣軍

在兵力上。

日軍也從關東軍和國內緊急調配援兵,同時對派遣軍進行擴軍,騰出機動兵力用于打通豫湘桂的作戰。他們從關東軍調入精銳的27師團,同時擴編11個旅團(用以後方治安),並將第三飛行師團,升級爲第五飛行集團(作戰飛機170多架)。

在調動一切之後,日軍在戰役前已經集中了15個主力師團,合計51萬人參戰。

其中:

在河南戰場,以岡村老賊的華北方面軍爲主導,作戰兵力,轄內山英太郎的12軍(第37、62、110師團)以及戰車第三師團,合計4個師團。湖南和廣西,則是以橫山勇的11軍爲主導,下轄第3、13、27、34、40、58、64(華東13軍調過去的)、68和116師團爲主導,合計9個師團,

同時爲了配合廣西境內的作戰,在廣東的田中久一第23軍也增派第22和104師團,北上佯動牽制。

豫湘桂戰役期間日軍大舉南下

在裝備上。

日軍也是加強到了極致,合計投入了100多架作戰飛機,1500門重炮(山炮、野炮和榴彈炮,不含步兵炮和迫擊炮),700輛坦克和裝甲車(這個數量爲抗戰以來的峰值),15000多輛汽車以及10萬匹戰馬。

可以說,此次豫湘桂戰役,日軍集中了中國戰場2/3以上的力量,可謂畢其功于一役。

豫湘桂戰役期間,日軍的150毫米榴彈炮,國軍很少有炮能與之抗衡

而當時的國軍呢?

在河南戰場是以湯恩伯的第一戰區爲主,合計第4、14、15、19、36、39和28一共 7個集團軍(18個軍),30多萬人,按理說兵力對日軍15萬人應該占據優勢。

但第一戰區的戰鬥力在1942年很多人就見識過,打仗不行,擾民第一,這30萬裏面有中央軍、西北軍和川軍部隊,派系複雜,裝備更差,整個第一戰區一共也才20多門重炮(105毫米以上),有的師甚至才有3000人左右, 一個軍也才1萬多人。

比如擔任黃河防禦任務的暫編27師,“缺額既多,裝備尤劣,即步槍堪用者亦不足三分之一”,整個師下轄3個團,總人數不到4000人,每個團只有2-3門81毫米迫擊炮,機槍更是沒有幾挺,比當時的我軍還不如。

而且因爲長期給養匮乏,部隊戰鬥力很差,士兵都面黃肌瘦。

豫中會戰期間被俘虜的國軍

湖南戰場的第九戰區,倒是國軍的精銳部隊。

當時第九戰區下轄:

第1(孫渡)、27(楊森)和30(王陵基)三個集團軍合計10個軍,而且老蔣還爲了保證會長衡會戰(湖南戰場)的成功,從第6戰區,把王耀武的24集團軍調了過去,又從第四戰區調了46和62兩個軍去衡陽,從顧祝同第三戰區調了羅奇第37、丁治磐26軍和沈發藻暫編第2軍,前往株洲支援,整個會戰兵力國軍達到了17個50萬人。

在廣西戰場方面,有桂系和粵軍的31、64和93等軍,加上地方部隊爲10多萬人。

因此,三省的兵力爲100萬,但因爲後續在江西、湖北等地的戰鬥,以及後期增援的過來的部隊還有地方部隊,整個國軍的參戰兵力在150萬左右。

王牌的國軍九戰區(湖南)將士

但這150萬,除了第9戰區的個別部隊,戰鬥力都很差,大部分雜牌部隊裝備都有很大差額,一個師一門山炮都沒有,只有少量的迫擊炮。

哪怕是裝備最好的薛嶽第九戰區,在戰前也就只有500多門火炮,其中擔任壓制的山野榴彈才256門,迫擊炮200多門,50多萬人一平攤就沒多少了,而日軍11軍則是有壓制火炮1200多門,整個炮兵對比1:5。

豫湘桂戰役期間被日軍繳獲的火炮,讓國軍更雪上加霜

而當時遠征軍的實力如何呢?

當時遠征軍的主要有兩個體系,在緬甸作戰的駐印軍,當時駐印軍有兩個軍,分別是新1軍,下轄新30和新38師,;新6軍,下轄新編22師、第14和50師,合計5個師,全美械裝備,軍屬都有105毫米榴彈炮團(36門),下屬的兩個精銳師,還有12門105毫米榴彈炮的炮兵營。

而當時隸屬于衛立煌的遠征軍,則是下轄第11和20集團軍,其中11集團軍下轄,第2、6和71軍,第20集團軍則是下轄第53、54和第8軍,總預備隊爲第5軍,合計7個軍,20余萬人。

因此,當時的遠征軍總兵力爲30萬以內。裝備有山野炮加起來在400門左右。

那麽這個加起來,是否能戰勝豫湘桂的國軍呢?

抗戰期間,在國內的遠征軍,換裝備並沒有想象中的好

遠征軍獲勝可能性如何?

