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談丨讓“博物館熱”長久熱下去

河北新聞網 2024-05-21 08:40:22

我們更應思考的問題是:“博物館熱”如何才能熱得長久、熱得深沉

國家文物局18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博物館接待觀衆12.9億人次,創曆史新高;全年新增備案博物館268家,全國備案博物館達6833家。今年“五一”假期,我國博物館接待觀衆超過5000萬人次,“博物館熱”持續升溫。(據《人民日報》5月19日報道)

近年來,博物館已經成爲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標和旅遊打卡地,吸引著人們在主題各異的展覽中尋覓曆史足迹。根據國家博物館提供的數據,35歲以下的觀衆占比超過60%,年輕人已成爲博物館觀衆的主力軍。“到博物館去”成爲很多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和時尚潮流,反映了他們對于曆史、藝術和科學等方面的興趣和熱情。而隨著我國90%以上的博物館實現免費開放,優質公共文化能夠更好惠及公衆,博物館的發展活力也因此不斷釋放。

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通過參觀博物館,人們得以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曆史底蘊。“博物館熱”持續升溫的背後,是文化自信的增強。我們更應思考的問題是:“博物館熱”如何才能熱得長久、熱得深沉。

博物館的作用,不單體現于文物館藏、展示,更在于其教育功能。充分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讓人們在觀賞、學習和交流中得到文化的滋養,就要在服務的提檔升級上做文章。比如,用分時段預約、動態投放門票、適當延長開放時間、增加預約名額等方式解決預約難問題,並提升相關設施的人性化水平,讓人們的參觀更便利、舒心。比如,有條件的博物館可以增加語音導覽等相應設施,人們只需要輸入展品編號,就可收聽相關展品信息。比如,兼顧不同人群需求,培育特色項目,舉辦針對特定人群的文化講座、文博夏令營,增設多種多樣的體驗課程,建立博物館與不同人群聯系的紐帶和渠道。

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就要用足用好新技術、不斷創新傳播方式。在“盛世修典——‘中國曆代繪畫大系’河北特展”的光影體驗區,數字技術的加持,讓古代名畫活了起來、動了起來,帶給人們無與倫比的沉浸式體驗。5G、VR、AR、雲直播、雲觀展等新技術,拉近了文物與公衆之間的距離,讓文物更鮮活、曆史更可感;文創産品研發,使得文物走出封閉的展櫃,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爲人們生活中觸手可及、日用不覺的組成部分。

“博物館熱”中,有值得珍視的文化熱情,也有必須正視的文化需求。不斷優化服務、強化技術賦能、創新表達方式,讓“博物館熱”持續熱下去,相信“我與博物館有個約會”就會成爲更多人的生活方式。(蔡曉輝)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