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朱元璋養子,靖難之役中兩次差點殺了朱棣,永樂七年自盡

雍親王府王妃 2024-04-07 11:58:57

朱元璋從創業初期開始,一共收養了二十多位養子;在朱元璋衆多養子中有幾位不僅戰功赫赫,得以善終,而且名垂青史。比如:

01太祖養子

西平侯沐英:沐英出身貧寒,失去父母後便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幸好被朱元璋收留,並且讓自己的發妻馬氏將其撫養長大,並且讓沐英讀書識字。從12開始,沐英便跟隨養父一起征戰沙場,開始自己南征北戰的一生。18歲被授予帳前都尉,32歲被封西平侯;37歲開始從征雲南,並且在雲南平定後鎮守雲南。洪武二十五年因太子朱標的去世,受到極大地打擊很快也病逝了,終年48歲。自沐英開始,沐氏家族世代鎮守雲南,與大明朝有始有終。

曹國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二姐曹國長公主所生的唯一的兒子,朱元璋率兵攻下滁州城後,李文忠的父親李貞帶著兒子投奔朱元璋。朱元璋將其收爲養子,從李文忠19歲開始便跟著舅舅一起南征北戰,並且率領親軍,因爲骁勇善戰、智勇雙全而成爲衆軍之首。1370年在與大將徐達一起北伐北元時立下大功,被而授予大都督府左都督的職位,並且獲封曹國公。因多次進言得罪了朱元璋而被囚禁在家,李文忠病逝後由其子李景隆承襲公爵之位。

何文輝:是安徽滁州人,在14歲的時候被太祖收養爲義子,先後跟隨大軍平定江西、福建、四川等地;之後又跟隨大將徐達一起攻克淮東、平江,朱元璋將其擢升爲行省左丞。在攻克陝西後,奉命鎮守潼關;洪武三年被授予大都督府都督佥事一職,並且給了世襲的指揮使。之後跟隨大將李文忠一起出征,洪武六年移鎮北平;洪武九年病逝,年僅36歲。

徐司馬:是揚州人,年僅9歲時被朱元璋收養。洪武元年跟隨副將李文忠一起北伐,立下戰功,一步一步坐到了都督指揮使的位置上。洪武十九年被擢升爲中軍都督府佥事,洪武二十五年跟隨大將藍玉一起出征,次年在成都病逝。

朱文剛:朱文剛是朱元璋打下處州後收養的養子,朱元璋讓其爲元帥,鎮守處州;只可惜城中的苗軍作亂,朱文忠同知府王道同等人全部被殺。太祖建立明朝後,將其神位放在了功臣廟中。

朱文遜:朱元璋將朱文遜任命爲元帥,鎮守無爲州;只可惜陳友諒率兵攻打無爲州,朱文遜率兵迎戰,結果戰死沙場;太祖建立元朝後,將其神牌供奉于功臣廟中。

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能夠建立大明王朝,除了得益于一幫能征善戰的大將外,比如徐達、常遇春、鄧愈、湯和等;還跟朱元璋收養的這些養子有分不開的關系。尤其是李文忠、沐英、朱文正,立下赫赫戰功。除此之外,還有早早戰死沙場的朱文剛、朱文遜。

除了上述這些養子外,還有真童、金剛奴、買驢、平安等。

其他的暫且不論,這篇文章,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太祖皇帝朱元璋的收養時間比較晚的一位養子—平安:雖然在洪武一朝默默無聞,卻在建文一朝多次率兵大敗燕軍,並且先後兩次差點要了朱棣的命。

02 馬皇後撫養長大

平安的父親平定生前任濟甯衛指揮佥事,跟隨開平王常遇春一起北伐,結果洪武元年(1368年)在攻克元大都北平的時候戰死。因平安年幼,太祖朱元璋便將其收爲自己的養子,讓馬皇後撫養。

在太祖與馬皇後的庇護下,平安得以長大成人。平安力氣非常大,能夠舉起數百斤的東西,尤其是擅長使用長矛,很是骁勇善戰。承襲父職後多次得到太祖的提拔,被任命爲密雲指揮使,右軍都督佥事。