其實在雨田君看來,假設只有遠征軍介入,而沒有美軍全力支持的情況下,遠征軍獲勝的概率並不算大。

理由有三 。

第一點,就是在硬核裝備上,國軍依然屬于劣勢。

在人數方面,哪怕算上雜七雜八的二三線部隊,再加上遠征軍這30余萬人左右,國軍一共也才180萬人,這個比例對日軍相比看似3.5:1,而且遠征軍的精銳也來了。

但實際上,在裝備上國軍依然落後。

舉一個例子,在總裝備方面,日軍50萬人有1500門重炮,而遠征軍的重炮也才300多門(算上山炮),關內的150萬部隊加起來還不如遠征軍,就算勉強算一樣,也才600門重炮,比例還1:2落後于日軍。

日軍炮兵部隊

而且在彈藥消耗方面,是短期內引入美械裝備的國軍所難以承受的。

日軍11軍爲了豫湘桂作戰准備了13個師團的會戰份彈藥,折合一個師團擁有1.5個標准師團的彈藥量,以山炮炮彈爲例,1.5個師團備份彈藥量爲3000發炮彈,而要知道國軍一門火炮的彈藥才200發,以至于美軍代表在救援衡陽的戰役中,表示國軍炮兵們發射炮彈像象守財奴算著金幣樣的吝啬。

雖然美械裝備好,但也是費後勤,在1944年滇緬公路才剛打通的情況下,根本支撐不起這個彈藥量。

因此,在重炮方面,日軍完全是碾壓態勢。

國軍的生命線——滇緬公路,運輸效率並不算高

再比如,很多人說的駐印軍有6個坦克營,180輛左右的坦克(其中謝爾曼54輛),且不說這是紙面的上的(實際國軍指揮不動謝爾曼坦克),就算全用在豫湘桂,對上700多輛的日軍坦克,也是屬于劣勢,雖然質量上獲勝,但數量的差距很難彌補。

況且第三戰車師團的97坦克和格蘭特輕坦打平手,對付謝爾曼方面,日軍除了有戰防炮之外,還有90式野炮,能執行反坦克作戰,相反國軍的反坦克能力要弱于日軍。

舉一個例子,在1945年8月蘇軍對日最後一戰,對上實力遠遠弱于中國派遣軍的關東軍,尚且被擊潰78輛坦克,國軍這54輛謝爾曼根本改寫不了局面。

因此,在硬實力的裝備上,國軍完敗。

國軍裝備的謝爾曼坦克

第二點,就是現場指揮問題上。

這一點也很重要,雖然在滇緬戰場上,遠征軍帶著勝利的余威士氣很盛,但國內戰場因爲長期的避戰,而且躺贏思想彌漫,如果遠征軍真的加入戰場,一旦和這些部隊在一起,很快就會被這種彌漫的氛圍影響。事實上,國軍之所以在作戰中一潰千裏,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心態問題,都想躺贏,都不想出力。

而另一邊的日軍則不一樣,一號作戰是打通他們的生命線,對于他們來說是一場不能輸的會戰,因此作戰格外賣力,多次出現一些聯隊傷亡達到90%以上的戰例,比如116師團的120聯隊等。

很多時候,正如木桶效應一樣,短板可能會導致失敗,所以遠征軍真的聯合作戰,很可能會受限。

在滇西的國軍遠征軍

而如果遠征軍單獨作戰,只有不到30萬人,是很難和日軍battle,除非遠征軍選擇集中所有力量在某一戰場,比如湖南或者廣西。

而且在主將方面,無論是橫山勇還是崗村老賊,在大兵團作戰上都有一定的優勢,而國軍具有大兵團作戰的薛嶽和白崇禧在豫湘桂戰役中,早就證明戰略眼光不行。而如果讓更高層的人如老蔣、何應欽或者陳誠來指揮,有涉及盟軍協調指揮,美軍也插手進來,很可能會到處扯皮和推诿。

左邊爲日軍中國派遣軍司令畑俊老賊

第三點,就是美軍參戰問題。

遠征軍,特別是駐印軍在緬甸和邊境取得的的戰績很輝煌不假。

但這都是建立在美軍掌握後勤和制空權的基礎上,在美軍保姆級的空中掩護和後勤補給下,這兩個軍打的摧枯拉朽,但一旦脫離這些掩護,駐印軍的工事將會大打折扣。

簡單的例子爲滇西反攻,雖然也有飛機和炮彈支援,但力度一般,導致遠征軍在面對日軍的時候傷亡慘重,整個戰役打下來傷亡50000人,殲敵也才1萬多,傷亡比爲3:1,雖然好過關內戰場的5:1,但仍然不能讓人滿意。

所以美軍是否提供空軍支援,以及足夠的後勤,將成爲決定豫湘桂作戰,能否獲勝的關鍵。

但事實是,當時美軍的重點在緬甸,哪怕豫湘桂戰役期間他們仍將飛機調往滇西,而非在國內阻擋日軍,所以他們一旦遠征軍加入,他們大概率是沒有美軍飛機和後勤掩護。

畢竟這是他們“先歐後亞”的傳統所決定的,而且緬甸有他們的表弟——英軍。

1945年的駐印軍,美軍並不希望他們過來,而是更想讓他們在緬甸

總結來看,哪怕遠征軍參戰,國軍依然在裝備和士氣上落後,屬于劣勢。而真的要想獲勝,除了遠征軍要集中作戰,將戰場選在小的區域,而非在豫湘桂三省決戰之外,同很大一定程度,還要依賴盟軍的空軍和後勤支援,而這個概率又很低……

因此,國軍哪怕遠征軍參戰,獲勝的概率依然很低……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