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嶽陽樓,洞庭湖畔的千古名樓,風景秀美,範仲淹一生卻沒去過

落榜進士 2024-05-14 15:18:52

嶽陽樓因範仲淹的《嶽陽樓記》而成名,和黃鶴樓、滕王閣、鹳雀樓一起並稱“中國四大名樓”,不過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成就此樓的作者範仲淹卻是沒有打卡過嶽陽樓的。

北宋慶曆五年(1045),經曆了“慶曆新政”失敗的範仲淹被貶黜到小城鄧州(今河南南陽鄧縣),第二年收到好友滕子京的“求稿信”,請其爲自己正在重修的嶽陽樓作記,沒去過也難不倒才華橫溢的範仲淹,他借著年少時在洞庭湖邊生活的記憶,揮筆寫就了流芳千古的《嶽陽樓記》。

這篇入選中學語文教材的古文後來成了人們耳熟能詳的經典,許多人對其開篇相當熟悉——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嶽陽樓景區內建有雙公祠,是對範仲淹、滕子京爲嶽陽樓所做貢獻的感激,也是對二人深厚友情的紀念。

整個景區面積極大,雙公祠後的遊覽路線就是碑廊,全長240米,按北鬥七星的形狀排列,對應北鬥七星的位置則分別建造了七座亭子——開陽亭、天樞亭、天璇亭、天㼄亭、天權亭、玉衡亭、搖光亭。

碑廊區亭台樓閣,鳥語花香,其內展示有許多名家大作,在古樸典雅的環境中靜靜欣賞,文化氣息滿滿。

沿碑廊繼續前行就到了嶽陽樓,這座樓閣最早建于東漢建安年間,相傳爲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雖是名樓卻也命運多舛,在此後朝代中經曆過多次焚毀重建,景區內建有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的嶽陽樓模型,不同朝代不同風采,卻也讓人對這座樓閣更多了幾分歎息和憐惜。

如今人們看到的嶽陽樓修建于1880年,近現代又有重修,保留了全木結構,檐角飛翹,屋頂則仿佛古代將軍的戰盔,看上去相當獨特。

登上嶽陽樓總會想起曆代名人佳作,無數文人墨客歌以誦之,李白的“"樓觀嶽陽盡,川迥洞庭開”,杜甫的“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白居易的“嶽陽城下水漫漫,獨上危樓憑曲闌”,經典作品不計其數。

憑欄而望,洞庭湖水浩瀚無邊,淡青色接著淡藍色,天水融爲一體,仿佛整個天地都在湖中浮沉,壯闊之情油然而生。

在嶽陽樓上看到的是洞庭風光,從樓下回望嶽陽樓,看到的卻是樓閣本身的氣韻和景象——嶽陽樓前的紅牆和黃色琉璃瓦相互映襯,古樸典雅之外又顯得巍峨、威武。

古老的嶽陽樓在三國烽火中崛起,在大唐盛世中生輝,在北宋絕唱中流芳千古,文人贈它以家國情懷,以建功立業,以兒女情長,讓這座名樓經兩千年而華彩依舊。

1 阅读:22

落榜進士

簡介:旅行專家、攝影師、旅遊雜志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