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正月,穎國公傅友德被任命爲大將軍,帶著南雄侯趙庸、定遠侯王弼等人前往北平訓練兵馬,並且聽從燕王朱棣的節制,待時機成熟後出征漠北。

而此次明軍出征,平安跟隨一起,也就是說這是平安第一次與燕王朱棣一起並肩作戰。

有了跟燕王朱棣接觸的機會,平安得以對朱棣領兵作戰的方式了解的比較清楚。雖然平安不是大將軍或者副將,但作爲太祖的養子,必然在軍中的地位不會低,是有資格入帳同燕王朱棣、穎國公傅友德等人一起商討如何出兵北元。

也正因爲如此,在後來的靖難之役中,骁勇善戰的平安多次讓朱棣吃虧,甚至差點殺了朱棣

而且在此戰中,平安表現出了自己的智勇雙全、領兵作戰的能力,立下了戰功。平安過人的表現,自然會引起朱棣的注意,所以在後來的靖難之役中,朱棣見到平安跟隨李景隆一起北伐燕軍,還是很忌憚的。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標病逝,太祖皇帝將朱標的次子朱允炆封爲皇太孫,將來繼承皇位。並且爲了皇太孫能夠安穩坐到皇位上,發動藍玉案殺了大半個朝堂,其中不乏開國功臣。在此之前太祖還曾發動胡惟庸案,兩案一起有四萬多人被殺,曾跟隨太祖一起南征北戰的大將及其後代,大多沒有善終。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皇帝病逝,年僅21歲的皇太孫繼位。

在整個洪武朝,平安算是比較默默無聞的,雖然有建功立業的機會但畢竟次數少,再加上有老將們在,自然輪不到平安領兵出征,所以平安的戰功並不多,如此便沒有那麽多升遷的機會。而平安作爲太祖養子,對養父、皇太子朱標以及後來冊立的皇太孫,都忠心耿耿;正因爲如此,平安並沒有受到藍玉案與胡惟庸案的影響,安穩度過了洪武一朝。

03 初露鋒芒

建文帝作爲太孫登基,對諸位被封藩王而且手握重兵的叔叔們很是忌憚。在建文帝登基之前,秦王朱樉與晉王朱棢先後病逝,如此一來燕王朱棣便成爲最爲年長的藩王。更何況燕王作爲明朝初期“九大藩王之一”,手握重兵,洪武一朝便多次領兵出征,多次立下赫赫戰功,深谙統兵之道,建文帝對其十分忌憚。

所以對于建文帝而言,削藩是勢在必行的。至于如何削藩需要同心腹大臣齊泰與黃子澄商議,此二人是太祖皇帝爲太孫立下的治理天下的人才,建文帝對其十分寵信。齊泰認爲“擒賊先擒王”,先將勢力最強的燕王削掉,然後再對其他的藩王動手便可順理成章。而黃子澄則認爲:應當先剪掉燕王的羽翼,削掉一些實力比較弱但是與燕王較好的藩王,如此再對燕王動手,燕王便孤立無援了。

最終建文帝聽取黃子澄的建議,先削掉了代王、湘王、周王等五位藩王,結果在建文帝准備對燕王動手時,被燕王搶先一步,起兵靖難。得知燕王起兵的消息,建文帝派老將耿炳文率兵出征北伐燕軍,平安作爲列將跟隨南軍一起出征,只可惜首戰耿炳文便敗了。

建文帝再次聽從黃子澄的建議,讓曹國公李景隆代替耿炳文任大將軍,此次平安被命爲先鋒,沖鋒在前。雖然李景隆率兵六十萬大軍北上,但是朱棣並不是十分忌憚,因爲朱棣很清楚李景隆並非良將,而是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

但是朱棣不得不忌憚李景隆背後的60萬大軍,其中便包括骁勇善戰的先鋒平安。

而事實證明,朱棣對平安的忌憚確實是應該的,在之後的對戰中,平安多次讓朱棣吃虧,甚至丟了性命。

建文二年四月北平被南軍團團圍住,此時的朱棣並不在北平而是在外作戰。但北平畢竟是自己的老巢不能丟,朱棣便想要帶兵渡過白溝河救援北平。然而在白溝河側遇到了平安,平安率領上萬鐵騎阻攔朱棣。一開始朱棣還有些輕敵,但是雙方交戰在一起後朱棣便意識到自己的處境有多艱難,一時間不能打敗平安,反而燕軍節節敗退;而李景隆的60萬大軍在白溝河的上遊,若不能趕緊結束與平安的戰鬥,很快南軍的救援到來,朱棣便很難逃走。

