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田制和府兵制的實施和國家的統一是隋朝強盛的重要因素

史海撷英 2024-04-10 16:11:21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代漢建魏,持續四百余年的大漢帝國正式滅亡,曆史進入了魏晉南北朝的動蕩時期。直到太建十三年(581年),楊堅代周建隋,開皇九年(589年)隋朝滅南陳才結束了持續469年的動蕩期。

東漢末年的亂世,其實是從黃巾起義開始的,黃巾起義盡管規模空前,但東漢朝廷只用10個月就平定了起義。黃巾起義之後,東漢朝廷名存實亡。在朝廷之中,宦官、外戚、士族之間的鬥爭持續不斷;在地方之上,門閥士族強占土地、隱匿人口;在鄉野之中,黃巾余黨打家劫舍,民不聊生。

東漢爲什麽會亂?其根源仍然是土地被兼並,農民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大量的流民要麽依附于門閥士族,成爲對方的部曲或奴隸,要麽只能起來反抗,黃巾軍的主力就是失去土地的農民,他們只想活下去。

曹操在《蒿裏行》中寫下這樣的詩句:“铠甲生虮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裏無雞鳴。”曹操說的沒錯,人口損失最大的其實就是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一點也不亞于後來的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

《中國人口通史》 考證東漢桓帝永壽三年(157年)東漢疆域內人口爲 6500萬,到太康元年(280年)三國統一之時,總人口只有754萬人。其中蜀漢94萬人,東吳230萬人,曹魏430萬人,加在一起就是754萬,這顯然不是當時真實的人口數量,大量的人口被門閥士族所隱匿,成爲私人財産。這成爲魏晉南北朝時期動蕩的根源之一。

西晉形勢圖

景元四年(263年),魏滅蜀,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三國歸一。然而西晉的統一只持續了幾十年,從司馬炎駕崩之後,西晉朝廷首先開始亂,朝廷內部的權力鬥爭直接導致西晉的滅亡。

先是輔政大臣楊駿專權,皇後賈南風看不慣,聯合楚王司馬玮、東安公司馬繇殺楊駿,之後就是八王之亂,司馬氏諸王爲了控制朝廷,爭權奪利,相互攻伐,把西晉王朝打成了稀巴爛。

造成八王之亂的根本原因是西晉朝廷的權力分配與政權結構是完全錯誤的,其一是讓一個能力低下的人當皇帝,這便是晉惠帝,皇帝不能處理政事,于是野心家開始出頭。其二是恢複了分封制,導致諸侯王之間爲了權力分配發生混戰。

持續16年的八王之亂是導致西晉衰弱的重要原因,也是五胡亂華的起因,正因爲八王之亂嚴重消耗了西晉王朝的實力,所以周邊居住的胡人趁虛而入。

首先是氐人李雄在成都建立成漢政權,接著是匈奴人劉淵在離石(今山西呂梁)建立前趙政權,劉淵的繼任劉聰滅亡了西晉政權,先後殺死兩位西晉皇帝,隨後西晉滅亡。

東‍晉形勢圖

晉室衣冠南渡,中原大族帶著依附于他們大批百姓來到江南,建立了東晉政權,至此,中國曆史開始出現兩條線運行,北方開始進入五胡十六國,南方開始進入東晉。

匈奴族爲首的漢趙政權滅亡西晉之後,羯族人石勒建立的後趙政權滅亡了漢趙,後趙又被漢人出身的冉魏滅亡,冉魏則被鮮卑人建立的前燕政權滅亡。

氐人苻健建立了前秦政權,他的繼任者苻堅則統一了整個中國北方,苻堅發動淝水之戰,以圖統一天下,可惜他建立起來政權內部五胡林立,矛盾重重,淝水一敗,北方迅速分裂動亂。直到鮮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崛起,再次統一了中國北方,而南方的東晉則被劉裕建立南朝宋所取代,曆史進入了南北朝。

北魏後期分裂爲東魏和西魏,北周取代了西魏,北齊取代了東魏,北周滅亡了北齊,再次統一北方,楊堅篡奪了北周政權,建立了隋朝,不久隋朝滅亡了南方的陳朝,統一了華夏。

楊堅結束了自魏晉南北朝以來四百多年的亂世,並開創了開皇之治,《中國人口通史》說隋朝巅峰期人口達到5032萬。《資治通鑒》則更是誇張,隋炀帝大業五年(609年),“是時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有奇。東西九千三百裏,南北萬四千八百一十五裏。隋氏之盛,極于此矣。”

隋朝形勢圖

隋朝的這個國力,即使到了唐朝貞觀年間仍然比不上,《唐初期政區與人口》推算出貞觀十三年(639年)的人口是1231萬人,不及隋炀帝大業五年(609年)人口的四分之一。

爲什麽前面四百余年的亂世,到了隋朝就這麽強盛了?

