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存在感最低的“富豪縣城”,靠面包占領全國

食戟社 2024-04-25 19:22:30

文章來源:浪潮工作室

在江西,有這樣一座小小的縣城,群山環抱,森林圍繞。就這平平無奇的條件,要是放在全中國2800多個縣城中,可能根本連號都排不上。

但這裏的人非要闖一條“冷門”的路。這座不種小麥,連一家面粉廠都找不到的縣城,硬是把自己打造成了輻射全國的“面包之鄉”,在全國1000多個城市裏開出了上萬家面包店。鮑師傅、泸溪河、詹記,這些你或多或少聽聞過的烘焙品牌,也大都和這裏脫不了幹系。

這就是江西省資溪縣,一個地處贛閩兩省交界,估計99%的國人都沒聽說過的地方。

就這樣一個藏在深山老林裏的小城,究竟憑什麽成爲中國的“面包之鄉”?

厲害了,不産面粉的面包王國

資溪,就藏在連綿而青翠的武夷山西麓。

它風景醉人,號稱“天然氧吧”,森林覆蓋率高達 87.7%,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平均達3萬個/立方厘米[1]。它環境宜居,就在前幾天還榮膺2023年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是此次江西省唯一的獲獎地[2]。它雨量充沛,林木豐富,有55萬畝毛竹[3],還盛産香菇和閩筍。

資溪,青山連綿,風景醉人 / 視覺中國

按照一貫的劇本,對于這樣的森林小城,或許發展旅遊、開發美景就是它最好的歸宿。

但它不走尋常路。就是這樣一個看似和面食毫無關系的小城,如今卻已經實現面包産值近300億元[4]。1251平方公裏的土地上,雖然常住人口不足10萬,卻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在參與面包産業[5][6]。

最直觀的感受是,如果你走進資溪,便會發現這個不大的城裏到處都是面包店,一條街可能每過二三十米就有一家。這麽多人做面包,讓資溪原本就負氧離子爆棚的空氣,又平添了一層面包烘烤的麥香。

資溪縣村民正在千年古樟樹下打糍粑。除了面包,資溪人也擅長制作糯米制品 / 視覺中國

而這座縣城,更是走出了一支上萬人的“面包大軍”,散布在祖國大地的各個角落,打造出一個個響亮的品牌。

安徽合肥的“詹記”,江蘇南京的“泸溪河”“小香港”,江蘇揚州的“麥香人家”,河南鄭州的“桂洲村”。這些散布全國各地的品牌,看似毫無關聯,但都有一個共同點:要麽是品牌創始人,要麽是師承的烘焙手藝,總有一樣來自資溪[7]。

當然,這裏面最令資溪人引以爲傲的,可能還是“鮑師傅”。1997年,來自資溪縣黃坊村的鮑才勝在河南鄭州開了第一家面包店。後來在2004年轉戰首都,在北京研發出網紅單品“肉松小貝”,自此一戰成名,不再經營面包,專心打造“鮑師傅糕點店”。

甜品屆的新晉網紅肉松小貝,已經遠銷八方 / 視覺中國

從0到有,靠著一只只香噴噴的面包,資溪把自己打造成了真正的“面包之鄉”。2006年的12月28日,全國工商聯烘焙業公會正式授予了“中國資溪——面包之鄉”榮譽稱號。這一次,資溪實至名歸。

命運轉折,突然闖入的面包

資溪人根本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會和面包結緣。30多年前,面包對許多中國人來說還是一種稀罕的舶來品。而今日這座“面包之鄉”,卻是既不産面粉,也沒有孕育西式烘焙的技術條件。

沒有天時地利,資溪人全靠自己摸索。1987年,兩個剛剛退伍的軍人——張協旺和洪濤,在隔壁鷹潭市創辦了資溪人第一家面包店。當時,作爲鐵路樞紐城市,地級市鷹潭的人口規模和市場潛力,確實要比資溪一個縣大很多。

四通八達的鷹潭市,爲資溪面包走出去提供了便利 / 視覺中國

誰也沒想到,兩個土生土長的資溪人,憑借在部隊時學到的技術,能把西式烘焙搞出這麽大的名堂。他們在一年時間內就掙了3萬塊錢,一躍成爲那個年代衆人豔羨的“萬元戶”,晉升爲資溪面包的祖師爺[8]。

刹那間,“小面包能賺大錢”的消息在小縣城中不胫而走。

有了身邊的榜樣,張協旺老家楊坊村的同鄉們最先按捺不住致富的渴望。他們想方設法籌集資金,走出這個大山環繞的小縣城,紛紛到周邊地市開起了自己的面包店。

到1992年的時候,有八成村民都已成功“轉行”[9]。資溪縣楊坊村,這個原本籍籍無名的小山村,也搖身一變,成了中國面包之鄉“第一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句話放在資溪面包軍團身上再准確不過。通過親帶親、鄰幫鄰,原本始于個別人的事業,變成了全體資溪人的産業。到2006年,資溪面包從業者從一開始的“2人”,已經暴增到3萬多人[10]。

