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九江十大文化名片(上)

江南都市報 2024-02-20 12:00:55

九江古稱柴桑、江州、浔陽,有著五千年文明史和兩千多年的悠久曆史,文化底蘊厚重,2022年3月獲評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九江是中華大地的一個重要節點,“天下眉目之地”,是八百裏鄱陽湖與萬裏長江的交彙處,是引南接北、承東啓西的黃金十字口,集名山、名江、名湖、名城于一身,是江西水陸交通的重要樞紐和省域副中心城市。目前,九江境內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522處,其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5處,一般不可移動文物2369處,詩詞歌賦數不勝數。在這衆多優秀人文資源中,我個人認爲以下十張文化名片最爲突出,值得我們好好總結和推廣。

一、廬山天下悠

廬山,又稱匡廬,是“世界文化遺産”和“世界地質公園”,自古便有“匡廬奇秀甲天下”的之稱,更是享譽世界的“人文聖山”。自古以來,廬山就是文化名人鍾愛的隱居之地。廬山最早的隱士,可追溯到周武烈王時代的匡俗,他隱居廬山,“結廬而居”,悟道求仙,後來成仙而去,只留下一座“神仙之廬”,“廬山”因此得名。公元前126年,司馬遷“南登廬山”並記之于《史記》,廬山自此名揚天下。廬山,曆史悠久、文化悠深、生活悠然......,它是人文聖山,是東方淨土,是康養勝地。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高度贊揚“廬山天下悠”,這是對廬山鮮明特色的高度概括。這裏不僅曆史悠久,人文厚重,儒、釋、道三家在這裏相互融合交流,而且生態優美,是舉世公認的生物多樣性寶庫,與江河湖海襟連,中心地區的森林覆蓋率超過90%。曆史上,衆多名人雅士登臨廬山、研究廬山,其成果主要表現形式是詩歌。據統計,共有三千五百多位名人,寫下了一萬六千多首詩歌,詠唱廬山。其中,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白居易的“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蘇轼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毛澤東的“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都是冠絕古今、耳熟能詳的詩句。廬山的摩崖石刻有900余處,成爲一本流傳百世的珍貴史書。“第一山”“花徑”“廬山高”“枕流”“龍虎岚慶”……一方石刻,就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現在,廬山仍遺存有來自16個不同國家風格的別墅660余棟。一棟名人別墅,就是一本厚重的教科書。20世紀30年代,廬山曾經稱爲國民政府的“夏都”。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在廬山召開過多次重要會議。當年,中外名人在這些別墅裏的經曆、故事,甚至是重大的曆史事件,都已融入了廬山的旅遊文化之中,成爲尋幽探勝的好去處。

二、千年古刹東林寺

東林寺位于廬山西麓,爲晉代名僧慧遠所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曆史,是淨土宗祖庭,東林寺的建立造就了中國佛教寺院特有的山林佛教模式,至今矗立著中國乃至全球第一高的阿彌陀佛像,是完成佛教中國化進程的重地。東林寺因處于西林寺(就是東坡先生寫《題西林壁》的地方)以東,所以被稱爲“東林寺”。東林寺是佛教勝地,以淨土派爲主,此寺亦是其起源之地。漢唐時爲中國佛教八大道場之一,也被日本佛教淨土宗和淨土真宗視爲祖庭。1983年,東林寺被國務院列爲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國家著名佛教道場、江西省三大國際交流道場之一。進東林寺,首先要經過一條水質清澈的小溪,名叫虎溪,溪水之上有“虎溪橋”。相傳,慧遠大師送客不能過橋,一但過橋,後山上的神虎就會吼叫。慧遠與詩人陶淵明、簡寂觀道士陸修靜常在一起談儒論道,有一次談興太濃,送客時不知不覺跨過了虎溪橋,山上的神虎吼叫不止。三人聽了相視大笑,隨後大師合十躬送。後人稱之爲“虎溪三笑”。縱觀東林寺的發展曆程,曾有過許多次重建與整修,而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之一,便是與東林寺相距約26公裏的東林淨土苑,這裏有尊全球最高最宏偉的阿彌陀佛聖像-東林大佛。東林大佛由蓮座、佛身及寶蓋三部分組成,佛身高48米,底座爲48瓣蓮台,表示阿彌陀佛爲救度衆生所發的四十八大願。從蓮座至寶蓋總高81米,比喻成佛之路要經曆九九八十一難的艱辛不易。建造東林大佛的所有資金,幾乎全部來自于信衆的善款,大約10個億。爲了讓佛身呈現紫磨真金色,大佛在鑄造過程中,被融入了48公斤黃金。東林大佛代表了當代最高水平的宗教藝術,是宗教藝術品中的經典之作。