無奈朱棣便親自率兵沖入陣中,讓上百騎兵沖鋒在前,做出假裝退卻的樣子,讓平安的大軍不知燕軍的真實目的。而朱棣則是在平安一頭霧水的時候直接發去攻擊,平安才敗退。

此時已經是深夜,到了第二天兩軍又交戰在一起,平安接連大敗朱棣麾下的部將房寬、陳亨,陳亨是朱棣麾下作戰勇猛的老將,被平安打敗,朱棣確實有些著急,便親自率兵再次沖入陣中。而平安作戰十分勇猛,差點直接刺中了朱棣,若不是朱棣的次子朱高煦及時趕到,靖難之役或許要提前結束了。

有了朱高煦的援軍,朱棣得以逃脫。然而李景隆突然率兵繞到了燕軍的背後,朱棣被兩面夾擊。朱棣先後三次更換戰馬,仍舊身陷南軍的包圍之中,就在燕軍即將潰敗時,恰好起了大風將李景隆的將旗給刮斷了。如此“不祥”的征兆,讓南軍一時間有些慌亂,燕軍的精銳騎兵則是趁機繞到南軍的背後順著風縱火,然後開展猛攻。

平安終于被朱能打敗,南軍開始潰敗,損失十多萬人。

李景隆見狀,便趕緊逃走,一路逃到了濟南。

朱棣則率領燕軍一路追擊,追到了濟南,並打算攻打濟南。此時平安率兵駐紮在單家橋,派兵前往禦河將燕軍運送糧食的船只全部奪了過來,然後又挑選了五千多名水性比較好的士兵直接渡河逼近已經落到燕軍之手的德州。

堅守濟南的是鐵铉與盛庸,二人皆非庸人,朱棣不得撤兵。

而平安與吳傑(安陸侯)進駐到定州(河北),這年九月平安任左副總兵一職。

在白溝河之戰中平安表現很是勇猛,讓朱棣吃了大虧,差點丟了性命;若非突然起了大風,燕軍恐損失慘重甚至是全軍覆沒,而作爲主帥的李景隆見南軍潰敗,只知逃走而非想辦法應對,以至于南軍損失十數萬人。濟南之戰中,朱棣的燕軍士氣高漲,志在攻下濟南。雖然有盛庸與鐵铉堅守,但若是朱棣遲遲不肯離去的話,未必能守得住。

而平安有謀略,選擇了斷掉燕軍的糧草,並且派兵攻打德州,朱棣便不得不撤兵。

濟南能夠保得住,平安亦是功不可沒。

04屢敗朱棣

建文三年三月,朱棣與盛庸在夾河大戰,平安與吳傑則是從真定出發前去救援盛庸。但是還未到達夾河便得知了盛庸大敗的消息,所以便又率兵回到了真定。朱棣用計引誘吳傑與平安出兵,雙方在單家橋打了起來,平安率兵直接沖入陣中,大敗燕軍,並且活捉了燕軍大將薛祿。只是讓薛祿給逃走了,後雙方又在滹沱河打了起來,平安再次大敗薛祿。

此戰中平安直接在陣中架起了木樓,在雙方交戰在一起時,平安則是在木樓上眺望,用強弩射擊燕軍,而且還射殺了不少。然而天上突然起了大風,屋子被掀翻,大樹都被拔起,燕軍趁著機會趕緊猛攻,平安與吳傑只好再次回到真定。

這年七月,平安率上萬鐵騎想要趁著北平空虛之時攻下北平城,朱棣得知後便趕緊派兵回援,平安被燕軍打敗。當時恰好大同的守將房昭率兵進入紫荊關,平安便從真定爲其提供糧草;次月燕軍返回北平,平安同燕軍大將李彬在楊村打了起來,李彬潰敗。

曆經三年的靖難之役,朱棣越來越迷茫:這仗究竟要打到什麽時候?

