誅殺董卓後賈诩挑唆李傕、郭汜進犯長安,使王允身死族滅

史海撷英 2024-03-28 10:03:04

董卓死後,其部將牛輔、李傕、郭汜、張濟等人還在西涼老巢握有重兵,這些驕兵悍將對朝廷仍然具有很大威脅性,如何妥善解決這些董氏余黨是一個很重要也很棘手的難題。當時總理朝政的錄尚書事王允剛開始想赦免他們,可沒多久又改變主意,打算削奪他們的軍權,裁撤或取締涼州軍,一勞永逸地解決掉董卓殘余勢力。遺憾的是,王允沒有殺伐決斷的膽魄與能力,很快又開始在招撫和取締間猶豫不決,患得患失起來,本已風雨飄搖的漢廷注定又要遭受一場比董卓之亂更慘烈的劫難。

雖然王允還在舉棋不定中煎熬,但朝廷准備取締西涼軍的消息已不胫而走,在民間傳得沸沸揚揚,很快傳到西涼(今甘肅西部湟水流域以及新疆、甯夏、青海之部分地區),一時間,西涼百姓人心惶惶,董卓舊部更是驚懼不安。

賈诩的毒計

當時,董卓女婿、中郎將牛輔被手下胡車兒暗殺,李傕、郭汜等頓感無所依靠,心中更爲不安,便准備遣散軍隊,各自歸鄉,以躲避王允清算。這時,牛輔麾下的討虜校尉賈诩站出來勸阻他們,並獻上一條“毒計”。

賈诩

賈诩是董卓舊部,後隨牛輔駐紮關中,以足智多謀著稱。他對李傕、郭汜等說:“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衆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衆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爲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征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

賈诩獻計無非爲求自保,並非撺掇李、郭舉兵造反,因當時董卓倒行逆施,早已惹得天怒人怨,追隨董卓者皆被視爲附逆幫凶,又有幾個受人愛戴?能得善終?假如李傕、郭汜等解散軍隊,自剪羽翼,賈诩自己的性命也會危在旦夕。

犯長安

李傕等都認爲賈诩的建議很有道理,因此改了主意,遂集結涼州大軍往長安方向殺去,沿途攻城拔寨,燒殺搶掠,擾亂很大,逼近長安時已經擁衆十萬余人。

李傕

李傕等率涼州軍兵臨長安城下時,董卓舊部樊稠等率殘兵前來會合,遂一同攻城。彼時城中防守空虛,守軍士氣不高,不堪一擊,西涼軍圍攻10天後即一舉破城。

漢末三國頭號猛將呂布雖然骁勇善戰,卻無奈寡不敵衆,率部出城迎戰大敗虧輸,急忙殺出重圍,逃至青瑣門下,呼喚在城樓上督戰的王允一同逃走。“時,百姓訛言,當悉誅涼州人,遂轉相恐動。其在關中者,皆擁兵自守。更相謂曰:‘丁彥思、蔡伯喈但以董公親厚,並尚從坐,今既不赦我曹,而欲解兵,今日解兵,明日當複爲魚肉矣。’卓部曲將李傕、郭汜等先將兵在關東,因不自安,遂合謀爲亂,攻圍長安。城陷,呂布奔走。布駐馬青瑣門外,招允曰:‘公可以去乎?’”不料王允一口回絕,他正色對呂布喊道:“若蒙社稷之靈,上安國家,吾之願也。如其不獲,則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少,恃我而已,臨難苟免,吾不忍也。努力謝關東諸公,勤以國家爲念。”呂布知不可勸,遂拍馬落荒而逃,王允則保護漢獻帝劉協藏匿在宣平門上。

王允被殺身滅族

李傕、郭汜等率軍攻入長安,縱兵搶掠,濫殺無辜,街道上屍骸橫七豎八,膿血橫流,“吏民死者不可勝數”。李、郭領西涼軍追至宣平城門上,見漢獻帝在此躲避亂兵,李傕、郭汜急忙跪拜叩頭。“司徒王允挾天子上宣平城門避兵,傕等于城門下拜,伏地叩頭。帝謂傕等曰:‘卿無作威福,而乃放兵縱橫,欲何爲乎?’傕等曰:‘董卓忠于陛下,而無故爲呂布所殺。臣等爲卓報雠,弗敢爲逆也。請事竟,詣廷尉受罪。’允窮逼出見傕。”隨後,李傕下令將王允斬首, 其家人、宗族十余口男女老幼亦被株連處死。據記載,王允被殺後,長安百姓聞訊無不爲之痛哭流涕 。王允遇害時爲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年)。

王允

王允有性格弱點,譬如冤殺一代名士蔡邕,該下重手時又患得患失,當斷不斷,遂引來身死族滅的塌天巨禍......但他對漢室忠心耿耿,一生力圖匡扶漢室、複興漢祚,但他的努力終究還是失敗了。當然,這也是曆史趨勢,非王允個人之力所能阻擋。但王允設謀誅除凶逆,終止了董卓暴政,延長了搖搖欲墜之東漢的壽數,所以依然功不可沒。

王允死後,李傕、郭汜、樊稠三人開始步董卓之後,再次把持朝政,挾持獻帝,逼獻帝給他們封侯賜爵,還誅殺忠良,欺淩、恫嚇群臣,殺戮無辜百姓,在京師長安攪起一陣陣血雨腥風,使京師陷入一片恐怖中,所以爲《三國志》作注釋的裴松之評說賈诩的那條毒計“一何大哉”!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