三、四大書院之首白鹿洞書院

“江右書院甲天下”。在一千多年的古代書院曆史中,江西一直是全國書院發展的中心地區,並且數度“獨領風騷”,成爲中國的一個文化重地,擁有獨特的曆史地位。其中,廬山腳下白鹿洞書院和與湖南的嶽麓書院、河南的嵩陽書院和應天書院並稱爲“四大書院”。白鹿洞書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曆史。白鹿洞書院名字的由來可追溯至唐朝,傳說洛陽人李渤與其兄在此隱居讀書,李渤養一頭白鹿“自娛”,人稱白鹿先生。後來,李渤被任命爲江州刺史,在隱居舊址建台,號爲“白鹿洞”。“一寸光陰一寸金”這句勸勉世人珍惜光陰的至理名言,正出自江西籍唐代詩人王貞白的詩作《白鹿洞二首》。宋代理學大師朱熹在此提出的教育思想,成爲今天大學章程的開端,成爲中國古代傳統教育的准則和後世書院的標准,在世界教育史上亦有重要影響。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時年48歲的朱熹站在戰亂後殘垣斷牆、雜草叢生的書院前,感慨萬千,遂上書重修書院,並自任院長,制定教規,苦心經營。他整合禅林清規和儒家教育思想,制定《白鹿洞書院揭示》,倡導“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而其所以學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別如左: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使得書院一時領中華教育之先。此辦學模式也爲後世效仿,並傳至海外的日本、韓國及東南亞一帶,白鹿洞書院因而有著“四海第一書院”之稱。

四、江湖奇峰石鍾山

石鍾山,素有“中國千古奇音第一山”之稱,位于九江市東側,鄱陽湖入長江之口處。石鍾山,實際上不是一座山,而是兩座山,都由石灰岩構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鍾,面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擊,響聲如洪鍾,故皆名爲“石鍾山”。兩山分據南北,相隔不到1000米。南面一座瀕臨鄱陽湖,稱上鍾山;北面一座瀕臨長江,稱下鍾山,兩山合稱“雙鍾山”。兩山相比,以下石鍾更爲著名,尤其是其得名之爭。早在北魏時期,郦道元即在《水經注》中寫道:“石鍾山西彭蠡,連峰疊嶂,壁立峭削,其西南北皆水,四時如一,白波撼山,響如洪鍾,因名。”而唐朝的李渤不信郦道元的解釋,親臨石鍾山,發現南面山根處有二塊巨石,一石擊之聲音清脆,一石擊之聲音渾厚。于是認爲石鍾山之名得于這雙鍾石。然而,蘇東坡對此則“笑而不信”,親自攜子實地考察,發現波濤拍打石壁發出巨大轟鳴聲,巨石中空之有洞穴,風與水相搏擊,在石縫中來回沖撞,發出“窾坎镗鞳”與“噌吰”之聲相呼應,故名“石鍾山”,于是寫下了名篇《石鍾山記》,文章行雲流水,變幻莫測,潇灑自得,繪聲繪形與卓識妙理兼具,揭示了凡事還是要耳聞目睹才算的人生哲理。他說,“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成爲了蘇轼散文的代表作。石鍾山也引來了無數文人墨客在此流連忘返,陶淵明、李白、顔真卿、白居易、黃庭堅、陸遊、文天祥、朱元璋等均在此賦詩題詞。站上山的最高處,頓覺天地寥廓。腳下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蒼茫浩渺;右手邊是中國最大的江——長江,直瀉千裏。千百年來,湖水北去、大江東流,石鍾山笑看大浪滔滔,水分兩色,一切盡在掌控中。遠處匡廬秀色若隱若顯,近處舟輯雲集來往穿梭,傍晚時分更有霞光映水、漁舟唱晚。詩人看到此景,一定會無限感慨吐塊壘;畫家看到此景,一定會腕底煙霞流雅韻;軍事家看到此景,一定會想到“巋然天塹,誠不可忽”;忠臣節士看到此景,一定會感喟泾渭分明,忠奸不能兩立……。

五、青銅文明銅嶺遺址

瑞昌銅嶺銅礦遺址位于九江市瑞昌市夏畈鎮的幕阜山東北角,經科考定爲商周時期的遺址。1988年因當地村民發現的古代采礦工具得到國家重視而得以發掘出土,這是一處集采礦、選礦、冶煉于一體的大型礦冶遺址,其曆史沿革可追溯至距今3300余年的商代中期,是中國迄今發現的礦冶遺址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內涵最豐富的一處遺址,是我國生産力水平提高的新標志。遺址采礦區面積1800平方米,冶煉區面積爲600平方米,發現古礦井102口、巷道18條、冶煉爐二座,采坑七處以及一批采礦工具和生活用具。商代采用豎井、平巷、坑采等聯合開采的方法。銅嶺冶礦遺址的發現,爲我國考古史和冶金史提供了新資料,填補了我國商代礦冶考古的空白,是研究青銅時代采礦冶煉的新證據。此前商代青銅鑄造的銅料來源一直在學界存疑,而遺址的發現揭示了我國早在商代中期就已具備采銅冶銅的技術能力,進一步證實中國的青銅文化孕育、發展自中華大地。因此,銅嶺銅礦遺址也是中國青銅文化自成體系的曆史見證,對于中國冶金史、科技史和文明史等領域具有重要意義。

值班編輯:奚同北

值班審核:周豔華

值班編委:鄭榮林

舉報

評論 0

0 阅读:21

江南都市報

簡介:發布江西熱文、生活、服務,你關心的就是我們發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