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回國後,希望擔任人大副委員長,主席給出3大不合適理由

素慢曆史 2024-05-23 06:54:12

“前國民黨政府代總統李宗仁先生同他的夫人,今天上午乘專機抵達北京。”

這位曾經在抗戰戰場上揮斥方遒的抗日名將,在國民政府內部和老蔣鬥智鬥勇幾十年,之後又逃至桂林,輾轉香港,奔赴美國,直到1965年克服重重苦難,才回到了心心念念的故鄉。

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也十分重視李宗仁的回國,進行親自接見,可這時的李宗仁,卻向主席表示想要出任人大副委員長這一職位。

但毛主席卻沒有同意這個要求,給出的三個理由,讓李宗仁意識到了自身的不足,更讓所有人都見識到了主席的高瞻遠矚。

李宗仁晚年爲何想要回國?面對他的申請,主席又給出了怎樣的理由?

抗戰名將,誓死保家衛國

評價曆史人物,往往不能一概論其功與過,就拿李宗仁來說,他爲中華民族的抗戰做出突出卓越的貢獻,但在內戰時期又開始大搞權力鬥爭,他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但也同樣十分複雜。

從九一八事變爆發之前,我國社會狀況就已經頗爲混亂,各地區軍閥派系林立,明爭暗鬥,硝煙四起,人民深陷水深火熱之中。

而作爲強勢崛起的新桂系軍閥首腦人物,李宗仁深切地感受到了時代之亂。

直到蔣介石問鼎國民黨一把手的位置,李宗仁和蔣介石之間的矛盾也從這一刻開始埋下了種子,聽到蔣介石想要統一全國的主張,李宗仁不屑一顧,在他看來,這只不過是蔣介石想要實現個人獨裁的幌子罷了。

九一八事變爆發,舉國震驚,可這時的南京國民政府日趨腐化,可蔣介石仍執迷不悟,這種局面或許也是李宗仁形成抗戰精神 的誘因。

1931年9月27日,李宗仁在廣西通電全國,發出“抗日救國”呼籲,“國聯不可靠,要恢複失地,只有靠中國自己的力量。”

民族矛盾空前危機,而李宗仁抗日救國的主張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可不成想在這時,蔣介石卻提出另外一種主張——“攘外必先安內”。

李宗仁對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感到萬念俱灰,他不再打算顧及蔣介石的顔面,于是臣子國民黨召開五大之際,李宗仁再次致電大會,發出“僅恃和平政策,能否挽救危亡,舍棄自衛圖存,能否又有出路”的質問。

蔣介石自知理虧,因此並未給予回應。

抗戰全面爆發之前,李宗仁已經在廣西大帝大力推進抗日救亡運動,甚至想要向其他地區進行輻射,將廣大愛國青年和知識分子組織起來,投入抗日救亡運動的浪潮之中。

隨著“兩廣事變”的爆發,李宗仁終于達到了“逼蔣抗日”的目的,出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全面抗戰爆發之後,僅僅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在李宗仁的指揮下,部隊就在廣西境內足迹了四個抗日力量,可謂兵貴神速。

而最讓李宗仁久久不能忘懷的,莫過于台兒莊大捷。

在日軍師團侵占騰縣之後,囂張至極,這讓李宗仁察覺到了一絲機會,孤軍深入乃兵家大忌,但這個時候得意忘形的日軍會不會犯下重大錯誤。

1938年3月19日湯恩伯率領第81軍先行抵達徐州,但如今騰縣失守已經無法挽回,于是只能等待孫連仲的增援部隊。

等到李宗仁同孫連仲見面之後,立刻派遣其前往台兒莊構建防禦工事,在李宗仁看來,只有誘敵深入,或許才能夠實現一舉殲滅。

日寇調集四萬兵馬,黑壓壓一片向台兒莊地區襲來,緊隨其後的幾十輛坦克和天上轟鳴作業的戰鬥機,強悍軍事實力給了日軍充足的底氣,在他們看來,拿下台兒莊似乎勢在必得。

湯恩伯率部隊避其鋒芒,陸續退回山區,日軍果然不出李宗仁所料,將湯恩伯軍隊直至不過,集中火力直撲台兒莊。

3月23日,台兒莊戰役正式打響,次日淩晨,面對日軍的猛烈進攻,堅固的防禦工事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日軍七十多小時的持續進攻,讓堅固的防禦工事幾乎銷毀殆盡,可將士們絕對不會向日寇認輸,在台兒莊內部同日軍展開巷戰。

