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員正三品、知縣正六品,有清一代只有十幾個崗位能享受高配待遇

左都禦史有料 2024-05-26 07:41:34

清代地方官制中,各職官與品級是嚴格對應的,比如加兵部銜之總督、巡撫爲從一品、正二品;布政使從二品、按察使正三品,分守、分巡各道正四品;知府從四品、知州正五品或從五品,知縣正七品,等等。

基本上只要我們知道其具體的職務,就能得出相應的品級。不過凡事也不絕對,全國各省中有極少數職官,其品級往往要比本職高,這是因爲他們頭上都有固定的加銜,這些高配職官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五省兼提督之巡撫

巡撫和提督原本是兩個單獨設置的崗位,正常情況下都是由朝廷分別任命,即一個省分設巡撫與提督,分別主管行政與軍政。

提督屬于地方武職最高長官,秩從一品,且在朝廷的典章制度中就有明確規定,提督的直接上司是總督,而非巡撫,尤其是在督撫皆設之省份,巡撫對提督基本上沒有節制權。

不設總督之省份,因提督品級高于巡撫,盡管巡撫有節制綠營之權,但卻無法具體幹涉綠營的軍政事務,通俗地說就是綠營將官不直接聽命于巡撫,而是由提督調遣。

最早有巡撫兼任提督的案例出現在山西省,清初時山西提督時設時裁,康熙中期至雍正初年這段時間,山西不設提督,所以就出現了巡撫難以節制綠營的情況。

不久雍正皇帝下旨,以山西巡撫兼提督銜,授予全權節制綠營之大權。此後不設總督之河南、山東二省巡撫也仿山西例由巡撫兼提督銜,嘉慶朝又加安徽、江西巡撫提督銜,至此全國共有五省巡撫兼提督銜。

巡撫兼了提督銜,其品級實際上已經是從一品,但因提督爲從一品武職,含金量不及文職正二。可是與其他各省巡撫比起來,其政治地位和實權大大提升了,屬于全國範圍內的高配巡撫。

二、兼參領、按察使銜之道員

分巡道、分守道源于明制,清代中期全國各省設立的道員數量有九十多人,乾隆朝之前,道員沒有固定的品級,或從三品或正四品、正五品,其具體品級要根據系銜而定。

比如系參政銜者爲從三品,亦稱參政道;由掌印給事中、知府補授者,則系副使銜,稱副使道秩正四品;凡由六科給事中、各道監察禦史補授者,則系參議銜,稱爲參議道秩從四品;由各部郎中、員外郎、主事或同知補授者,系佥事銜,稱佥事道秩正五品。

乾隆十八年,將各省道員之系銜全部革除,並將品級定爲正四品,又因道員分管一府或數府,是知府的頂頭上司,所以將知府降爲從四品,以符上下級之名。

全國92個道員中(光緒朝),有六個道屬情況比較特殊,因加了其他頭銜,其品級高于大部分的道員。

其中吉林東南路道、吉林東北路道、吉林西路道、黑龍江呼倫道、黑龍江瑷珲道,因駐紮在東北邊境地區,職責重大,守衛著滿洲貴族的老家。這五個道都被加了“參領銜”,而參領屬于八旗武職中的正三品大員,故而此東北五道,具有文武雙職的特性。

關內諸省之各道,則只有福建台灣道是個特例。福建台灣道始設于雍正五年,不過此時的台灣道與內地各省之道員沒有本質上的區別,而且由于台灣與大陸有海峽之隔,朝廷和福建不易管控,故加設巡台禦史一人對台灣道加以制衡。

乾隆三十二年,福建台灣道升格爲福建台灣兵備道,成爲台灣實際上的一把手,且朝廷不再設立巡台禦史。

乾隆五十一年,台灣爆發了林爽文起義,這次起義被鎮壓後,朝廷鑒于台灣道不具有監察權難以駕馭轄區內的大小官員,故而于乾隆五十六年加台灣道按察使銜,其品級一躍成爲正三品。

有清一代文職道員加按察使銜的僅有台灣道一例,和東北五道一樣,在全國的道員中含金量最高。

三、曲阜與順天府四路廳

明清時期在京師地區設有京縣,這是固定的行政劃分方式,所以大興、宛平二縣知縣雖然都是正六品,但卻不能將其與一般外縣知縣對比。

外縣知縣中,山東曲阜知縣因是先師孔子的籍貫地,又是衍聖公府所在地,所以朝廷有意拔高了曲阜知縣的地位定位正六品,並將知縣一職授孔氏後裔。

但是朝廷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既以孔氏子弟擔任曲阜知縣,不利于治理轄區內的百姓,曲阜知縣也很難做到公平公正,一切事務以維護孔氏家族利益爲首位。

乾隆朝時,朝廷采納了山東巡撫的建議,廢除了曲阜知縣的世襲制,其缺按照各省知縣一樣,由吏部進行統一铨選,並改曲阜知縣爲正七品。

不過從清初至乾隆中期的這一段時間來看,曲阜知縣的地位等同于京縣知縣,不管是地位還是品級都要高于一般的知縣。

順天府四路廳,是指東西南北四路廳,其最高長官爲同知。熟悉清代地方官制的應該知道,“廳”是清代特有的行政單位,有直隸廳、散廳之分,與直隸州、散州的行政等級一樣。

不過不管是直隸廳還是散廳,名下都不設縣。唯有順天府四路廳下設數縣,且按照定例,廳的最高長官爲同知或通判,順天府四路廳則統一標配正五品之同知。也就是說,此四路廳不僅管轄的範圍大,且任職門檻也最高。

以上就是清代地方官制中,幾個特殊的情況,可能禦史掌握的資料還不夠全面,尚有遺漏之處,如有還請各位讀者指出。

2 阅读: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