這年年底,朱棣的軍師姚廣孝便建議朱棣:不要再執著于攻城略地,而是直接率兵攻打南京,只要能將南京城攻下,靖難之役便結束了。

建文四年,朱棣再次率兵南下,而且這一次朱棣不再執著于攻下哪一座城池,而是迅速南下,直指南京。而平安,則是率領四萬大軍緊隨其後。爲了防止燕軍被前後夾擊,朱棣便在淝河設伏,想要將平安的大軍殲滅,很快方雙便在淝河交戰在一起。

平安直接斬殺了燕軍大將王真,朱棣見狀便親自率兵進入陣中,平安麾下的部將火耳灰迎戰朱棣。因爲火耳灰摔下戰馬而被朱棣活捉,平安才稍稍撤退了一些。

這年四月平安率兵到了小河,並且左右夾擊燕軍,斬殺燕軍大將陳文。

當時平安的部隊駐紮在橋南,而燕軍則是駐紮在橋北,雙方僵持了多天,平安准備轉移到其他的地方再尋找戰機;然而在平安的部隊到達北阪的時候,遇到了燕軍,雙方便交戰在了一起。此戰中平安再一次與朱棣面對面交戰,而且還差一點要了朱棣的命,這是平安第二次險些殺了朱棣。

朱棣便率兵繞到了平安的背後,打算從背後突襲,然而徐輝祖(朱棣的小舅子,建文帝的忠臣,徐達的長子)率兵前來救援,與燕軍在齊眉山交戰在一起,打了一下午,燕軍敗退。

05慘敗被俘

四月二十五日,南軍的糧草因爲燕軍的阻攔而無法送到,然而大軍沒有糧草便不能長久作戰。平安很清楚不能在拖下去,所以便分兵六萬迎戰,想要同駐紮在靈璧的何福彙合,卻被燕軍的精銳騎兵打敗,何福雖然出兵救援,但是被朱高煦打敗。

于是平安與何福便商議後,決定轉移到淮河一帶尋找糧食。而且雙方約定好當天晚上三聲炮響便即刻出發,然而巧合的是,朱棣決定在這天晚上進攻靈璧,而且攻打靈璧的信號也是三聲炮響。結果燕軍在平安、何福之前發起了信號,開始攻打靈璧,南軍以爲是出發淮北的信號,便爭相奔赴營門,一時間南軍的營中大亂。

面對燕軍的攻擊似乎沒有還手的能力,結果南軍大敗,除了何福逃走外,平安等一百五十多位文武官員、宦官被抓。平安被俘後,燕軍將士們都請求朱棣處死他,但是朱棣很清楚平安的才勇,所以便將其護送去了北平,讓長子朱高熾好生待他。

結語

平安被俘後便一直待在北平,朱棣在南京稱帝後,將平安任命爲北平指揮使,後被擢升爲行後府都督佥事。雖然朱棣並沒有處死平安,但是朱棣也並沒有重用平安。朱棣惜才不假,但並不信任那個在戰場上多次讓自己吃虧的大將平安。

永樂七年三月,朱棣巡幸北平,在奏章上看到了平安的名字,便對身邊的人說:平保兒(平安小名保兒)還在世呢?平安得知後,便自盡而死。平安死後,朱棣便下旨將平安的俸祿傳給他的兒子。

在靖難之役中平安雖然不是百戰百勝,但在南軍中是少有的猛將。

再加上建文帝並不懂得識人善任,平安的才勇並沒有得以完全發揮出來;再加上建文帝的指揮不當,將徐輝祖調回了南京,平安才得以被俘。

四年靖難之役中,燕軍中能征善戰的將軍也不在少數,但很少有人能直接抵擋得住平安的鋒芒,因此平安威名顯赫,立下不少戰功。朱棣四年征戰可以稱得上是“所向披靡”,只有在面對平安與盛庸的時候才會吃虧。

可見平安與盛庸的戰鬥力有多強,只可惜平安的背後是建文帝,如此便注定了不會善終。

0 阅读: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