持續大小規模的戰鬥讓孫連仲部隊死傷慘重,看著將士們一個個倒下,孫連仲坐不住了,于是緊急致電李宗仁,但李宗仁在此刻並未因日軍的喪心病狂而喪失理智,于是下令讓孫連仲率部隊死守等待救援。

與此同時,雖然湯恩伯再三推阻救援,但在李宗仁的強烈要求下,最終還是率領部隊抵達台兒莊。

4月6日,李宗仁抵達台兒莊郊外,親自指揮殲滅大戰,最終殲敵一萬余人,獲得台兒莊大捷。

此戰讓李宗仁又一次名聲大噪,憑借台兒莊大捷,李宗仁迎來了自己軍事生涯的高光時刻。

劃江而治,南柯一夢

直到1949年,李宗仁似乎才走上了國民黨的權力中心,一舉成爲中華民國代總統,掌管國民黨大權。

但此時的國民黨早就大勢已去,因此李宗仁便將美國的援助看成能夠使“奄奄一息病人活過來的藥物”。

可不久之後他卻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那個下野的蔣介石早就爲他的離開做足了准備。

這讓李宗仁恍然大悟,原來蔣介石的下野不過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騙局,而榮升爲代總統的自己,不過成了蔣介石的擋箭牌。

李宗仁並不打算就此放棄,他已經想好了對策,首先就要穩定住當下的局勢,隨後便和我黨展開了談判,提出了劃江而治的美夢,但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又怎會讓李宗仁胡作非爲呢?

早在中國古代曆史上就曾有類似的例子,但是以史爲鑒如今的中國更不能答應所謂的“劃江而治”。所以在李宗仁提出這一想法時,我方在第一時間就予以了拒絕。

但是,我黨從未放棄過這位優秀的將領,可此時的李宗仁仍舊沒能從美夢中醒來,在他看來,此時的國民黨仍舊能夠靠著長江的天險堅守住長江以南的地區。

1949年4月20日,在轟隆隆的炮聲中,百萬雄師過長江,在23日占領南京。直到這一刻,李宗仁才意識到自己錯的實在徹底。

解放戰爭結束後,不願意去往台灣的李宗仁到處輾轉,但最後又去往了美國,這一住就是幾十年。

如夢初醒,葉落歸根

此時新中國的強勢崛起,卻讓李宗仁內心深處的歸鄉種子不斷生根發芽,特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在朝鮮戰場上擊敗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之後,這種想法在李宗仁的內心深處掀起了一層又一層漣漪。

隨著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的勝利以及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讓李宗仁對中國充滿了無限的期待與憧憬,在同朋友的交流當中,李宗仁難以掩蓋內心之喜悅。

“如今中國有了原子彈,這是多麽巨大的飛躍!我們統治國家這麽多年,卻連個自行車都造不出來,科學生産領域可謂一敗塗地。”

1965年7月17日,李宗仁終于克服了層層阻礙,乘坐專機抵達廣州,終于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國。

九天之後,毛主席在中南開宴請了李宗仁夫婦和程思遠,持續四個多小時的交流的過程中,毛主席詢問李宗仁此番回國有何打算,這時的李宗仁表示想要出任人大副委員長,但毛主席卻沒有認同這一想法。

這讓李宗仁心中頗爲不解,但聽了主席一番解釋之後,衆人才明白偉人用心之良苦。

首先,李宗仁在過去國民黨中的地位並不一般,而他想要擔任的這個職務,曾經都由他的過去的下屬擔任過,所以前後的差別實在懸殊,恐怕不妥。

其次,毛主席認爲李宗仁若是不擔任政府職務,反而能夠向台灣地區人士進行正面輻射作用,何出此言?

要知道,雖然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裏大陸和台灣都處于劍拔弩張的態勢,但兩岸同根共祖,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統一是大勢所趨。

而李宗仁不擔任我們黨的官職,反而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最後,毛主席等黨中央領導也希望能夠通過李宗仁回國這件事,向台灣地區的國民黨衆多官員表明我們的誠意,只要浪子回頭,清楚地認識到當下的局勢,想要回到大陸,中央就會敞開大門熱切歡迎。

結語

毛主席的三個原因由表及裏,由淺入深,李宗仁恍然大悟,自己想要爲新中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並不一定要擔任政府官職。

此時的李宗仁年事已高,曾經在戰場上叱咤風雲的抗日名將,如今也被積累下來的新傷舊傷折磨得夜不能寐,毛主席考慮到其身體狀況,並且結合李宗仁回國一事進行仔細考量,最終得到了李宗仁的欽佩。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