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鮑衛忠那樣始終苦幹實幹

人民法院報 2024-05-11 19:08:38

“山在顫抖,江河在哭泣,年僅45歲的法官鮑衛忠還是走了,阿佤山的鄉親們不敢相信,阿佤山的鄉親們不願意相信!”

2024年2月,在上海市崇明區人民法院第五屆文化季開幕式上,作爲《人民的好法官》節目朗誦組的一員,我飽含熱情、擎著淚水和其他幹警幾乎沙啞地喊出來了那一句台詞,悲怆的音樂伴隨著我們的朗誦,那一刻,台下鴉雀無聲。

臨滄多山,崇明多水。早在2017年底,上海市崇明區便和雲南省臨滄市成立東西部協作關系,而鮑衛忠所在的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人民法院與我所在的法院又是聯建法院。鮑衛忠,一個閃光的名字,一個時代的楷模,不僅是佤山百姓的貼心人,更是我們近在咫尺、可追可及、可學可做的好榜樣。

“如何才能成爲一名好法官?好法官應該成爲什麽樣?”

曆時數年,終于披荊斬棘成爲一名員額法官,如今作爲一名“基層末梢”的青年法官,我時常扪心自問,也曾迫不及待地尋找答案,直到“遇”見鮑衛忠。如今鮑衛忠法官雖然走了,但他的精神力量卻無時無刻不在感召著我們,激勵著我們,鞭策著我們。

“邁出去的是腳步,帶回來的是民心;俯下去的是身板,豎起來的是信任。”鮑衛忠用最接地氣、情理法交融的執行方法把法治的溫暖送到群衆身邊,用實際行動诠釋了什麽叫“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這一面”。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作爲基層派出法庭的一名青年法官,站在司法服務基層群衆的橋頭堡,唯有堅持司法爲民,竭忠盡智,方能無悔青春,不負“法官”二字。

記得在一次鄉村接待時,我遇到一起母親起訴兒子的宅基地糾紛,因爲贍養問題和母親改嫁,母子關系僵化,家庭關系崩裂,面對人倫、情感矛盾的交織,我感到矛盾不在于宅基地糾紛本身,而在于要解開當事人的心結。

我們聯合當地村委工作人員幾次上門進行走訪,最終解開了母子心結,實現了案結事了。那一刻,我深深地體會到,百姓無小事,再小的事也是大事,我們多跑路,群衆就能少跑腿,沉浸式地了解老百姓的司法需求,才能讓人民群衆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尊重、關愛、熱情。最大限度發揮自己的光和熱,對一名青年法官來說既是鍛煉、更是榮光。

“人的一生,都有一個需要堅守的價值。理想的完滿人格,應當是破除自我,將自己融入到人民中,融入祖國的法治中。無我,黨的事業不朽,如是我心”。曾經,鄒碧華生前有過這樣一段文字,如今鮑衛忠再次用生命書寫了何謂“人民法官爲人民”的壯麗篇章,對我們而言,唯有忠實地做英模精神的繼承者,方能不愧爲同行者。

“好法官”沒有什麽一紙標准答案,但“沖鋒在前,一腔孤勇”的“鮑”公卻爲我們诠釋了好法官的應有畫像:有關就去闖,有釘子就去拔。“一次不行就去兩次,兩次不行就去三次!”鮑衛忠不知疲倦的身影留在了阿佤山的村村寨寨,他憑借著堅韌不拔的精神“磨”掉了650多件難啃的“釘子案”,是什麽樣的信念支撐著他,讓他用最平凡的辦案方式把執行做到了極致?

我想“公平正義”四個字一定是镌刻在他短暫而滾燙人生中的最亮底色。將個人“小我”融入人民的“大我”之中,無論我們人在何崗,身著何衣,處理何案,奮鬥、爲民終將應該是法院人永恒的標簽。

因爲“法官”二字,意味著筆下從此千斤重擔,裁判文書終將成爲我們一生的名片,別人的人生終將成爲我們一生的牽挂。矛盾有大小,但人民群衆對公平正義的期待並無差別。

這份人民的期許不會因爲我們是身處哪個庭室而或多或少,不會因爲我們辦理案件的簡單或複雜而或增或減。想要挽救一個家庭,止損一個糾紛,厘清一段關系,我們唯有用智慧蕩濁揚清,用平凡鑄就人民滿意。

山止川行,風禾盡起,法官當如鮑衛忠,“遇事無難易,而勇于敢爲善爲”,2023年12月,在與滄源法院共同開展的鮑衛忠同志先進事迹主題聯學活動上,聆聽著滄源法院幹警們回憶鮑衛忠生前的點點滴滴,讓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鮑衛忠用擔當诠釋公平正義,用責任堅守法治信仰的崇高精神。

斯人已逝,豐碑永存。鮑衛忠在司法事業中燃盡了自己,但他的精神卻如同點點星光,彙成漫漫星河,照亮著司法公正道路上的每一位同行者。作爲一名年輕的人民法官,奔赴光榮與夢想的遠征,必然漫漫。

作爲司法工作的踐行者,我們要向英雄模範那樣堅守,像英雄模範那樣奮鬥,以榜樣的力量引領前行,用榜樣的力量激發幹事創業的熱情,練就硬脊梁、鐵肩膀、真本事。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葦以航”,多點“死磕”的精神,少點“畏難”的情緒;多點“拼命”的努力,少點“浮躁”的觀望;多點舍我其誰的“傲驕”,少點患得患失的“世俗”,像鮑衛忠那樣始終苦幹實幹、擔當奉獻,真正創造出無愧于黨、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的業績,相信千帆閱盡,必有無限風采。

來源:人民法院報

作者:曹彩雲(作者單位:上海市崇明區人民法院)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