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萬平方公裏的外東北,歸俄國165年,發展遲緩,還能回來嗎?

南齋孤風中 2024-05-19 19:44:10

1860年,是中華民族恥辱的一年。

在不平等條約的重壓之下。

整個外東北廣闊的100多萬平方公裏國土,竟然此後的165余年裏,外東北廣闊的腹地,就這般被沙俄強占。

如今,走在那裏。

你隨處可見,俄式風格的建築和標識。

一派異域情調。

但那文化和風俗,原本都是這片神州熱土孕育出來。

在生命不能自由自在的地方,一切都顯得格格不入而違和。

當地居民面容上,常常透著一種怅然若失的不安之色。

他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土地,卻被迫學習異族的語言,過著與周遭格格不入的生活。

可過了這麽久。

這一片地區,依舊發展不起來,這是爲什麽?

巨額的投資

要在這樣一個幾乎沒有人煙的所在落下根基,重新建設一個屬于自己的家園。

可沒有那麽簡單。

首先需要的,便是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

翻開曆史的厚重卷宗。

你就會發現,投資開發外東北這一建設壯志,在當時委實是負擔不起的重任。

要在這片,曾幾何時被抛棄的荒原上修建大路、架設電線杆,打造一座座供水供電系統,構建起覆蓋整個地區的基礎設施網絡。

哪怕只是開始動工。

所需的資金,就已是一筆天文數字。

而一旦開工在即,更多的人力物力將被無休止地投入進去。

猶如把整個國家的心血和財富,源源不斷地注入這片貧瘠之地。

可當時的沙俄,哪裏還有這樣的雄厚實力呢?

當務之急,應是全力重振城鄉。

修複戰爭的創傷,而不是貿然開疆拓土。

于是,上上下下都做出了艱難抉擇,將外東北這塊“寶地”,暫時擱置下來。

從一開始,這裏就成爲了無人問津的荒涼之地。

越是無人經營,越是荒蕪貧瘠。

而越是這般杳無人煙,就越缺乏發展的人力投入和政策照拂。

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最終導致,當地不斷加劇的人口外流。

那些最後的頑疾,甯可含辛茹苦也要紮根于此的人們,也終于被極端艱苦的環境生存壓垮了。

一座座村落,開始慢慢死去;

綠油油的莊稼人去樓空;

連一間學校醫院,都很難再支撐下去。

外東北這片曾經遼闊的疆土,也就慢慢成了名副其實的“無人區”。

一切的繁華熱鬧,都成爲過往雲煙。

這裏,只剩下了呼嘯的冷風和滾滾的黃沙。

各種優惠和補貼政策

當時,沙俄還是費盡心機。

他們四處遊說,竭盡全力想方設法引誘人口前往開墾,各種優惠和補貼政策層出不窮。

可是無論撒下多少金銀,依舊很少有人前往。

畢竟,那裏離母土太過遙遠。

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片廣袤無垠、荒蕪淒涼的曠野。

更糟的是,要想到達遠東。

所有的路途,幾乎都要穿越整個西伯利亞的寒冷腹地。

最後,沙皇們只能無可奈何地作罷。

把這片自己攫取的疆土擱置一旁,任其閑蕩蕩。

遠東離莫斯科太過遙遠。

想要從這裏,完全控制和統治該地區,無疑是異常艱難。

地理上的阻隔,注定了這一帶的政治疏離感將與日俱增。

如果遠東地區財富日益雄厚,人口漸次發達,與中心政權的利益出現分歧。

極有可能,在某個曆史節點上。

徹底擺脫莫斯科的控制,獨立自主。

屆時,莫斯科政權傾注在這片疆土上的全部心血。

豈不都化作了一場虛耗?

這無疑是當政者們最不願看到的結果。

于是,在艱難的選擇面前,他們做出了一個令人扼腕的決定——視而不見,擱置發展。

就這樣,整整165年過去了。

遠東這片肥沃而廣袤的領土,被遺棄在了隨時可能改朝換代的年代洪流之中。

人去樓空,一切生機都被生生扼殺在了搖籃之中。

除了呼嘯的寒風和稀疏的遊牧人煙,這裏別無他物。

前景在哪裏?

若一直死死攥著外東北這塊地盤不放。

那這片廣袤的疆土,注定就無法綻放生機。

前景也將一片黯淡無光。

若是強行,在這片人迹罕至之地大興土木,硬生生將人口拽過來開墾,結果又會怎樣?

這些被迫來到這片陌生環境的人們。

必將生活在極度艱苦的條件下,寒冷、粗糙、缺少基本生活保障。

無怪乎大量移民,在來到不久後就會三兩離散,轉而另尋出路。

即便有一些執拗之人決定紮根在此,但若是長期得不到扶持,卻又怎能在這蒼涼之地延續生計?

就算暫時能夠渡過,無人問津的最初階段。

但只要政策和人口持續不增,經濟發展就勢必停滯不前,甚至開始走向衰退。

一旦經濟不再富足,當地就會出現人口外流的惡性循環。

等到有一天,不堪重負放棄開發和投資時。

整座城市的發展,就將蕩然無存,所有的努力也將付諸東流。

城市便會空空蕩蕩,只剩下一座座空城聳立。

任風吹日曬、漸趨頹敗。

經曆過這一切,或許外東北還是會恢複以前的模樣—人去樓空,寂靜無聲。

而先前投入的所有心血,也將徹底化爲烏有。

屆時,沙俄在這片土地上所做的一切努力。

無疑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而相比之下,如果將這片土地重新擁抱進祖國懷抱,交由中國來發展和經營。

局面就會大爲不同。

我們有衆多優秀的開拓者、建設者和守護者。

他們定能在這塊熱土上播下希望的種子,不久便能結出碩果累累的景象。

或許,正是時候放手這塊燙手的“遺産“了。

將其交予中華民族的子孫後代經營。

不僅可以集中資源發展自身的歐洲部分,也使得這片曾被荒棄的疆土重新煥發生機。

在今後不久,在中華兒女的澆灌下百花齊放、碩果累累。

只盼,這一刻早點來臨。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