浙江上虞區某商場內的資溪面包店 / 視覺中國

對于白手起家的資溪人來說,這段創業的旅途異常艱辛,有人形容是“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

剛起步時,他們開的大都只是“夫妻店”式的小作坊,缺錢缺技術都是普遍現象,很多只能藏在居民樓的深巷裏。到了1996年前後,才逐步搬到主街上,變成今日我們常見的門店模樣。這種“前店後廠”的模式,主打一個現烤現賣,現做現訂[7]。

然而,資溪人並不滿足于做面包,他們想做的是面包界的“黃埔軍校”。

千禧年後,又有一位教父級的人物隆重登場。徐全龍,一個靠做面包致富的下崗工人,2002年毅然關掉所有門店,投資100多萬在資溪創辦全龍面包培訓學校,專聘名師傳授技術。

資溪人在外面包店數量雖多,但水平有限,大浪淘沙之下,淘汰率很高。徐全龍則爲外出闖蕩的面包大軍,營造一個回爐充電的港灣。

資溪的面包技藝,通過培訓中心傳授給了上萬人 / 視覺中國

除了徐全龍的學校,資溪後來又新建了“建生蛋糕”培訓中心,常常邀請廣東、香港、台灣等地的烘焙大師前來授課。據統計,至少已有6萬多名資溪以及周邊縣市的學生慕名前來學習,更有超過6成的學員培訓後都踏上了創業之旅[11]。

而那些出走打拼的面包大軍,終于也有了屬于自己的“家”。2001年,全中國第一個縣級面包行業協會在資溪成立。有了面包協會,散落全國各地的資溪面包師們,在外也能隨時得到來自“娘家人”的幫助[6]。

自此,憑著敢想敢拼和互助扶持,資溪人在做面包的道路上揚帆遠航。

西點軍校,榮耀與尴尬

這30多年來,資溪人在做面包這條路上越走越遠。現在來看,與其說資溪是“面包之鄉”,還不如說資溪是“面包師之鄉”。

一片片面包就是一個個機遇,爲資溪的面包師們帶來了無盡的榮耀與財富。據資溪縣政府的不完全統計,截止2021年,在資溪面包從業者中,資産在300萬元以上的面包戶有3000余戶,1000萬元以上的有200余戶,還有10余戶資産已經過億[11]。

一片面包裏,藏著資溪人的“發家史” / 視覺中國

說資溪是全民“闖天下做面包”真是毫不誇張。如今,資溪全縣農民純收入的60%來自于面包産業。4余萬資溪面包大軍,更是把16000多家面包店開到全國1000多個城市,有的甚至已經開到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11]。

資溪縣自身還在全力打造面包産業城。如今已經建成了全國最大的肉松生産加工廠,最大日産量達到100噸,還有能年産2萬噸歐包的面包廠,以及各種糕點廠、餡料廠等[6][12]。

然而,資溪也面臨著和自己的母省江西一樣的尴尬局面。江西因沒有存在感,被網友戲稱“阿卡林省”;而實力雄厚的資溪面包,30多年了,也一直沒能把名氣打上去。即便鮑師傅等網紅品牌已經占領全國主要城市的商街,也不會有人把他們和資溪連上任何關系。

沒人能想到,開遍全國的鮑師傅居然來自資溪這個小縣城 / 視覺中國

資溪爲解決這個問題可是煞費苦心。早在2004年底,爲整合資源,資溪縣就成立了資溪面包公司,注冊了“資溪面包”的商標。2018年又重新設計了logo,加以直營加聯盟的運作,希望強化品牌效應。

但是直到現在,“資溪面包”品牌的直營加盟店在全國也就150來家[4],而資溪人自己開的面包店,通常也不會帶上任何和資溪有關的印記。

在這一點上,蘭州牛肉拉面和沙縣小吃爲城市帶來的知名度就大多了。據統計,目前全球的蘭州牛肉拉面店已經超過5萬家[13],而全國的沙縣小吃更是有8.8萬家[14]。無論它們正宗與否,至少國民認知度是無法否認的。

而對于資溪面包,絕大多數還是個體經營的狀態。資溪人在全國各地經營著近千家大小品牌,可這些卻良莠不齊、各自爲政。

就如同你家附近那家上了年頭的烘焙店一樣,口味尚可,價格實惠,陪伴著自己每一個忙碌的清晨,見證了許多節日中溫馨的時刻。但在這份甜美的記憶之中,唯獨少了資溪這個起航地的身影。

環鄱陽湖國際自行車賽上,“資溪面包”正在成爲當地的一張名片 / 視覺中國

要知道,資溪人心中的目標還在更遠的星辰大海。在他們的願景中,未來做的可是資溪標准的“中國面包”。

這對于一個常住人口連10萬都沒有的縣城來說,看起來真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但也別小瞧這個小城的能量,既然資溪能夠白手起家、做大做強,誰說他不會再造一個奇迹?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