國家統一,沒有戰爭

從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就因爲戰爭因素損失了六分之五的人口,可見戰爭是多麽殘酷,戰爭之中,死的不是軍人,而且伴隨著大量的屠城行爲,人口損失尤其嚴重。

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更是聞名的大亂世,北方漢人被胡人大肆屠殺,胡人同樣也因爲各種原因被殺,光是冉闵發布的殺胡令,幾天時間就殺了幾十萬胡人。只要天下沒有歸于統一,只要還在發生戰爭,國力就不可能強盛。

楊堅

太建九年(577年),北周滅亡北齊,之後北周統一中國北方,再無大規模戰爭。開皇九年(589年),隋朝滅亡南朝陳,統一整個中國。同年,琉球群島歸降隋朝,北方草原霸主突厥可汗尊隋文帝爲聖人天可汗,表示願意世爲藩屬。

隋文帝結束了延續四百余年的戰亂,沒有戰爭,人口就會增長,經濟就會發展,國力就會強盛。

府兵制的推行

府兵制是西魏時期創立的,其來源于北魏的鎮兵,北魏六鎮原是設置在邊境地區的六個軍鎮,主要任務就是守衛邊境,抵禦外敵,構成軍鎮的人員主要是鮮卑人和漢人,並且世代爲兵。

北魏六鎮起義動搖了其統治,因六鎮起義分裂爲東魏和西魏,東魏與西魏統治者皆來自于北魏六鎮,尤其是西魏,皆出自于六鎮之一的武川縣(今內蒙古自治區武川縣)。西魏八大柱國、關隴貴族集團皆出自于北魏武川鎮。

宇文泰時期,西魏創立了府兵制,這是一種軍兵合一的制度,戰時爲士兵,閑時爲農民,農忙時種地,農閑時訓練。府兵制很好地解決了兵員、土地與糧食之間的關系,保證了兵員供給、糧食供應與土地不被閑置和兼並,這也是西魏得以強大的原因,北周取代了西魏,滅亡了北齊,統一北方,正是因爲府兵制。隋朝繼承了北周,同樣也繼承了西魏的制度,這一制度延續到了唐朝。

府兵制的推行讓隋朝強大起來,統一了華夏之後,隋朝開始對外擴張,西征吐谷渾,南征林邑,北震突厥,三征高句麗。府兵制保證了戰爭動員與兵員供給,有利于政權強大,但過度利用戰爭,則是隋朝滅亡的原因。

均田制和賦稅制

《貞觀政要》記載:“貞觀二年,太宗謂黃門侍郎王珪曰:‘隋開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饑乏。是時倉庫盈溢,竟不許赈給,乃令百姓逐糧。隋文不憐百姓而惜倉庫,比至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

爲什麽隋朝這麽多糧食?就是因爲均田制和賦稅制。

均田制是從北魏開始實行的,其主要內容是:朝廷把無主土地按人口數分給農民耕種,土地歸屬國家,農民耕種一定的年限後,土地歸屬農業,農民向政府交納租稅,並承擔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從北魏到隋朝之間,亂世居多,由于戰爭頻繁,地多人少,很多土地無人耕種,實行均田制有利于恢複農業生産,提高農民種地的積極性。同時由于土地是國家所有,不會被兼並,農民也不容易失去土地,而變成流民。

隋朝初年,數次核查全國人口,具備完善的戶籍,同時由于人口增加,可耕種的土地越來越多,糧食生産就越來越多。與均田制相配合的就是隋朝的賦稅制:租調制。《通典》記載:“隋文帝霸府初開,尉遲迥、王謙、司馬消難相次阻兵,興師誅討,賞費钜萬。及受禅,又遷都,發山東丁,毀造宮室。仍依周制,役丁爲十二番,匠則六番。丁男一床,租粟三石。桑土調以絹絁,麻土調以布。絹絁以匹,加綿三兩;布以端,加麻三斤。單丁及仆隸各半之。有品爵及孝子、順孫、義夫、節婦,並免課役。”

隋代的租調制也是采用北周之制,以一夫一婦爲狀,以“床”爲課征單位 ,以“男”爲主體。

至德元年(583年),隋朝把成人年齡由18歲調高到21歲,推遲到課稅年齡,還把每年服役的日數改爲20天,調絹由原來的4丈減少爲2丈。開皇十年(590年),隋朝又規定50歲以上一律免役收庸,可以用布代替力役,農民在達到授田年齡後,允許有三年不納租調,不服徭役。

隋朝的這些減少賦稅的作爲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與人口的增長,也是隋朝富足的原因之一。

隋唐是中國曆史上第三個溫暖期

根據竺可桢《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的研究,隋唐時期是中國的第三個溫暖期。從竺可桢曲線圖來看,隋朝時期的溫度高于現在1度左右,氣溫高,濕度高,降水足,有利于農業生産,糧食産量也比寒冷期要高得多,古代溫暖期時黃河流域都有大象。

根據《隋書・趙仲卿傳》的記載,“于時塞北盛興屯田,仲卿總管統之。微有不理者,仲卿辄召主掌,撻其胸背,或解衣倒曳于荊棘中。時人謂之猛獸。事多克濟,由是收獲歲廣,邊戍無饋運之憂。”塞北是哪裏?長城以北,從常理來說,長城以北地區本來就是幹旱少雨的地區,隋朝能在長城以北地區屯田,就說明當時的氣候非常溫暖,有足夠的雨水,農業生産發達,糧食産量自然就多,這也是隋朝強盛的一個原因。

1 阅读:51
评论列表